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經常宵禁,如果城門關閉,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城嗎?

古代經常實行宵禁,如果城門關閉,那麼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去嗎?答案是不行,如無特殊情況,不能出城,也不能入城,即便是朝廷高官也不行,那麼沒回去的人又該怎麼辦呢?

按照古代律令,宵禁開始就會按時關閉城門,城外的人不能入城,城內的人也不能在街上溜達。城門在關閉後,只要沒有特別緊急的情況,無論是城內還是城外的人,都是不準隨意出入城池的,一旦違反宵禁,輕則拘禁,重則就地正法。所以在城門關閉後,還未入城的人只能等宵禁結束後再入城。

古時候經常宵禁,如果城門關閉,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城嗎?

那麼有的朋友就會問了,如果真的在關閉城門前還沒有進去怎麼辦?難道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入城嗎?有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提前入城呢?當然規定是規定,如果有特殊情況,在宵禁開始後,也不是不能入城。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一些古代的宵禁令:

古代宵禁令

宵禁令古已有之,“宵”是夜晚;“禁”是禁止的意思,是官府禁止民眾夜間活動的規定,因此也稱為“夜禁”。目的是為了防盜、維持治安,從而起到維護統治的作用。如果有人違反宵禁令,輕則拘禁打板子,重則直接就地正法。

《周禮·秋官·司寤》記載:“司寤氏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遊者。”

早在周代時就有宵禁的規定,有“司寤氏”專門負責實行夜禁(司寤氏是周代專門負責禁止夜行的官府機構),這一官府機構根據星辰起落來確定何時實行夜禁和解禁,到了夜禁時,便會率領部署開始巡查街道,禁止人們在夜間出行、遊蕩,以及一些夜間活動。

古時候經常宵禁,如果城門關閉,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城嗎?

後來隨著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周王室開始衰微,對諸侯的控制能力減弱,周天子分封的各諸侯國不再遵守《周禮》,周王室制定的禮教和規章制度都遭到極大的破壞(禮崩樂壞),因此導致周代的夜禁規定不再具有強制性,時間也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

之後直到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實行變法改革,宵禁才被重新搬了出來,目的是為了加強統治需要,防止夜間產生的失火和騷亂,只有讓社會秩序穩定,才能使國家強盛。之後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再到劉邦建立漢朝,宵禁制度也一直被延續下去。

根據出土的居延漢簡記載:“禁吏毋夜入人廬舍捕人”。

在漢代時,只要到了宵禁後,官府中的捕快都不能在夜間闖入百姓家中抓捕罪犯,可見當時宵禁力度有多大,宵禁令不僅僅是針對平民百姓,就連官府之人也不能違反宵禁令。所以在漢代時,如果城門關閉後,普通百姓是指定無法入城了,只能等到第二天城門再次開啟後入城。

古時候經常宵禁,如果城門關閉,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城嗎?

那麼王公貴族受不受宵禁的限制呢?答案還是不行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有一次漢元帝派中書令石顯去執行公務,而石顯專門請漢元帝下了一道開門詔書“恐後漏盡宮門閉,請使詔吏開門”,意思是擔心回來晚了,宮門關閉,不能進宮覆命。以此可見,在沒有皇帝下達特別詔令外,連皇帝身邊的近臣也要服從宵禁制度。

唐代之後,違反宵禁要被打板子

之後隨著朝代更替,制度越發完善明確。唐代的宵禁由金吾衛掌管,負責宮中及京城的日夜巡查警戒工作。唐朝的《宮衛令》規定:漏刻“晝刻”已盡後,官府衙門就會擂響六百下“閉門鼓”,表示宵禁開始,之後在第二天早上五更三點後擂響四百下“開門鼓”,表示宵禁結束。

《唐律疏議》記載:“犯夜者,笞二十。”

《舊唐書·本紀卷十四》記載:“中使郭裡旻酒醉犯夜,杖殺之。”

閉門鼓擂響後,百姓就要趕在閉門鼓結束前回到家中,在閉門鼓後、開門鼓前的這個時間段內,只要在城裡大街上行走就是觸犯“犯夜”罪名,會被判以笞打二十下。《舊唐書》中曾記載,一位名叫郭裡旻的宦官,就因晚上喝醉後還在大街上亂逛,結果被活活打死。

古時候經常宵禁,如果城門關閉,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城嗎?

