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怎麼打敗匈奴的?拿老百姓當誘餌,一舉殲滅!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

上一講談到,李牧鎮守趙國北境,面對士兵們不斷高漲的戰鬥熱情,再不出戰就沒法穩定軍心了。李牧這才好整以暇,開始備戰。首先要做的是篩選工作:挑選出來戰車1300乘,戰馬13000匹,精銳戰士5萬人,弓箭手10萬人,組織起來,加強集訓。

以上這些數字都是從《史記》來的,很難說有幾分寫實,幾分誇張,但多兵種的組合方式應該基本不差,這就可以使我們看到當時趙國的軍事安排。戰車仍然承擔著作戰主力的任務,戰車在草原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進攻可以摧枯拉朽,防禦可以迅速構成一道臨時屏障。

李牧是怎麼打敗匈奴的?拿老百姓當誘餌,一舉殲滅!

在戰車以外,有騎兵、步兵、弓箭手,各司其職。騎兵可以和匈奴戰士旗鼓相當,全憑騎射本領較量。步兵的奔跑速度雖然趕不上快馬,但只要集結成陣,憑藉盾牌和長武器的防護,就像一隻蜷縮起來的刺蝟,自保並不很難,步兵當中的弓箭手還可以躲在盾牌後面找機會和匈奴騎兵對射。所以,從兵力、兵種和士氣來看,李牧這邊很佔優勢。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優勢並不是忽然出現的,而是多年間始終存在的,那麼為什麼李牧一直都在採取守勢呢?答案是:打贏一仗並不難,甚至連戰連勝也不太難,難就難在即便連戰連勝,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只會大大增加自己的作戰成本。

匈奴並沒有形成科層制的組織結構,人際關係非常鬆散,所謂打仗,並不是由某位主帥統領大軍,為了某個攻城略地的具體目標尋求決戰,而只是若干部落、家族結夥搶劫而已。在搶劫的過程當中,各個部落、家族各自為戰,憑著傳統和習慣自發地形成配合,一旦作戰不利,掉頭就跑並不丟臉,五十步不會去笑百步。機動性恰恰是匈奴人的特長,一跑起來就沒人追得上。

所以,匈奴可以被打敗,但很難被打疼,而只要有生力量還在,隨時都可以捲土重來。

李牧是怎麼打敗匈奴的?拿老百姓當誘餌,一舉殲滅!

匈奴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平時生活也好,放牧也好,作戰也好,都是在馬背上度過,打仗並不會增加什麼額外的成本。

農耕民族就不一樣了,戰爭成本太高,如果每年都要跟匈奴打幾次仗,即便百戰百勝,但結局很可能是把自己拖垮了,匈奴卻損傷不大,照舊年年來犯。

所以李牧如此注重戰備,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尋求決戰,一戰務必把匈奴打疼,打到傷筋動骨為止。

當戰鬥力量準備好了,接下來就該誘敵深入了。誘敵並不難,就算不放誘餌,匈奴時不時都會來到長城腳下,李牧真正要誘的,是匈奴的大隊人馬。李牧假如統率大軍,深入草原和沙漠追擊匈奴,勝算並不大,這也不是趙國的國力負擔得起的。我們只要想想漢武帝時代衛青、霍去病的北伐如何拖垮了鼎盛時期漢朝的財政,就不難理解李牧的策略了。

要想引誘匈奴人傾巢而來,誘餌就必須足夠香甜。於是,李牧批准本地百姓出城放牧,老百姓憋悶久了,禁令一撤,很快滿坡滿谷全是人和牲畜。

這裡稍微解釋一下:可見趙國雖然以農耕為主,但畜牧業也很發達。畜牧業對於農耕民族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放牛放羊也好,牧馬也好,牲畜吃的都是草,草恰恰是人的腸胃沒法消化的植物。

李牧是怎麼打敗匈奴的?拿老百姓當誘餌,一舉殲滅!

養豬就不一樣了,豬是雜食動物,食譜和人類高度重合,養起來太費糧食。中國直到明清兩代,豬肉才成為肉食當中的主要品類。歷代名醫對豬肉有各種批判,豬肉幾乎就是百病之源。所以我們把《資治通鑑》讀到現在,看到縱酒狂歡的場面裡,和酒配套的清一色都是牛肉。

話說回來,城外的百姓也好,牛羊也好,在匈奴人眼裡都是肥美的獵物。而當匈奴人真的過來搶劫的時候,李牧詐敗,聽任匈奴擄去幾十名百姓。在《史記》版本里,匈奴擄去的不是幾十人,而是幾千人。司馬光也許讀過另外的《史記》抄本,也許認為幾千人的說法太誇張,“千”應當是“十”的抄寫錯誤。

但不論幾十人還是幾千人,都是李牧主動放棄的趙國百姓。這就提出了一個我們已經遇到過很多次的道德難題,那就是如果非要做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比如殺降或者拿老百姓當誘餌——才能確保勝利的話,這些事情到底該不該做?

