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01

兩漢之際西北大族的崛起

東漢西北大族的代表人物是兩漢之際興起於隴西、河西一帶的馬氏、竇氏、梁氏。他們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民族關係上對東漢王朝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

西漢中期,武帝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使國家的疆界向四面八方擴充套件。在南方,漢朝的版圖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島的南部;在北方,收復河套、奪取河西的戰爭不但打擊了匈奴,確保了國家的安全和農耕生產的穩定,也打通了東西交流的通道,使中原文明的影響散播到了西域各國。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在漢武帝取得的各項勝利中,西北領土的擴張顯然最為重要。它不但完全孤立了匈奴,增強了對羌族和西域的影響,而且使漢朝獲得了優質的農牧基地,改良了馬種,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此後國家一直精心經營這塊新佔領的地區,不但設郡管理,還多次徵發囚犯、貧民及豪強等充實人口。

大量漢族人口的湧入,促進了西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與中原的聯絡,也孕育了本土的政治力量。但是由於經濟基礎薄弱,軍事色彩濃重,直至西漢後期,西北地區也未能出現有影響的豪門大族。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兩漢之交,王莽失敗的改革帶來的是民不聊生、

“四方多盜賊”的局面。百姓

痛苦不堪

,席捲全國的綠林、赤眉起義隨之爆發,反莽力量雲起。新莽政權覆滅後,各路反莽勢力又演化為割據分裂的軍閥,相互之間你徵我討。中原陷入長期的戰亂,能夠躲避戰火的,只有僻處邊地的西北和江南地區。於是,西北地區逐漸由單純的軍事要地轉變為人口殷實的富庶之地。

經濟的繁榮又帶動了政治和軍事的發展,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隨之出現,地區的戰略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

對東漢政治影響巨大的馬氏、竇氏和梁氏等大族就在這種情況下迅速崛起。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馬氏乃戰國名將趙奢之後。

趙奢因善養馬、馭馬而被封為馬服君,後人遂以馬為氏。作為可考的始祖,趙奢奠定了家族的尚武傳統。

漢興,馬氏以二千石的身份,從邯鄲遷至扶風茂陵成歡裡。武帝時,馬通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平定西域,官至黃門郎、侍中,封重合侯;兄馬何羅官拜侍中僕射。武帝以後馬氏衰落,至新莽時方再度崛起。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時任玄武司馬的馬仲有四子,況、餘、員、援,

“況、餘、員,並有才能,王莽時皆為二千石”,少子馬援雖少不得志,然“有大志,諸兄奇之”,以為大器晚成。新莽末年,馬援終任新成大尹。此時馬氏逐漸開始向西發展。至新莽滅亡,馬氏兄弟皆去郡,避地涼州,馬援投奔本土軍閥隗囂,深受器重,終在此站穩了腳跟。

竇氏家族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竇氏先人有信史可考者乃春秋末年晉國大夫竇鳴犢。孔子曰:

“竇鳴犢、舜華,晉國之賢大夫也”。西漢孝文帝時竇氏為皇后,經歷文、景、武三朝,在其扶持、庇護下,竇氏家族逐漸壯大。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竇氏子弟紛紛封侯。尤其是竇後從兄子魏其侯竇嬰,景帝時官至丞相。然竇後去世後,家族便迅速衰落,竇嬰在與田蚡的鬥爭中失敗,棄市渭城,此後家族中仍常有官至二千石者,但與此前出將入相的局面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西漢末年。宣帝時,竇後弟竇廣國的後人遷往扶風平陵,這一支逐漸發展,到新莽時竇氏

“家長安中,出入貴戚,連線閭里豪傑”,又成為一個有實力的家族。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家族首領竇融以妹為大司空王邑小妻,因此時常受到提攜。他於居攝年間入仕,又隨王邑戰於昆陽,敗後官拜波水將軍。新莽覆亡,竇融審時度勢,回絕了更始政權鉅鹿太守的任命,求為張掖屬國都尉,轉向偏僻卻遠離中原戰場的河西地區。到河西后,竇融

“撫結雄傑,懷輯羌虜,甚得其歡心,河西翕然歸之”,被酒泉太守梁統等人推為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統領全域性。

由於竇融

“修兵馬,習戰射,明烽燧之警”,終得“羌胡皆震服親附”、“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兇飢者,歸之不絕”之效,河西晏然富殖。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梁氏先人乃晉大夫梁益耳。

