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范雎也許是最恩怨分明的歷史人物

戰國時期,戰火連綿、生靈塗炭,對各色人才而言卻是難得的“盛世”:

列強的博弈空前白熱化,壓迫到令君主們窒息的競爭環境,讓他們不得不“不拘一格用人才”;那些雖然才華橫溢,但卻沒背景、沒關係,而且缺點明顯、個性十足的人才,在別的太平盛世中大多沒什麼機會,但在那時卻看到了希望(即使是一時的)。

比如在魏國寂寂無名的商鞅、到了秦國卻改變了歷史;殺妻求將、聲名狼藉的吳起,卻能先後在魏國、楚國呼風喚雨……而在戰國中期,最傳奇的當屬范雎。

對於范雎,後世常用兩個成語來描繪他的一生:平步青雲、睚眥必報,如同江湖小說般的傳奇曲折盡在其中。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范雎也許是最恩怨分明的歷史人物

范雎是魏國人,他的早年經歷充滿了失意與無奈。出身貧寒的他,也試影象當初的張儀、蘇秦那樣飛黃騰達,但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處奔波,最終也沒能在列國謀得一官半職。沒辦法,他只好返回魏國,但這裡的人才資源向來溢位、關係網錯綜複雜,作為沒錢又沒人脈的草根,他費盡力氣,也只是擠進了中大夫須賈府上,純屬混口飯吃。

有一回,須賈奉魏王之命出使齊國,當時他帶了好幾位門客,其中就有口才過人的范雎。當時齊強魏弱,他們一行自然是有求於對方。然而一連耗了好幾個月也未能獲得進展。

偏偏在這個令人尷尬的節點,范雎惹上事了。聽聞他口才了得,齊襄王專門派人送來了十斤黃金、牛肉美酒等禮物。雖然范雎沒敢接受,但須賈知道後卻大為光火:自己沒完成任務,已經裡裡外外丟了面子;此時自己的手下卻被齊王高看一眼,這還能忍?

這件事,實際上也成了須賈推卸責任、為自己無法完成任務開脫的完美藉口。回國後,他把這事告訴了魏相魏齊,聲稱范雎一定是把魏國的秘密出賣給了齊國。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范雎也許是最恩怨分明的歷史人物

由於這一不白之冤,隨後的范雎飽受奇恥大辱:他被人用板子、荊條輪流抽打,肋骨折斷、牙齒掉落,幾乎體無完膚,不得不裝死躲避無休止的折磨;但魏齊仍不善罷甘休,他令人把范雎的“屍體”用席子裹起、扔進廁所,隨後讓那些喝醉的賓客們都往上面撒尿以示懲戒。

席子裡的范雎瞅準機會,靠著過人的口才說服了看守,這才逃出生天;但隨後回過神來的魏齊到處派人追查其下落,范雎的處境險象環生,好在朋友鄭安平挺身而出,他帶著傷痕累累的范雎逃走並隱居了起來。為了避人耳目,范雎改名張祿,苟且偷生。

沒多久,秦昭襄王的使者王稽抵達魏國。鑑於秦國向來善於吸納魏國人才,鄭安平假扮成僕人靠近王稽,成功地將范雎推薦給對方。公元前270年,在二人的努力下,范雎得以逃離魏國、進入咸陽。

如果說魏齊、須賈是范雎不共戴天的仇敵,那麼鄭安平、王稽就是他的貴人。隨後的范雎,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何謂“恩怨分明”。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范雎也許是最恩怨分明的歷史人物

進入咸陽後,范雎結合自己對秦國利益格局的判斷、發揮自己出眾的口才,成功引起了秦昭襄王的興趣。依靠遠交近攻、打拉結合的對外之策,驅逐四貴、鞏固王權的對內方略,范雎的能力全面體現,因此逐漸得寵、風頭一時無兩,迅速躍升為秦國政壇的超級新星。

公元前266年,當宣太后、魏冉等人被驅逐後,范雎被秦昭襄王拜相封侯,實現了從死囚到大國宰相的驚天逆襲,是當之無愧的“平步青雲”。

范雎在政治領域的智謀、膽識讓人歎為觀止,無愧為一流政治家;然而在另一方面,他也帶有尋常人的性格特點:感情豐富,既懂得感恩,也特愛記仇。須賈的經歷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范雎當上秦相後不久,須賈出使秦國。為了戲弄、報復這位當初迫害自己的罪魁,范雎打扮得破破爛爛前去拜訪。也許是心中有愧,或者因本性並非十惡不赦,須賈見到這位仍存活於世的老下屬,又是請吃飯、又是送衣服,讓內心原本殺氣騰騰的范雎產生了動搖。接下來,范雎饒了這位“綈袍戀戀尚有故人之意”的老上司一命,只是當眾對其進行了羞辱;至於魏齊,則被他逼得流竄於各國,最終不得不自殺了事。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范雎也許是最恩怨分明的歷史人物

而對於自己的恩人,范雎也大方得幾乎“毫無原則”。在他的爭取下,原本只是擔任謁者(國君身邊跑腿、傳達資訊的近侍)的王稽被任命為河東郡守,並且獲得了三年之內擅自做主、無須向朝廷彙報轄區內情況的特權,這等同於官方許可他以權謀私、攫取利益。另外,鄭安平也被任命為將軍,獲得了獨掌一軍的權力。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嚴格貫徹了職務、爵位與功勞掛鉤的制度,不濫賞、不濫罰;王稽、鄭安平的破格待遇,既體現了秦昭襄王對范雎的寵信、信任,也側面證明了范雎的舉薦力度之大。

不僅如此,范雎還大度地散發財物,凡是當初幫助過他的人,即使一頓飯的小恩小惠,也必定湧泉相報;但在同時,微小到瞪過自己一眼的仇怨,他也必定報復,生動地為我們演示了何謂“睚眥必報”。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范雎也許是最恩怨分明的歷史人物

若以一名合格政治家的要求對照,范雎的上述作為顯得有些幼稚、好笑;但若放在一個正常人類的視角,這反而顯得有血有肉、極為真實。這種快意恩仇,在講究顧全大局、隱忍自控的古代政治圈何等稀缺。

然而,范雎最終為自己的耿直性格付出了代價。

公元前257年,秦軍在邯鄲戰敗,統帥王齕不得不撤退,而被圍的鄭安平則率領麾下二萬將士降趙;

同時,在此戰中,王稽依仗范雎的關係、秦昭襄王的關照,拒不賞賜、激勵所部將士,引來了朝野不少人的指責。公元前255年,因下屬告發其犯有私通諸侯之罪,被秦昭襄王處死,屍體棄市。

由於邯鄲之戰前後的一連竄失策,加上上述倆人的糟糕表現,秦昭襄王漸漸失去了對范雎的信任。《史記》、《資治通鑑》稱,王稽被殺的同一年,范雎辭去相國一職,告老還鄉,不久後去世。但根據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編年紀》暗示,他更像是與王稽一同被處死。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范雎也許是最恩怨分明的歷史人物

不管怎樣,范雎的經歷都堪稱一代傳奇。作為一名寒族才子,在魏國,他毫無機會,甚至因不白之冤險些被羞辱而死;但逃到秦國,他得以展露才學,幫助秦王強化集權、奠定遠交近攻對外方針,並且在長平之戰中立下奇功;無論在宏觀還是微觀層面,他都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至於他的快意恩仇,則更讓其的形象生動而立體;這也正是歷史人物當有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