李牧做了,這並沒有損害他的名將聲譽。匈奴單于聽說撿了便宜,果然糾集大隊人馬兵臨城下,李牧期待的決戰良機終於近在眼前。

李牧是怎麼打敗匈奴的?拿老百姓當誘餌,一舉殲滅!

這裡還需要解釋一下:所謂單于,是漢人的音譯,全稱叫“撐犁孤塗單于”,意譯的話,就是“偉大的天之子”,和中國皇帝稱為天子是一回事。但單于的權力遠不能和皇帝相比——尤其是在漢朝以前,單于只是許多部落共同認可的一位盟主,勉強也可以比作今天的聯合國秘書長,或者是羅斯福新政之前的美國總統。

無論如何,匈奴那邊到底是單于召集也好,自動自發

集結也好,總之是鋪天蓋地地殺過來了。李牧的應對之道,是設定很多“奇陣”,大約是從正面吸引住匈奴的注意力,然後左右包抄,迂迴突襲。

左右包抄是出奇制勝的關鍵,意在截斷匈奴的退路,要打一場殲滅戰。

按說左右包抄是草原民族慣用的打法,無論打獵還是作戰,這一手用得爐火純青,但自己淪為獵物,被農耕民族左右包抄,這大約還是頭一次。匈奴打仗只是謀財,從來不想拼命,而趙國將士憋足一口氣,不為謀財,只想害命。結果是這樣的:趙軍完勝,斬殺匈奴騎兵十幾萬,滅掉了襜襤(dān lán)全族,擊破東胡,招降了林胡,單于逃跑了,後來十多年間都不敢靠近趙國邊境。

以上內容,既追溯了李牧的出身來歷,又交代了趙國和遊牧民族的戰爭往事,出處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並沒有給李牧單獨作傳,而是把他的生平附在了《廉頗藺相如列傳》裡邊。

李牧是怎麼打敗匈奴的?拿老百姓當誘餌,一舉殲滅!

接下來,《資治通鑑》援引《史記·匈奴列傳》,概述了“戰國七雄”當中秦、趙、藏這3個和遊牧民族接壤的大國都是怎麼解決北部邊患的——雖然各有各的制勝之道,但有兩點是共通的:一是連蒙帶騙;二是修築長城。

秦國由宣太后出面,誘殺義渠王,秦軍趁勢掃蕩了義渠全境,在新拓展的北部邊疆修築長城。

趙國有我們剛剛熟悉了的李牧的打法,李牧倚仗的長城和騎兵還要歸功於趙武靈王。

燕國實力最弱,派秦開將軍到胡人那裡當人質,淳樸的胡人竟然很信任秦開,結果秦開歸國之後,知彼知己,狠狠打擊了東胡,使東胡潰退了1000多里,然後修築長城。後來荊軻刺秦王,帶的副手秦舞陽就是秦開的後人。《鹽鐵論》也提到過這段歷史,說秦開為燕國開拓了千里國土,還越過遼東攻打朝鮮。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農耕民族看遊牧民族,印象會是窮兇極惡、禽獸不如,而遊牧民族看農耕民族,印象會是詭計多端、陰險毒辣。

李牧是怎麼打敗匈奴的?拿老百姓當誘餌,一舉殲滅!

有一種說法認為,正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侵擾,促使農耕民族必須統一成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與之抗衡,所以“秦王掃六合”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民心所向。

但事實上,在這一時期裡,遊牧民族高度分散,並沒有形成強大的合力,秦、趙、燕3國分別都能應付自如。雖然《資治通鑑》在這段內容的結尾說“及戰國之末而匈奴始大”,但其實要等到漢朝初年,遊牧民族才終於合眾為一,匈奴才真正強盛起來,連久經沙場的劉邦都只能認輸求和。

李牧和匈奴的出場介紹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李牧將會取代廉頗,和後白起時代的秦國爭勝負。

我們下一講再見。

上期回顧:

王維:盛唐時期的全能型才子,卻擁有佛系的一生!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史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