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歷史上的金、元、明、清都將其作為都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北京遺留下大量文物古蹟,除了長城、故宮等被列入世界遺產的著名景點,北京還有很多寺廟值得一遊,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坐落在海淀區北三環路聯想橋北側的大鐘寺。

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據《敕建覺生寺碑文》記載,大鐘寺由雍正皇帝下旨敕建於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初名覺生寺,現寺廟山門上方的“敕建覺生寺”匾額,由雍正皇帝御筆親書。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多次赴覺生寺祈雨,後又將萬壽寺內舉世聞名的明代“永樂大鐘”移至此地,覺生寺也逐漸被百姓稱為大鐘寺。

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隨著清朝的沒落,大鐘寺也從皇家寺院成為民俗廟會的舉辦地。當時每逢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寺廟內香火繚繞,鐘鼓齊鳴,遊人多為慕名永樂大鐘而來,其況之盛,馳名京城。到了民國時期,隨著寺內僧人數量減少,大鐘寺也日漸凋敝。1985年,大鐘寺被闢為古鐘博物館,成為我國唯一一個以古鐘收藏、研究、展示為主題的博物館。

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大鐘寺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由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大鐘樓和東西翼樓等建築組成,如今殿堂裡已經沒有佛像,只有古今中外的鐘鈴藏品400多件。坐落在巨大青石臺基之上的大鐘樓,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是寺內最具特色的核心建築,門楣上方的“華嚴覺海”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題寫。

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永樂大鐘,又稱華嚴鐘,通高6。75米,重約46噸,採用無模鑄造法一次鑄成,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和世界最大的佛鐘,因鑄制於明永樂年間(約1420年——1424年)而得名,素有“國寶”、“鐘王”之美譽。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大鐘自1743年從萬壽寺移至大鐘寺鐘樓後,一直沒再搬動過。

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永樂大鐘雖重達46噸,卻僅靠八根木質盤龍柱支撐,鐘下的青石臺基上砌有深70釐米、直徑4米的八角形散音池,這樣的設計既可減低鍾架的高度,又能產生很好的共鳴作用。據《長安客話》記載“(永樂大鐘)聲聞數十里”,據說鐘聲南可達月壇,東可到孔廟,北可傳到六環以外,鐘聲悠揚悅耳。

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銅鐘的內外,還鑄滿了明代書法家沈度的22。7萬字佛教經文,被認證為世界上鑄有文字最多的大鐘。此外,《大英百科全書》也將永樂大鐘排在了世界著名大鐘的前列。每年元旦跨年夜零時,大鐘寺都會準時鳴鐘108響,為人們送去平安幸福的美好祝願。

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在中國文化裡,鍾可以算是最古老、也是最結實的遺存。在懸掛永樂大鐘的大鐘樓東面庭院裡,陳列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宋、元、明、清代古鐘40餘口,其中最早的一口鐘為宋朝熙寧年間鑄造,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充分展示了我國古代的冶煉和制鐘技術。

北京這座寺廟 明代“國寶”銅鐘刻22.7萬字 創世界紀錄遊客卻不多

如今,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已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吸引遊人,山門外增設了供遊人敲擊祈福的銅鐘,每天10:00和14:00還有兩場免費講解。此外,每年春節期間,博物館還會舉辦熱鬧的廟會,成為市民和遊客節假日遊玩娛樂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