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格什班迪教團的毀滅:奧貝德拉、謝里夫與黑山白山兩派的爭鬥史

關於額什丁和奧貝都剌之間的爭鬥,這一次我們再說一點。關於這方面描述的資料很精彩,但是似乎有一點自相矛盾之處,那就是在寫額什丁家族逐漸衰落的過程中把額什丁家族的盟友阿黑麻汗在葉爾羌的失敗刻畫得太過厲害,而奧貝都剌的盟友則勝利得過分輝煌,到了奧貝都剌一節時,又把奧貝杜拉在西域的擴張不順主要歸因於額什丁家族在南疆的勢力過分強大,以至於葉爾羌汗國都無法撼動,只好扶持穆罕默德。謝里夫教團崛起。

納格什班迪教團的毀滅:奧貝德拉、謝里夫與黑山白山兩派的爭鬥史

納格什班迪教團的毀滅:奧貝德拉、謝里夫與黑山白山兩派的爭鬥史

奧貝杜拉其實就是我們上一次說的那個阿赫拉爾家族,只是音譯的問題導致寫法不同。阿赫拉爾所在的地方正是納格史班迪教團鬆散的地帶,而額什丁在東察合臺乾的正是阿赫拉爾在河中乾的事情,額什丁在庫車,也就是當時的“苦先城”,擁有大量的商店、果園和莊園。所以說實在的,阿赫拉爾在南疆的擴張既沒有太順利,也沒有太困難,因為擺在東察合臺封建主們面前的是兩個本質上相似的選項。所以奧貝德拉和額什丁在爭鬥中其實是半斤八兩,平分秋色。真正發揮作用的其實地方與中央之間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所以地方勢力與阿黑麻汗的鬥爭中獲勝才是最重要的。其實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奧貝德拉和額什丁的命運都很相似,一個依附於帖木兒王朝,另一個依附於東察合臺汗國,最終都是隨著王朝被伊克塔或者近似伊克塔的地方封建主勢力反噬而勢衰,即便在葉爾羌汗國時期仍然有一定的勢力,謝里夫教團也很快就受到了西域地方勢力的歡迎,這是一個最大的風向標,之後即便有商業勢力,他們也可以發展競爭這個領域,所以在城市裡的優勢也很容易失去,完全要看汗王的臉色吃飯。

納格什班迪教團的毀滅:奧貝德拉、謝里夫與黑山白山兩派的爭鬥史

納格什班迪教團的毀滅:奧貝德拉、謝里夫與黑山白山兩派的爭鬥史

汗王即便後來支援了謝里夫,為了防止第二個額什丁出現,也吸收了一定的黑山派作為“導師”。在這個鬥爭過程中黑山派逐漸得勢,之後白山派也摻和進來,導致兩派在這裡互相爭鬥,混戰多年。這裡我們在強調一下諸教團的世襲與“選賢”之別,謝里夫其實是有才成為串聯教團的潛力的,但是他們遇到的環境要更復雜,在河中因為各種分化,導致喀什噶爾和卓家族從河中遷到了喀什噶爾。他們家族就是納格史班迪教團的第五代謝赫,只不過因為昔班尼王朝崩潰而被迫逃走,繼續尋找這樣的王朝去寄生,葉爾羌和準噶爾都是他們寄生的物件。

寄生體制是集權化教團的唯一生存條件,自己擁有采邑並不是一個非常安全的方法,因為其他弟煮可以組織一個選舉加盟制的教團來很快對沖掉這個優勢,中亞的教團在阿赫拉爾之後發展就陷入停滯,變成了依附王朝,沒有王朝的情況下就互相混戰,尤其是在阿爾蒂什地區(阿克蘇、喀什等西南部的七座城市),他們傳入西域的時間非常微妙,就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這個時間正好是昔班尼王朝覆滅的時候,他們的靠山沒有了,不希望重蹈阿赫拉爾家族的覆轍,所以白山派也開始大舉進入喀什,但是他們和黑山派的分裂是很早就出現了的,準噶爾取代葉爾羌汗國,白山派作為準噶爾在天山南路的代理人處於絕對優勢,黑山派雖然受到壓制,但是準噶爾為了利用白山派的同時遏制白山派,就保留了黑山派的勢力,使兩者共治喀什。這個局面直到清軍1759年進軍西域才發生改變,白山派作為準噶爾的代理人被強力打擊,大部分都被殲滅,少部分逃亡浩罕國。

納格什班迪教團的毀滅:奧貝德拉、謝里夫與黑山白山兩派的爭鬥史

納格史班迪教團在這個程序中被折騰到徹底衰弱,今天在塔吉克、吉爾吉斯、哈薩克等地都幾乎不存在任何該教團的痕跡了,而在哈薩克則還留存著亞薩維教團的痕跡,尤其是對亞薩維的崇拜。對麻扎的崇拜和旱納卡的傳承算是這一教團至今留存的為數不多的遺產了。納什格班迪的勢力其實在土耳其還有一點,但是被凱末爾嚴厲彈壓過,勢力也不算是很張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