晉靈公時,益耳因誅先克而與趙盾產生矛盾,終為趙盾所殺。其族世居河東,西漢時,樑子都遷居北地,

“子都子橋,以貲千萬徙茂陵”,梁橋孫延以明軍謀為西域司馬。至哀、平時,梁氏遷於安定,此後便紮根於此,並發展為在本土有名望的大族,梁統即以本土豪族的身份被更始政權任命為酒泉太守,並一度成為五郡大將軍的首選。

此時,中原大亂,由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政權在各種力量中脫穎而出。劉縯、劉秀兄弟出身南陽舂陵,為當地望族。二人於地皇三年起兵反莽,並迅速得到南陽豪強地主集團的支援。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然而,當他們與綠林合兵,並在與綠林將領支援的劉玄爭奪帝位的鬥爭中失敗後,南陽集團的部分將領便倒向新建立的更始政權,劉縯更在不久之後遭到殺害。這一變故讓劉秀深刻地認識到僅僅依靠南陽集團是行不通的。王莽滅亡後,劉秀奉命持節徇河北,並得封拜之權。

由於劉秀廣佈仁政,

“吏人喜悅,爭持牛酒迎勞”,遂得到河北豪強地主集團的支援。正是藉助這支力量,劉秀擊敗了該地區的割據勢力王郎,並脫離更始政權,贏得了相對獨立的地位。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至更始三年六月,劉秀稱帝於鄗,建立了東漢王朝,繼而用近六年時間,基本削平了關東及三輔的割據勢力和農民武裝,阻擋統一的最後障礙僅剩下西北的隗囂、竇融武裝和巴蜀的公孫述勢力。

西北涼州地處邊陲,與少數民族交往頻繁,民風彪悍,又是著名的養馬基地,軍事力量極為強盛。加上河西走廊地勢險峻,環境惡劣,易守難攻。因此對待西北的割據武裝,新興的東漢政權傾向於採取招撫策略。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面對這種局面,西北地區各集團也出現了分化,一部分人選擇接受光武帝的善意,投靠東漢政權,而另一部分則傾向於割據稱雄。

首先,竇融和隗囂出現了重大分歧,並最終決裂。

在反莽戰爭和軍閥混戰之初,隗囂高舉恢復漢室的旗號,尊奉更始和東漢政權,表示臣服並接受封號。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此時,竇融願受隗囂節制,名義上是其下屬。但是,隨著更始政權的衰落,隗囂割據稱王的野心越來越大,不但參與了劫持更始的

事件

,還在已經稱臣納質的情況下背叛了東漢政權,這就嚴重背離了竇融追求統一、尊崇漢室的政治理想。

於是,當隗囂試圖

竇融與東漢為敵時,遭到了堅決的拒絕。建武五年,竇融譴長史劉鈞奉書獻馬洛陽,正式歸附東漢,並與光武帝合擊隗囂。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其次,隗囂集團內部也出現了分裂。

隗囂早期的發展與其反莽復漢的旗號不無關係,但因他個人野心的逐漸顯露,

“遊士長者,稍稍去之”,許多早期投奔旗下計程車人漸漸離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便是馬援。

馬援雖事隗囂,然其兄先已歸漢,他自己也一直以促成天水歸漢為己任。因此,當他看透了隗囂的割據意圖之後,便毫不猶豫地借隗恂入質之機投奔了東漢王朝。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建武十年,割據天水的隗囂集團終於在光武帝與竇融的合擊下覆滅,西北的政治格局面臨重組。竇融作為河西五郡的首領,在河西的建設和東漢統一戰爭中居功至偉,地位也隨著光武帝不斷封官賜爵而愈發鞏固。

作為竇融的左膀右臂,梁統在河西的地位舉足輕重,梁氏也隨竇氏一起取得了崇高的政治地位。竇、梁毫無疑問地成為領導整個西北地區的力量

馬援雖未直接參與剿滅隗囂的戰爭,但隗囂亡後,他藉助熟悉天水、隴西一帶的優勢受任隴西太守。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任事六年,馬援

“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開導水田,勸以耕牧”,極力經營,取得了“隴右清靜”、“郡中樂業”的局面,贏得了本土勢力的擁戴,“郡中服之”,“賓客故人,日滿其門”,很快填補了隗囂留下的權力真空,成為隴西地區的領袖。

每逢大亂之時,便是能人輩出之時,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你爭我奪,搶地盤、搶人才、搶人口,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

“存量之爭”。

“兩漢交替之時”、風雲際會——東漢西北大族的崛起之時

兩漢之交是東漢王朝各種政治勢力的形成時期,馬氏、竇氏和梁氏充分地把握了這一時機,擴大了自己的政治版圖,由這三大家族統領西北政治勢力的格局逐漸形成,並一直延續到東漢滅亡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