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第14章|寺人披見文公(解析與典故)

古文觀止 第14章|寺人披見文公(解析與典故)

寺人披見文公

寺人披見誰得勢就依附誰,本不值得稱道;但他掌握著關係晉文公命運的機密,又能說出一番堂堂正正的道理,不由得晉文公不見他。晉文公能放棄前怨,接受意見,表現了一個政治家的胸懷,所以能避免禍害。

古文觀止第一卷第14篇

《寺人披見文公

魯僖公二十四年

1

前面的文章中晉文公有如神龍,只露出一鱗半爪,在這一篇中他終於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孟子·告子章句下》中的名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這段話真的就是重耳從一個世家公子成長為一代霸主的真實寫照。

申生、重耳、夷吾,這三位公子都出生的比較早,他們見證了爺爺晉武公曲沃代翼的最後階段,父親晉獻公即位接手完整晉國的時候,重耳已經21歲了。可以說他們是在血與火中成長起來的,本來一切風平浪盡,歲月靜好,直到驪姬之亂的發生。父親年老昏聵,偏聽寵妃,逼死了大哥申生。僖公五年又派兵攻打重耳和夷吾的封地,此時重耳戍守邊邑,手握兵權,又得人心。但是和哥哥申生一樣,孝在他心中佔的比重更多一點,於是他下令軍隊不得抵抗,選擇了前途未卜的逃亡之路。

古文觀止 第14章|寺人披見文公(解析與典故)

▲ 重耳逃到了蒲邑,夷吾逃到了屈邑

夷吾則和兩個哥哥不同,他起兵對抗父親,一年後才戰敗逃亡。晉獻公去世後,國內的大夫們曾到翟國找重耳回去即位,但重耳說,我是違背父命出逃的人,父親去世我也沒能在靈前盡孝,實在不敢回國即位。於是弟弟夷吾順利即位,是為晉惠公。

僖公十五年,韓原之敗後,晉惠公忌憚哥哥重耳在國內的名聲,派人去翟國追殺重耳,重耳被迫離開寄居十二年之久的翟國,再次踏上逃亡之路。七年間,他經歷衛、齊、曹、宋、鄭、楚、秦數國,飽嘗人世冷暖。

古文觀止 第14章|寺人披見文公(解析與典故)

▲ 重耳的逃亡路線

僖公二十三年,弟弟夷吾去世。他的侄子公子圉即位,是為晉懷公。晉懷公並沒有善待出逃的伯父,而是逼迫他。甚至殺死了他的外公狐突,晉國大夫們在惠公時就已經心生不滿,現在懷公又囚禁殺害大臣,再次激化了晉國上層的矛盾。重耳不得已,準備回國奪取晉侯之位,又或者說,經過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他回國奪取政權的時機終於成熟了。

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國,重耳迅速集結起自己的親信,二月在郇(huán)邑與秦、晉兩國大夫盟誓,掌握了晉國軍隊。之後進軍曲沃、祭祀宗廟,取得了晉國權柄。第二天,派人到高梁殺死了侄子晉懷公,晉國的霸業也由此拉開帷幕。

古文觀止 第14章|寺人披見文公(解析與典故)

▲ 秦穆公納重耳路線

朝中絕大多數大夫都支援他,但唯有晉惠公派系遺留下的大夫害怕遭到清算,陰謀殺害他。

2

呂、郤

(xì)

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

(qū)

猶在,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眾,豈唯刑臣?”公見之,以難告。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己丑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呂、郤畏逼,將焚公宮而弒晉侯。

呂是呂甥,就是韓原之戰後去和秦穆公談判的陰飴甥。郤是郤芮,他是當年和晉惠公夷吾一起逃亡的老班底,也是幫夷吾謀劃回國即位的主要功臣。畏逼,害怕受到迫害。呂甥、郤芮害怕受到迫害,計劃縱火焚燒宮殿以殺死晉文公。

寺人披請見。

寺人就閹人、宦官,得益於畜牧業的發達,掌握成熟閹割技術的國家中,統治階層普遍有使用閹人的習慣。不止古代中國,蘇美爾人、埃及人使用閹人的歷史要更古老,一般都是供王室內廷使用,能夠比較有效地保證統治者的血統傳承。當然畜牧業不發達的國家,不懂得閹割技術,怎麼保證後宮的穩定呢?奧斯曼帝國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在內廷只使用黑人奴僕。本文的主角是一個寺人,名字叫披,又叫履鞮(dī)或勃鞮。履和鞮都是鞋子的意思,用鞋子命名,可見寺人披出身地位不高。寺人披探聽到呂、郤的計劃,前來求見晉文公。

公使讓之,且辭焉。

讓,責備。晉文公讓人責備他,並且拒絕接見他。為什麼呢?

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蒲城之役,魯僖公五年,晉獻公派兵攻打重耳封地蒲城,雖然重耳沒有反抗,但畢竟出兵了嘛,所以叫蒲城之役。一宿,就是一夜。蒲城的時候,獻公讓你一晚到達,你當天就到了。左傳僖公五年中有記載,晉獻公派寺人披討伐蒲,重耳翻牆逃亡,披一刀斬斷了他的袖子。《史記》中記載的更加詳細,寺人披兵臨蒲城之下後,親自到了重耳大本營逼迫重耳自盡,重耳逃跑,寺人披斬斷了他的袖子。可見這個披非常強,不僅能帶兵,而且膽識非凡。

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重耳的母親是狄族人,重耳跑到了姥姥家,在翟國待了十二年,所以這裡說從狄君,跟著狄的君主。田,打獵。那之後我跟從狄君在渭水邊打獵。你為了惠公來刺殺我,讓你三個晚上到,你第二晚就到了。這個寺人披執行能力非常強,而且非常直接。重耳跟隨狄的君主一起打獵,防衛力量肯定不弱,寺人披直接就殺過去了,重耳得到訊息,被迫再次逃亡。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

晉文公很委屈啊,即使你有國君的命令,也不用行動這麼快吧?

