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禹首創的“禪讓遺風”,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陰謀鬼蜮?

堯舜禹首創的“禪讓制度”可謂是足夠的高風亮節,讓許多人都樂此不疲地討論,成為千年來的美談

,偉大與賢明更是其中的主要關鍵詞,但是,掩蓋在背後的事實真就如此大公無私嗎?隨著陸續出土的一本本史冊,禪讓制度的真正面目盡覽無疑。

禪讓制度的陰暗面

堯舜禹首創的“禪讓遺風”,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陰謀鬼蜮?

在正史中的記載,堯舜禹三帝是處於道德頂峰的聖人般的存在,他們之間的傳位制度正如我們多年所看到的那樣,

是為著“天下為公”和平轉讓權力,並無絲毫私心,主動將自己的王位禪讓給了賢德之才。

因為這段歷史太過於久遠,在不少文字記錄裡已然成為了“上古神話”,但是從後續的考古和《五帝本紀》的記載中,禪讓制的關鍵詞是血淋淋的政變。

禪讓和攛掇,到底哪個才是歷史真相呢?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導向向來是由勝者書寫,成王敗寇的例子並不罕見,為取得正統,將事蹟描述得對自己一方更有利些也是不足為奇。

1、強臣弱君——堯舜禪讓的真相說

從禪讓的“首發”——堯開始談起,據記載,帝堯是按照宗法制度才得以繼位的,而在此之前也並無禪讓的先例,既然他本人是按照這種形式登上寶座,又怎會突發奇想,改變繼位模式呢?

從多方資料可以獲知,堯原定的繼承人是自己的兒子丹朱,在舜出現之前,曾有一次,堯向群臣徵詢建議,放棄推崇的繼承人就是丹朱。

堯舜禹首創的“禪讓遺風”,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陰謀鬼蜮?

奇怪的是,在臨終之時,堯臨時變通,將帝位禪讓給了舜——也就是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的夫婿,更是留下了“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這樣一句話來說明選擇舜繼任是一個十分英明的抉擇。

就是說犧牲掉自己兒子的繼任權,來得以讓天下人受益,前前後後上,堯的言行是頗為矛盾的,更不用提在歷史上,丹朱只留下來 “紈絝”、“不堪大任”的名聲。

從另一些史冊考據中,舜在堯晚年之時,權勢已甚是驚人,更是在堯病重之時將堯囚禁,同時禁閉了丹朱,因此堯禪讓給舜總體來說並非心甘情願,而是迫不得已而為之,至於丹朱的才能是否平庸,也就無人能夠知曉了。

2、殺父仇人——舜禹禪讓

舜繼位之後立即除去了共工、終、鯀等一派“前朝”名臣,才得以坐穩寶座,在這些名單裡更是包括大禹的父親鯀,殺死鯀的原因並非因為舜所找的治水不利的藉口,而是威脅到了他的政權。

一說禹之所以主動請纓前去治水正是為了報仇和奪權,大禹最為人知的便是他治水變堵為疏,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因此他是廣受人民愛戴的,水患平息過後更是民心所向,還因為治水掌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架空了舜。

堯舜禹首創的“禪讓遺風”,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陰謀鬼蜮?

舜禹的關係還並未像堯舜一樣親近,兩人之間有著最大的仇恨,因此,三代禪讓最為迷惑的就是舜禹之間的禪讓:舜是禹的殺父仇人,卻將王位禪讓給了大禹,真就如此不計前嫌嗎?

這可能是個“屠龍者恆被龍屠之”的故事,在絕對權力的誘惑下滋長了野心,“堯幽囚,舜野死”,舜如何得到的王位,就決定了他是如何失去王位的,舜之後,禹的兒子開創夏朝,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僅僅經歷了三代,就此告以尾聲。

3、禪讓制的破產

歷經夏商周三個朝代,世襲制替代了禪讓制,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諸子百家為宣揚自己的學說,更為打破西周世襲制,要求“選賢任能,天下為公”。禪讓說的推崇成為一種普遍流行的思想風潮。

不僅僅是最為推崇的儒、墨兩家,因為越來越多的有才之士渴望登上政治舞臺,又困於身份地位,尚賢的“天下為公”思想,成了社會倒逼高層貴族的隱形武器。

但是,無論禪讓制度被吹得如何天花亂墜,切身關切到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好幾次禪讓並沒有成功:包括像《戰國策》中記載公孫衍對張儀說建議魏惠王傳位給

張儀還有秦孝公想傳位給商鞅等,多次的“想”並沒有付諸實現,反而這些人的最終下場並沒有落得一個完美結局。

堯舜禹首創的“禪讓遺風”,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陰謀鬼蜮?

