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臨泉鮦城鎮的前世今生

探討:臨泉鮦城鎮的前世今生

鮦城古鎮規劃風貌

前幾天有朋友留言讓寫寫鮦城的歷史沿革,今天就專門講講這個有著二千多年曆史的古鎮。

作為字典集大成者的《康熙字典》是這樣釋義的:鮦,為鮦城專用字(在安徽省境內)

文濤(子非魚)是我縣治學非常嚴謹的學者,他考證遠在商滅夏時,夏王朝一支後裔徒遷至葛陂湖下游的繁水(流鞍河的前身),又稱繁人,在此定居逐步形成了村落,這也是鮦城最初的形成,後來夏末,一支同人部落也徒遷至此,並逐步取代了繁人,繁水改成了同水,因同人以捕魚為業,便把同和魚結合在了一起,又因居於同水之陽,(古代把河之南稱為陽,河之北稱為陰),便取名鮦陽。

鮦城第一次設縣治在西漢初期,取名為鮦陽縣,屬於豫州汝南郡。

鮦陽侯陰慶影視形象

東漢明帝劉莊即位,封自己的表弟陰慶為鮦陽侯,在鮦城建立鮦陽侯國。並遣大夫楊統為鮦陽侯相,據史料記載,鮦陽侯國在東漢末年仍然存在。(陰慶姑姑陰麗華是劉秀的皇后,劉莊的母親,參看近期熱播的電視劇《秀麗江山之長歌行》)

從西漢設立鮦陽縣治一直到唐貞觀元年撤鮦陽縣併入汝陰縣,(公元前202年-公元627年)。在長達八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鮦城一直作為縣治的所在,其間在南北朝時期還一度成為北新蔡郡的治所。

清末鮦陽劃為西四鎮,民國時期為阜陽縣第十區鮦陽大聯保。 1935年臨泉建縣,設鮦城鎮,1949年臨泉人民政府成立,設16個區,258個鄉鎮,成立鮦城區。1957年臨泉在全縣設立11個人民公社,設立鮦城公社。11個公社分別是城關、楊橋、老集、滑集、艾亭、宋集、長官、迎仙、姜寨、鮦城、黃嶺。

1985年底,全縣設13個區1個鎮(城關),轄81個鄉鎮和2個街道辦事處,鮦城區轄姚寨、毛明、小袁莊、八里槐、龐營、韓老家、李王樓7個鄉和鮦城鎮,69個行政村(村委會)和4個居委會。

1992年1月,撤區並鄉後設鮦城鎮,後升格為副縣級建制鎮至今。

鮦城有兩寶鮦陽魚鮦蒜,歷史名人有元末大將王保保、晉朝賢者畢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