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裡仿妝繪畫小劇場異彩紛呈 網路上鳳辣子沙和尚鬥嘴“夢幻聯動”年輕人“花式”演繹紅樓夢

原標題:高校裡仿妝繪畫小劇場異彩紛呈 網路上鳳辣子沙和尚鬥嘴“夢幻聯動”年輕人“花式”演繹紅樓夢

高校裡仿妝繪畫小劇場異彩紛呈 網路上鳳辣子沙和尚鬥嘴“夢幻聯動”年輕人“花式”演繹紅樓夢

高校裡仿妝繪畫小劇場異彩紛呈 網路上鳳辣子沙和尚鬥嘴“夢幻聯動”年輕人“花式”演繹紅樓夢

高校裡仿妝繪畫小劇場異彩紛呈 網路上鳳辣子沙和尚鬥嘴“夢幻聯動”年輕人“花式”演繹紅樓夢

央美第二屆《紅樓夢》繪畫設計創作競賽中,蔣一嵐、夏海瑜的作品《雙姝》以仿妝致敬釵黛。

許軍傑受“釵”的意象啟發,創作的《紅樓非樓 織夢成幾——紅樓文創傢俱》畢業設計作品。

杜沁錕的《琉璃世界 白雪紅梅》作品,將紅樓夢人物巧妙嵌入《千里江山圖》。(圖為作品區域性)

本報記者 王廣燕

最近,19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懟人話語在網路上翻紅,許多網友模仿黛玉語言風格造句引發熱議,折射出《紅樓夢》在當代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在許多高校,紅學研究社團蓬勃發展,不止於傳統的讀書會、講座活動,更以創意設計解讀《紅樓夢》,為這部經典名著寫下當代年輕人的註腳。

紅樓文創傢俱成畢業設計

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95後學生許軍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紅迷”。他從2008年開始讀《紅樓夢》,至今已經十四年。為了“追夢”,他曾在2017年人民大會堂“1987,我們的紅樓夢”主題音樂會的前一天搶到票奔至北京,“當聽到熟悉的《葬花吟》前奏響起時,我不禁淚目”。

本科畢業時正值許軍傑與《紅樓夢》相伴十年,他乾脆將畢業作品創作成《紅樓非樓 織夢成幾——紅樓文創傢俱》,以“釵”為靈感,用當代設計語言解讀紅樓夢文化。來到央美讀研後,恰逢國博展出“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他對一幅清代繪製的《大觀園圖》魂牽夢繞,每週必看,在十天內寫下了兩萬多字的研究文章,被《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刊發。“《紅樓夢》繪畫是我非常關注的研究方向,我希望可以發揮專業長處,繼續做研究。”

在許多高校,紅學選修課成為大家的熱門搶課物件。此前,南京大學文學院“《紅樓夢》研究”這門課在網路爆紅,“如何證明自己是《紅樓夢》的作者”等神題受到網友熱議。“我們有一門選修課《紅樓夢與健康文化》,選課的同學很多,在老師帶領下從醫藥視角來品讀紅樓。”在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就讀的姜東鑫告訴記者,有趣又有乾貨的紅學課程深受同學們喜愛。

仿妝繪畫小劇場多姿多彩

2019年,許軍傑在校內成立了央美紅學社,並與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紅學社團聯誼交流。在央美此前舉辦的《紅樓夢》繪畫設計創作競賽中,從繪畫、雕塑到CG插畫、攝影作品,各種藝術創作異彩紛呈——有的學生模仿《紅樓夢》中的釵黛造型,化出惟妙惟肖的仿妝;有的學生創作出代表金陵十二釵的十二片葉狀雕塑,抒發對《紅樓夢》女性命運的哀嘆;還有學生將《紅樓夢》與《千里江山圖》結合,繪出“琉璃世界白雪紅梅”的青春群像。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建起紅學社。北京大學醫學部紅樓夢研究協會成立於2017年,帶頭成立協會的席蕾介紹,自己重讀《紅樓夢》時偶然和兩個同學交流起來,發現北醫還沒有紅學社,“於是我們仨決定成立一個,我們問了一些認識的同學,發現有很多人對《紅樓夢》感興趣。”社團曾組織去天壽陵園為陳曉旭(1987版林黛玉扮演者)掃墓,去北京植物園參觀曹雪芹紀念館,製作長相依編織手鍊、書籤等。“在社團文化節上,有社員搖扇繪畫而後落筆‘花謝花飛花滿天’,又有古裝佳人仿妝黛玉,制燈謎猜燈謎,大家沉浸其中不亦樂乎。”

來自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的何潤琪表示,學校紅學社團曾舉辦音樂會,演奏《紅樓夢》經典曲目,並組織為《紅樓夢》電視劇配音、《紅樓夢》小劇場等活動,為師生提供多形式的紅樓視聽盛宴。“我們還定期舉辦知識競賽、講座沙龍等,紅樓夢文化豐富了我們的精神生活,也讓同學關係更加親近。”

大學生成紅學“生力軍”

林黛玉有了愛稱“林懟懟”,鳳辣子與沙僧鬥嘴“夢幻聯動”……如今,在嗶哩嗶哩等影片網站上,有許多網友二次創作剪輯的《紅樓夢》相關影片,俏皮的彈幕中飽含年輕一代對《紅樓夢》的喜愛。“大學生是嗶哩嗶哩等影片網站的主要使用者群體,這些創意十足的剪輯作品深受大家歡迎。”姜東鑫說道。

“紅樓夢文化傳播在當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美術創作、話劇編排還有盲盒IP開發等等,可以說前景非常廣闊。”在許軍傑看來,大學生是參與經典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力量,“不同學校可以突出各自特色,發揮更多創意,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對經典文學抱著尊重的態度,無底線的惡搞不可取。”

“大學生對於新的傳播方式和渠道的掌握能力強,可以在經典文學的傳播和弘揚方面發揮許多作用。”中國人民大學紅樓夢研究會的吳月紅說,紅學在大學的研究熱度仍然有待提升,雖然很多學生接觸過《紅樓夢》,但完整閱讀過的人仍然較少,“面對當前短影片、直播等新媒介的發展,我們需要發揮優勢,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王廣燕)

【來源:北京日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