直到終於有人吃了第一個螃蟹,此人就是燕王噲,在多位謀士的勸說之下,他把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

,結果卻出乎意料,國家被治理得亂糟糟,原本燕王的太子平聯合將軍市攻打子之,卻雙雙身死,齊宣王趁此情形漁翁得利,攻打燕國,子之、燕王身死國滅。

有了這一慘痛教訓,禪讓說的合理性被大範圍質疑,從這一禪讓制的失敗實踐之後,儒、道、法三家主流思想門派從多角度對其進行抨擊:孟子對此補充解釋道。舜並非是從堯那裡得到王位的,而是授於天意,也就是君權天授說法的萌芽。

而莊子更是列舉了許多禪讓被推辭的例子來說明堯舜禪讓埋下了無窮的禍端,其後的千年裡,必將造成血流成河的局面。莊子的預見可謂是十分正確,在此後的歷史中,禪讓這種政權更替方式披著道德至上的面紗,無一不伴隨著武力和動亂。

後世的禪讓制度

1、禪讓制的後世傳播

戰國諸子百家相繼對禪讓制發起抨擊,提出質疑,但為何禪讓制還能傳播下去,延續至今呢?

原因在於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正式成為千年以來中國最為主流的思想門派,儒家主張“仁政”。

堯舜禹首創的“禪讓遺風”,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陰謀鬼蜮?

為獲得繼承的正統性,也是為了更有利地體現“仁”思想,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對禪讓制度的推崇,

大筆美化的詞彙來描述這段堯舜禹禪讓的歷史,以期達到獲得統治者支援,進而實現君主仁政的目的,而眾多百姓會矇蔽在禪讓的美德下,忽略政治的殘酷性。

尤其是經歷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了“禪讓制”的正確性,後世更是忽略掉了三代禪讓中包含的所有殘酷,將其神化,更是將堯舜禹併為聖賢。

事實上,由於年代過於久遠,包括像堯舜禹、黃炎二帝等歷史在民間的傳播都是以神話的形式口口相傳,導致對這些故事和人物產生了一層“童話”般的濾鏡,認為其是理想社會下的理想主義也是理所應當了。

2、漢獻帝讓位

如果說遠古歷史上堯舜禹的禪讓還有待商榷,那麼漢獻帝禪讓給曹丕則是赤裸裸的“陽謀”了,可能因為到東漢三國時期已有更多歷史記載的緣故,我們可以清晰得知這段禪讓的真相,獲悉這段陽謀的始末。

東漢末年,劉漢王室衰微,各方亂世豪傑興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著正統東漢王室的名號行事,不過他始終沒有把事情做絕,終究沒有稱帝。

直到曹丕接過大旗,不甘於再操控“傀儡”行事,逼迫漢獻帝禪位於他,更是明晃晃地將篡位美化為禪讓,曹丕篡漢的時候,說了句“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堯舜禹首創的“禪讓遺風”,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陰謀鬼蜮?

可見在統治者眼裡,從頭到尾都是明晰禪讓這一制度的真相的,巧合的是,未歷經幾世的曹魏也是這樣,將王位禪讓給了司馬炎,曹魏以禪位為始,以禪位為終。

3、最後的禪讓

禪讓制度在後世中的延續,往往都發生在亂世,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無數政權更替之下,都涵蓋著不少名義上的“禪讓”,實則歷經了殘酷的武力政變。

有學者稱其為權臣對於“篡位”的偽裝和迴護,改朝換代主要是依靠著軍事暴力成就來實現的。

而直到宋朝,頻繁發生的禪讓成為了一種打破常規的體現,出於外戰內亂的外因,和要麼有心無力、要麼志不在此的內因,禪讓的基礎基本建立在逃避之上,宋朝之後,也就再無禪讓。

歷史總是相似的,我們會發現,禪讓制往往並不單一存在,每當有一“亂臣賊子”試圖篡位,後繼者總是會如法炮製,效仿其操作,這也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了。

堯舜禹首創的“禪讓遺風”,背後是高風亮節還是陰謀鬼蜮?

結語:

揭開禪讓制度的真面紗,以道德為名,行野心之實,禪讓成為了諸多政治家成就美名的招牌,掩蓋了權力交接背後的無數血腥,一代代野心家發動權力嬗變,卻借用“禪位”一詞來粉飾太平。

禪讓制只是後世對於“烏托邦”的美好願望,更可能是一個“海市蜃樓”,後人無法窺探到所謂每一代禪讓真實的全貌,一切也都只是基於線索之上的猜想罷了。

參考文獻:

[1]楊永俊。 論堯舜禹禪讓的政治原則與歷史形態[J]。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109-113。

[2]彭邦本。 再論近年出土文獻中的先秦禪讓傳說——兼談所謂堯舜禹“篡奪”說[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4):5-13。

[3]鄭在書,崔麗紅,李定河。 禪讓還是篡奪?——中國古代王權神話解構分析[J]。 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06):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