以此來看,別說是在宵禁後出城或是入城,連在街上行走都不行。

不過唐代時的制度已經比較完善,對於一些特殊情況,比如為官府送信、等公事,或者是婚嫁喪葬、請醫買藥的私事,只要得到負責巡邏的官吏同意,還是可以在宵禁後行走,但是不能出城,同樣入城也是行不通的。

明清時期,對犯“夜禁”者的懲罰有所增加,在夜禁後和開禁前不久犯夜的要被打三十下板子(京城範圍加十下),實行夜禁途中犯夜者要被打四十下板子(京城範圍加十下),另外疾病、生育、死喪等特殊情況可以通行,比起唐代及之前要更為人性化一些。

不過在古代一些時期,宵禁也沒有完全實行,比如在北宋中後期,官府為了滿足百姓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就沒有實行宵禁,並且還開放了夜市。還有一些特殊的節日也不會實行宵禁,比如在唐代,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元宵節),全國百姓都有三天時間可以在夜間自由活動。

古時候經常宵禁,如果城門關閉,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城嗎?

那麼在宵禁開始城門關閉後,還能進去嗎?

在正常情況下,只要官府實行了宵禁,城門就會按時關閉,在宵禁解除之前,城內城外的百姓肯定是無法出城和進城的。即便是城內的高階官員,只有在緊急公務下才能出城,並且還要向駐軍長官申領鑰匙,如果沒有鑰匙依然也無法出城,那麼自然也就無法入城。

或許有人會問,那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入城呢?幾乎是沒有,或許對於一些武功高強之人還有可能,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只要沒有趕在宵禁前入城,那就只能老老實實在的城外呆一晚上,等待第二天宵禁結束後進城。

看完古代城池的構造就會明白。

《禮記·禮運》記載:“城郭溝池以為固。”

我國古代的城市和現在的城市並不一樣,古代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由四周城牆圍起來的城池。為什麼稱為“城池”呢?因為城邑的四周不僅有城牆,在城牆之外還有人工挖掘的護城河,一些大的都城,城外護城河的寬度通常有30米,深度也有4到5米。

古時候經常宵禁,如果城門關閉,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城嗎?

只要將護城河上的吊橋升起,別說是普通百姓,就是對於一些身懷武功的高手來說,也很難跨過那足有30米的護城河。並且除了護城外之外,還有數米高,甚至十幾米高的城牆,另外在城門和城牆上還有士兵一天十二個時辰不間斷地駐守及巡邏,尤其是在發生戰爭時,守備等級更高。

所以只要是宵禁開始,城門按時關閉後,沒有回城的百姓幾乎是進不去的,只能自認倒黴,之後在城外找個客棧或是去附近百姓家中借住一晚,要不然只能在城外露宿。要是夏天還能湊合一晚,如果是北方的冬天,在城外露宿一晚過後,能不能活著都是個未知數。

不過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宵禁按時關閉城門後也能入城,比如皇帝下達的特別詔令,或是八百里加急的緊急軍情。對於前者不用解釋,那麼後者為何能在宵禁後入城呢?因為八百里加急一般都是邊關告急,或是大規模的聚眾造反,不然也不會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古時候經常宵禁,如果城門關閉,沒趕回去的人還能進城嗎?

只要因書信延誤導致戰事失敗,那麼延誤書信的人幾乎是必死無疑,別說是守城的官兵不敢阻攔,就連亡命的強盜也不會去動這些重要書信,不然必將會招來官府的拼命剿殺。

結語:

古代宵禁關閉城門後,除非有皇帝詔命,或者是有特別緊急的軍情才能叫開城門,除此之外,幾乎是別無他法,或許藝高人膽大者才有那麼一點入城的可能。

不過宵禁對於古代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沒有太大的妨礙,因為古人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加上城內的基本設施也很齊全,官衙、坊市、廟宇、學堂等等都有,只要合理規劃好時間,就能順利出城和入城,沒有必要冒著懲罰的風險去“犯夜”。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也謝謝大家的支援。

本文宣告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