夫袪(qū)猶在,女其行乎!

袪是袖口。蒲城被斬斷的袖子還在呢,你還是走吧。晉文公這時明顯還不明白寺人披這一角色的定位,只知道他服從晉獻公、晉惠公的命令來殺過自己。但他仍然只是讓寺人披離開,也體現了他的胸襟。如果呂甥、郤芮不發動反叛,也許晉文公不講前嫌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下面寺人披開始表明自己的內心。

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寺人披說:臣以為,您已經做了國君,應該知道為君之道了。

若猶未也,又將及難。

如果還不知道的話,又會遭遇災難。他的言辭和他的刀一樣直接乾脆。您是沒明白我是什麼人啊。

君命無二,古之制也。

國君的命令就是唯一信仰,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

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剷除國君所厭惡的人和物,就要用盡自己的全力。

蒲人、狄人、餘何有焉?

您當時還不是國君,對我來說,您在蒲就是蒲人,在狄就是狄人。我奉命去殺一個逃亡的蒲人或狄人,對我來說有什麼問題嗎?寺人披這裡說的很清楚,我作為寺人,是忠於國君的,誰做國君我就聽命於誰,或者說寺人披的屬性並不是人,而是某種工具,是一把尖刀,決定這把刀刺向哪裡的,一直就是後面那隻手。刀的使命就是跟隨手的動作,一往無前、斬斷前面的阻礙。之前的手是晉獻公、晉惠公,他們指向了你,所以我盡全力殺你,現在你變成這隻手了,我就會無條件的效忠你,這就是我要告訴您我的為臣之道,也是我要告訴您的為君之道。

即位,其無蒲、狄乎!

如果您還是沒聽明白的話,您即使現在即位為國君,難道就沒有逃亡在蒲和狄時的危險了嗎?

齊桓公置射鉤,而使管仲相。

齊桓公把射鉤的恩怨放到一邊,而任命管仲為相。管仲當年攔截齊桓公回國即位時,一箭射中了齊桓公腰帶上的鉤子,齊桓公裝死才順利回國即位。後來齊桓公聽從鮑叔牙之言任命管仲為相治理國家。

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如果您改變齊桓公的做法,何必勞煩您下命令呢?意思是說,如果您不是和齊桓公一樣有寬闊的胸懷,我早就逃跑了,哪裡還需要您下命令趕我走呢?齊桓公作為第一任霸主,確實給諸侯們樹立了一個正面的榜樣,寺人披這裡也將晉文公比作齊桓公,晉文公心裡肯定是高興的。

行者甚眾,豈唯刑臣?

刑臣是寺人披的自稱,因為他是閹人受過宮刑所以自稱刑餘之人。如果您不是寬洪大量,出去的人多了去了,難道只有我一個嗎?這幾句話說得非常講究,短短几十個字,先抑後揚。先說你不懂為君之道,之後表達了自己的心跡,解釋清楚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最後拔高主題,將晉文公放到和霸主齊桓公同樣的高度,極力讚揚晉文公,可見寺披的言辭能力一點也不比陰飴甥差。《陰飴甥對秦伯》時,秦穆公已經決定釋放晉惠公,所以他的言辭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而寺人披面對的則是有宿怨的晉文公,而且對方明確要趕他走,他完全是用言辭的力量改變了晉文公的想法。

公見之,以難告。

晉文公於是接見了他,他把呂甥、郤芮的計劃告訴了晉文公。

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

晉文公隱秘地前往王城和秦穆公見面。

己丑晦,公宮火。

陰曆三十日,晉文公宮室失火。

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陰飴甥、郤芮沒有找到晉文公,於是前往黃河,這應該是知道晉文公的去向了,秦穆公誘殺了他們。

【譯】 呂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燒晉文公的宮室而殺死文公。寺人披請求進見,文公令人訓斥他,並且拒絕接見,說:“蒲城的戰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趕到,你馬上就來了。後來我逃到狄國同狄國國君到渭河邊打獵,你替惠公前來謀殺我,惠公命你三天後趕到,你過了第二天就到了。雖然有君王的命令,怎麼那樣快呢?在蒲城被你斬斷的那隻袖口還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說:“小臣以為君王這次返國,大概已懂得了為君之道。如果還沒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災難。對國君的命令沒有二心,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國君所憎惡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盡多大的力量。您當時是蒲人或狄人,對於我又有什麼關係呢?現在您即位為君,難道就不會再發生蒲、狄那樣的事件嗎?從前齊桓公拋棄射鉤之仇,而讓管仲輔佐自己,您如果改變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驅逐的命令?這樣,要逃走的人就會很多了,豈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於是文公接見了披,他把即將發生的叛亂報告了文公。晉文公暗地裡和秦穆公在秦國的王城會晤商量應付的辦法。三月的最後一天,晉文公的宮室果然被燒。瑕甥、郤芮沒有捉到文公,於是逃跑到黃河邊上,秦穆公誘他們過河把他們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