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新京報訊(記者倪偉)在北京市麗澤金融商務區附近的鬧市區,出現了一片考古工地。工地上挖開數道近4米的深溝,兩側土層堆積分層明顯,考古人員用粉筆勾勒出不同時期的地層,多達5個年代。

這塊遺址的初建時期距今已有800多年,1153年在此定都的金中都,在這裡建起了西城牆。考古人員最近兩年展開發掘後,城牆的構造、形制、營建方式陸續浮出水面。

2019年至2020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金中都城牆遺址西城牆、南城牆及周邊進行了考古發掘。記者今天(1月13日)從北京文物局獲悉,此次發掘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也被今人知曉。

這次發掘是為配合金中都城牆保護和展示而開展的,據豐臺區文旅局文物科介紹,城牆遺址未來將保護利用,以遺址為核心建設金中都遺址公園,實現市民休閒與文化傳播的雙重功能,有望2022年開始施工建設。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金中都外城牆的馬面遺蹟。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金中都城牆首個“馬面”出土

金中都是北京800餘年建都史的開端,這段城牆也可以說是北京都城城牆的始祖。考古負責人介紹,出土的金中都城牆顯示出與歷代城牆的繼承性,如城牆中普遍存在的馬面構造;也顯示出了金代城牆的不同之處,例如不同於後代磚城牆的夯土結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館員、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專案負責人丁利娜指著一片地塊告訴記者,根據考古人員的發掘辨認,這是金中都城牆上第一個發掘出土的“馬面”。

這片地塊呈圓角長方形,測量結果為長約20米,寬約7米。馬面也稱墩臺,是古代城牆中向外凸出的矩形部分,主要用於加強防禦。由於向外凸出,兩側也可以防禦從側面攻擊的敵人,將城牆的單面防禦擴充套件為三面防禦,增強了城牆的防禦能力。

“根據史料記載,一般城牆間隔100米至150米就建有一座馬面,這是金中都城牆上發現的第一座。”丁利娜說,考古人員確認了該馬面的形制為圓角長方形,構建方式是在城牆外二次增築、外圍包磚,雖然磚塊已經不存,但保留了明顯的包磚痕跡。馬面的發現,為了解金中都城牆的完整形制提供了實證。

考古現場的地面,與普通泥土地面有明顯不同,地面上鋪滿密密麻麻的凹坑,約有瓶底大小。這是城牆建造過程中的夯土遺留下來的痕跡,這也顯示了金中都城牆與後世城牆的不同,後來的城牆如明清城牆已經使用城磚建造,而金代城牆仍然是由夯土建成。

揭開

金中都城牆構造之謎

城牆是確定城市位置最重要的依據,數百年來,由於金中都城牆被埋於地下,金中都的佈局也成為歷史之謎。直到1958年開始對金中都進行全面考古,北京大學閻文儒等對金中都四面城牆進行了準確定位,繪製出金中都的第一幅考古草圖,金中都的位置才大致被確定下來。

而此次考古,則打開了歷代堆積的土層,一定程度上揭開了金中都城牆的構造之謎。

“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我們在考古中發現了這四類遺址,在這片工地上全都能看到。”丁利娜說,這次發掘基本釐清了外城城牆的儲存狀況、形制結構,及其與城外護城河、城內道路的關係,並首次正式確認了護城河、城牆的寬度及營建方式。

此次考古是首次對金中都外城城牆開展考古發掘,兩年共計發掘面積2900平方米。考古中發現了城牆遺蹟5處,總長約60米,最寬處24米;護城河遺蹟1處,寬約66米;城內道路2條,殘長約20米和40米。此外,出土有“官”字款磚、定窯、鈞窯瓷片等遺物。

西城牆這片考古遺址的東北角,一個鐵欄杆圍成的保護建築內,儲存著一段水泥圍築的“土堆”,裡面還遺留著幾個老樹根。這個“土堆”就是金中都西城牆高樓村的遺址,也是僅有的三處保留在地表的金中都城牆遺址。

此次發掘就在該遺址附近。丁利娜說,城牆遺址考古發掘的目的很明確,圍繞城牆鋪設了探方和探溝,發掘中確定了馬面的形制結構,繼而向城外發掘了護城河遺蹟,以及城內東側南北向的順城街道路。

“這次發掘中的難點就是歷代破壞比較嚴重,以前老百姓從這裡取了很多純淨的黃土,後來又堆積了比較厚的現代垃圾,晚期擾動層位很深。”丁利娜說。記者從考古現場看到,在考古底層最上方,現代的紅磚等建築垃圾堆積有半米之厚。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護城河遺蹟。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排水溝遺蹟。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金中都城牆下疊壓唐、遼墓葬

在金中都城牆南段的發掘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疊壓在南城牆下的唐代和遼代墓葬。古代墓葬都分佈在城外,金中都城牆建在唐、遼墓葬上,說明金中都城牆所在地,曾是唐、遼兩代的外城。

“這些墓葬的發現,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遼南京城基礎上改擴建的史實,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學證據。”丁利娜說。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史的開端。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代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曆史。其後,歷經元大都、明清京城至今,北京延續了800餘年建都史。

金中都定都迄今已經867年,歷經數個朝代更迭,城牆遺址幾乎不存,目前在地表僅存南城牆萬泉寺、鳳凰嘴和西城牆高樓村等三處,1984年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80年代至今,經過多次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深埋地下的金中都遺址輪廓和細節越發清晰。除了80年代對金中都遺址的複查,1990年至1991年進一步開展了金中都城垣、宮殿區的考古勘測與發掘,基本確定了應天門、大安門和大安殿等遺蹟的位置,證實了金中都宮殿是在遼代宮殿基礎上擴建的史實。

1990年,考古人員對金中都南城垣水關遺址進行了發掘,取得了水關遺址整體、區域性及內部結構等方面的資料。1996年對金中都宮城內皇家園林魚藻池遺址的考古,發現了可能是遼時所建、金代重新修繕的瑤池殿。201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對萬泉寺住宅小區A地塊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金中都城內南側的道路,併為元代繼續沿用,城內道路為復原金中都城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出土的瓷器為研究金中都社會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

丁利娜說,金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中居於重要地位,此次考古發現為復原金中都結構佈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實證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

探訪金中都外城牆首次發掘:發現唐遼墓葬,遺址公園有望明年開工

城牆夯土遺蹟。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金中都遺址公園有望2

022

年開工建設

這次發掘為配合金中都城牆保護和展示而開展,考古發掘出土的城牆遺址,未來將向所有市民開放。豐臺區文旅局文物科科長付然介紹,規劃中的金中都遺址公園已經制定初步方案,待審批通過後實施,有望於2022年開工建設。

“遺址公園將把金中都城牆遺存在地表的‘三堆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區域,讓市民能領略豐臺乃至北京的這一段重要遺存。”付然說,按照初步規劃,遺址公園從西城牆高樓村和周邊考古遺址開始,往南再折向東,到戲曲學院南門附近。

遺址公園不是一個簡單的城市公園,而是結合公園建設,立體展示金中都城牆本體保護與考古成果,公園建設要呈現出文化的“核”,三處地面遺蹟將成為公園的核心景觀。

新京報記者倪偉攝影記者浦峰

編輯樊一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