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說起秦始皇,相信每一位中國人都熟知甚詳。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在中國民間人盡皆知。兩千多年前,他憑藉著過硬的政治謀略及個人能力,先後覆滅六國,一手締造了大一統王朝——秦朝。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論功績,秦始皇居立有不世之功,堪稱前無古人。儘管如此,有關他的爭議,卻從未停止過。有人說,秦始皇創立了千古基業,居功至偉,理當萬古稱頌。另有人則認為,秦始皇之功績,是以犧牲百姓利益為代價換來的,不值得稱頌。

眾所周知,秦始皇在即位之後,大興土木,修城築陵,傾舉國之力,徵召勞役高達百萬之眾。僅長城的修成,便造成無數勞役橫屍山野,民間陷入動盪,百姓生活愈加艱苦。這似乎是秦始皇難以擺脫的汙點,後世皆以此稱其為“暴君”。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無論從何種角度看待,秦始皇對華夏民族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人非聖賢,縱然秦朝覆滅,他有著難以逃避的責任,可瑕不掩瑜,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統一了文字,創造出一套延續兩千多年的國家管理制度,這或許是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的原因。

筆者看來,對待歷史事件,要客觀分析,如:秦始皇徵召勞役修築長城,實為無奈之舉。

北方蠻族頻頻襲擾秦朝疆界,每次秦軍殺至,敵軍早已退散。當時的秦朝,遠不具備漢武帝時期的跋涉作戰能力,無法做到深入敵軍覆滅作戰。秦朝所能做的,便是派將領駐守邊關,可秦之防線何其狹長,若要全線駐防,無疑要耗費巨大的兵力、物力、財力。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兩難境地之下,唯有修築一條前所未有的軍事屏障,覆蓋在整條邊境線上,長城就此應運而生。

事實證明,長城的修建,極具遠見。它不僅對於秦朝至關重要,在後世歷代中,皆發揮有重要作用,漢代、唐代、明代對長城進行了擴修加長,側面說明歷代統治者對長城作用的肯定。同時,長城在古代,還起著傳遞戰情的作用。

除此而外,焚書坑儒一事,令秦始皇飽受詬病。值得說明的是,“焚書”與“坑儒”是兩個獨立事件,我們要拆開看待。“焚書”確有其事,的確為秦始皇過失之一,目的很簡單,即統一思想。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回顧當時形勢,天下大統,秦始皇迫切需要鉗制人民思想,由此出現“焚書”一事,被燒燬的多是諸子百家思想書籍。不過,“坑儒”卻存有爭議,有觀點認為,所謂的“坑儒”指的是方士,而非儒生,這點在網上有著詳細分析,此處不再贅述。

既然秦始皇修長城、“焚書坑儒”都是有情可原,那麼秦始皇“暴君”之名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點就不得不提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之前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那就是在秦始皇死前曾發誓:“即使朕死了之後,也將有朕的龍魂來保佑華夏民族千世萬世永不衰竭。。。 。。。”至於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我們今天暫缺不做評判。

話說,秦始皇早在公元前247年,就已經著手準備為自己修築陵墓之事,其在位36年,修陵39年,至秦二世時期正式完成。期間徵召勞役70萬餘人,經過多次輪換,總人數估計有數百萬之多。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之巨,耗時之久,死傷之多,與長城不相上下。

若說長城是為了抵禦外敵,那麼,秦始皇陵,則是完全為了滿足私慾,而不顧百姓存亡。修陵三十六載,餓死、累死、殺死者,不計其數,白骨累累。可見,秦始皇為了給自己修建陵墓,可謂是不惜代價。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墓。主體分為三部分,即內城、外城、外城之後區域,核心部分為地宮。內城與外城之間,密集分佈各類設施,外城之外則多為陪葬坑、陪葬墓,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則是秦兵馬俑陪葬坑。它的整體佈局是仿照當時都城秦咸陽城的佈局,地下陵園等同於微縮版的咸陽城,總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

透過上文可知,秦始皇在未立秦朝,尚為秦國君主時,便已經著手修築皇陵。當時他所設計的陵墓,與戰國時期的君王陵墓有著明顯不同,設計之複雜,佈局之規律,令人咂舌。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位於驪山附近,距離秦室都城咸陽有著一段距離。

那麼,秦始皇為何捨近求遠,將修建地址選在驪山呢?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最早對此給出解釋的,是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他在《水經注》記載稱:“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據此可知,秦始皇把陵園選在驪山,是因貪其美名,這是最早的權威解釋。

但是,隨著後世對史料的研究,人們發現,酈道元的觀點存在不合理性。須知,選址驪山時,秦始皇尚為秦國君主,年僅十三歲,他又如何懂得藍田的美金與美玉?

