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為什麼叫荔枝?與楊貴妃沒有關係

荔枝在中國的栽培和食用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最早關於荔枝的描述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始把荔枝寫

,大概從東漢開始,荔枝一稱開始沿用至今。

之所以寫

,說明這種東西離開枝條很快會變質。白居易《荔枝圖序》

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

,就是說荔枝離開本枝就不容易儲存,一日變色,兩日香氣改變,三日就嘗不出荔枝的鮮味,這種說法一點也不誇張,可知荔枝的嬌貴。

荔枝為什麼叫荔枝?與楊貴妃沒有關係

荔枝的生長環境也是相當苛刻,對溫度、水分、光照要求非常高,而且培育難度相當大,有培育經歷的人一般都知道,相對於其他樹種,荔枝樹需要精心呵護才有較好的花果率,這也是為什麼在野外沒什麼荔枝樹的原因。

一、

溫度

(1)

適宜荔枝生長的溫度

2

4~28

,當溫度低

1

2

時,生長速度會明顯下降。

(2)

在冬季需要適當的低溫,避免荔枝營養生長過剩,影響來年的開花結果。

(3)

當春天的溫度一般

1

0

以上時,荔枝才會開花

2

0

進入盛花期。

荔枝的上市週期

4

7

月份,而荔枝從開花到果子成熟需

7

0

天左右的時間,這條件限定了荔枝基本只會生長在南方,南方的春天的溫度能保持

1

0

以上,北方地區春天大雪初溶,無法提供荔枝生長所需要的溫度條件,影響荔枝正常的生長週期。

二、

水分

(1)

種植地的年降水量至少要

1

200mm

以上,荔枝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於水分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在花期,就要做好避雨工作。

(2)

幼果期也不宜有過多的水分,避免落果現象。同時做好排水工作,避免根系腐爛。

就算到了今天,農業還是看天吃飯的行業,一年風調雨順,沒有大的蟲害,就能獲得一個好的收成;如果花期遇到連綿的大雨,今年的收成就好不到哪裡去,損害的不僅僅是果農的利益。

三、

光照

(1)

荔枝種植要求年日照數

1

700

小時以上,充足的光照、溫度能夠促進花芽分化,增強果實的品質。

(2)

光照也不宜過強,太強的光照會導致花朵乾枯,降低授粉受精率。

綜上,荔枝目前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北

1

8-29

度的範圍內,廣東栽培最多,福建,四川,廣西,海南,貴州以及臺灣省均有分佈。

現存的荔枝

1

3

個品種,三月紅、糯米餈、淮枝、黑葉、圓枝、桂味、掛綠、陳紫、蘭竹、元紅、妃子笑、水晶球和白糖罌,其中品種最優的要數桂味和糯米滋,其中掛綠這一品種的栽培難度最大。

荔枝為什麼叫荔枝?與楊貴妃沒有關係

掛綠產自廣東增城,因每個荔枝成熟時果身中間有一道綠痕而得

。掛綠在清朝嘉慶年間被下令砍樹,差點令這一品種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所幸仍倖存一棵,現在增城的掛綠樹是掛綠品種的祖宗,已

4

00

多年樹齡,目前見到的其他掛綠樹都是從母株培育出的二三四代。

2

002

年,母株的一棵極品掛綠更是被拍賣

5

5。5

萬的高價,宣傳效果不可謂不拉滿,掛綠不僅僅代表水果,更是荔枝文化象徵。

有關荔枝最有名的莫過於與楊貴妃與荔枝的典故,相傳楊貴妃喜歡吃荔枝,但長安(即今天陝西西安市)的氣候不適合栽種荔枝,唐玄宗命人從嶺南將新鮮的荔枝運到長安。《新唐書》寫楊貴妃吃荔枝: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不同於今天快捷的運輸方式,古代嶺南到長安路途長達千里,還要跨過江河大山,在當時是耗費國力勞民傷財的大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荔枝為什麼叫荔枝?與楊貴妃沒有關係

那麼,古代是怎麼運送荔枝的呢?

一、

短時間運輸,放在密閉容器裡密封儲存。《吳船錄》:試取數百顆貯以大合,密封之

二、

長距離運輸,我們知道,荔枝離支不可久放。《三山志》記錄:宣和間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也就是保留枝條整株運送。

三、

也有的人把荔枝放在竹筒內密封,外面加一層隔層放上冰塊,有現代冰箱的一些雛形,古人的智慧可見一斑。

如果從盛產荔枝的兩廣地區把荔枝送往長安,路途長達千里,加上荔枝成熟期正值盛夏,馬匹跑的再快也不可

味未變已至京

,史學家也懷疑楊貴妃吃到的並不是嶺南的荔枝。

有一部分說法是楊貴妃是四川人,小時候吃過四川荔枝,到長安後懷念荔枝的味道,於是命人從蜀運送荔枝到長安,這樣距離就小很多,八百里加急

味未變已至京

的機率更大,也有記錄為證,《輿地紀勝》: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

歷史很難再考究,每種說法都有其合理性,邏輯性,尊重史料,合理大膽推測,小心求證,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相信四川和嶺南的荔枝都有,採取的是不同的運輸方式。

今年廣東幾乎下了一個月大雨,導致荔枝質量和數量大打折扣。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

,你又喜歡哪個荔枝品種呢?

PS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