退一步講,假設他真的瞭解驪山,也絕非輕易可為,這背後需要王公貴族進行商榷,探討可行性。須知,修陵不是小事,一旦動工就是勞役百萬、耗時數十年,怎麼可能只因孩童的“貪其美名”便草率定址呢。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所以,驪山的最終選定,必然有著其他因素,我們可以從陵墓的設計意圖及禮制方面進行分析。

從陵墓位置上看,秦始皇陵與秦國曆代君主的陵墓位置存在聯絡。如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墓,葬於臨漳縣西面的芷陽地區,這樣一來,秦始皇陵位於芷陽東面的驪山附近,就可以解釋清楚,這是基於禮制決定的。《禮記》、《爾雅》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西南隅謂這奧,尊長之處也。”

秦國可能以此為準,後世帝王為陵墓選址時,會考慮輩分尊卑、上下排列。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關於禮制,《論衡》中記載最為翔實:“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於人,去兇宜等。”意思即:“輩分最高的人,陵墓選在西面。輩分較小的,陵墓選擇東面。宣太后的身份,陵墓位置應當介於其子與丈夫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

臨漳縣西側,即:芷陽地區,主要埋葬有昭襄王、莊襄王、宣太后。按照長者居西,幼者居東的禮制,我們可以推斷,秦始皇作為晚輩,只能葬於芷陽以東,否則,將有違傳統禮制。驪山位於芷陽以東,是秦始皇陵的最佳選擇位置。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另外,秦始皇陵選擇驪山,還有“依山造陵”存在聯絡。

這一說法最早源於春秋時期,在各諸侯國的帶動下,“依山造陵”逐漸發展為一種習俗。縱觀春秋戰國的君王陵墓,多為背山而建,正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大好河山,寓意死後守護家國。甚至有的君主,另闢蹊徑,把陵墓建造在山巔之上,頗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同時,可襯托至高無上的地位。

春秋時期的秦公墓便是依山而建,至戰國時,這種觀念仍舊在延續,歷代秦公皆選擇“依山建陵”,把這當做一種習俗傳承給後世。到了秦始皇時期,他自然要順從祖上習俗,因此,秦始皇陵緊靠驪山而建,倒也符合“依山造陵”的觀念。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皇陵背靠驪山,面向渭水,附近一帶美好風景盡收眼底。若登高望遠,俯瞰此處,可發現,臨潼以東至馬額的這段山脈,萬峰挺立,綿延不絕,形成了突起之勢。從渭河北岸遠眺而去,一副奇妙畫面映入眼簾,山脈兩邊對稱,兩扇巨大的屏風立於皇陵背後,令人驚歎。

甚至,再以陵墓之巔南望,這段山脈又迎變化,由扇形化為弧形,將周邊萬峰、秦始皇陵等景物環繞其內,整個驪山水乳交融,天然一體,哪怕是鬼斧神工,亦不過如此。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其實,除了以上原因外,還有著不少風水玄學之說。

如:秦始皇選址驪山,因為此地能匯聚仙氣,如始皇陵的南側、北門恰好能與驪山最高點連稱一條直線,似乎是有意為之。再觀驪山之地,周邊每一座山峰,猶如一朵花瓣、一個龍爪,而秦始皇陵,恰好位於花瓣、龍爪簇擁中心,是一個古老的聚仙法陣,又說形成了“五爪金龍”。

據風水學士的看法,“五爪金龍”的建立能夠使秦始皇屢戰屢勝,橫掃六國,最後統一天下。風水學士的話到後來果真應驗了,六國都歸屬於秦,天下歸為了一體。最後,秦始皇陵就成為了龍脈,庇佑大秦朝的江山。

此說法充滿神話色彩,無形中給驪山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上文可知,皇陵南依驪山,北靠渭水,這是史料公開記載的資訊。不過,鮮少有人知道,皇陵東側,有一座秦造魚池。它的形成源於秦始皇陵,當時建陵工程接近尾聲,需要封陵填土,便在皇陵東面挖池取土,地深數十米,水積成池。池水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

後來,為了防止驪山上的水灌入地宮,秦朝在皇陵西南方向,修建了一條千米大壩,平均寬約四十米,高度2-8米,用來蓄積驪山之水。大壩建成後,原本南北流向的魚池水道改為西北流向,於陵園東側繞過。

秦代“依山環水”的建陵觀念,一直流傳至後世,對歷朝歷代的帝王陵墓,更是起到重要影響。如:西漢時期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等帝王陵墓,皆是效仿秦始皇陵“依山造陵”的風格。。。 。。。

秦始皇陵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看陵墓周圍的“五爪金龍”就知道了

這裡,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

近幾年很多地質學家參考了一些衛星俯拍圖,然而,這些圖片給人的感覺是——從華工到嬌山這個地方就好似一條巨龍,並且,秦始皇陵墓的位置就在龍首的眼睛處。大家都知道,自古以來就有“畫龍點睛”的說法,這似乎又加大了此陵墓的神奇之處。

但是,至於秦始皇當初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古人確實有“神技”之類的本領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參考資料:

『《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秦始皇陵的風水傳說-探尋鮮為人知的神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