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名單伊尹 仲虺 伊陟 臣扈 巫咸 巫賢 甘盤 傅說 箕子 微子 商容 比干 費仲 飛廉 惡來

商多賢臣,賴有其德,故享國六百載,今記錄之。

以下人物並非所有人都有傳世畫像或對應形象,因此有些人物無對應圖片

伊尹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伊尹是商代的尹,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名相。關於伊尹,主要是伊尹放太甲的故事廣為流傳。

仲虺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仲虺(?-?),又叫萊朱,是商湯時期的著名大臣。他與伊尹併為商湯左、右相,輔佐商湯完成大業。《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可知仲虺為奚仲之後,商湯之左相,居於薛。薛,在今山東省滕縣南四十里。身為商湯的“左相”,仲虺在商代初年的政治當中居於重要地位。《尚書·序》中曾經提到“仲虺作誥”。仲虺作誥,在誥書中首次提出天子失德失天命之哲學思想,乃世界各文化中所獨有,併為中國後世改朝換代,提出合於天命之道德準則。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仲虺的治國之道曰:“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國之利也。”這裡講的“國之利”,即《左傳·宣公十二年》仲虺所云:“取亂、侮亡、兼弱也”。

伊陟

伊陟(生卒年不詳),商朝賢臣,伊尹之子。太戊在位時,與巫咸同被任命為相國。

身居高官,擔任商王太戊的宰相,史稱“帝太戊立伊陟為相”。一說伊尹廢太甲篡位,後來太甲潛出桐宮殺伊尹,奪回王位。

一日太戊因為對都城亳長出妖樹“祥桑榖”(桑、榖二木合生為一)感到恐慌,就問伊陟怎麼回事。伊陟說:“我聽說妖是懼怕德政的,難道是因為您的德政有不足嗎?我勸您還是多修些德政吧。”太戊聽從了他的建言,修德政,致使京中太平無譁。伊陟作《鹹乂》四篇。

臣扈

臣扈(?-?),商朝大臣,太戊時,臣扈為執政大臣。

商王太戊時執政大臣,太戊任命卿士伊陟、臣扈,輔佐自己治理國家。臣扈和伊陟、巫咸一起輔佐太戊,商朝第一次中興,諸侯歸附,太戊故被稱為中宗。《尚書》稱他與伊尹、伊陟、巫咸、巫賢、甘盤為商六臣。

巫咸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巫咸與兒子巫賢復興商朝,其後兒子巫賢繼續任職於祖乙王庭。巫咸留下兩份著作:可能是他在朝的治術;〈太戊〉,可能是太戊時期。戰國時有託名星佔著作《巫咸佔》,佚文收錄在唐代瞿曇悉達所編的《開元佔經》中。

《呂氏春秋·勿躬》:“巫彭作醫,巫咸作筮。”在古代,巫是一個很崇高的職業,黃帝要出戰時,還要請巫咸作筮。相傳巫峽的名稱就來源於巫咸。《尚書·商書·鹹有一德》:“伊陟贊於巫咸,作《鹹乂》四篇。”《尚書·周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於皇天。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晉書·天文志》:“武帝時,太史令陳卓總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圖,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為定紀。”《韓非子·說林下》: “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甲骨文《卜辭》中有“鹹戊”。

巫賢

巫賢,生卒年不詳,中國商朝巫覡,巫咸兒子,輔佐第13代帝祖乙,使衰落的商朝復興。巫賢的巫字是祭祀神職者、巫師,賢是賢人的意思。祖乙在位遷都耿,就是巫賢勸說的。《史記·殷本紀》(司馬遷):“帝祖乙立,殷復興。巫賢任職。”

甘盤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甘盤(?-?),中國商朝名臣,甘姓始祖之一。

甘盤初為商王小乙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導小乙的繼承人武丁。武丁繼位後,封甘盤為卿士,為主要輔佐大臣之一。武丁繼位不久即逝世,傅說繼其位。

傅說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傅說yuè(?-?),商代時古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人。在傅巖(今山西平陸東)當奴隸,和許多奴隸一起做苦役。由於虞、虢guó兩地交界處是交通要道,山澗的流水常常沖壞道路,奴隸們築路很不方便。傅說曾在傅巖山一帶在征服洪水氾濫時因發明“版築法”而聞名遐邇,後被武丁起用。《尚書·說命》記載了三篇武丁與傅說的對話。 甲骨文中,無傅說相關文字記載。疑似是婦好的文字轉述。

據先秦時期的《說命》三篇記載:

武丁時期有個失國,國君叫失仲,武丁準備征伐他,夢到上天給他一個賢人,可用來作為討伐失仲。武丁醒來之後,命令百工畫了這個賢人的像,派人帶著畫像到處張貼,在全國尋找。有一個弼人(大臣)在傅巖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個人,雙肩高聳像收斂了翅膀的鳥一樣,和圖畫上的人很像,就是傅說。

當時傅說正在傅巖築城,上下用力夯築城牆。這個弼人發現他之後,把他帶到商都,武丁一看,確是自己夢中看到的賢人,賞給這個弼人一張強弓和一些好箭。

武丁問傅說:“我夢見上天把你賜給我,是不是這樣?”

傅說回答:“是啊。我也夢見了上天說把我賜給你。當時的夢境我還記得,你左手拉著我的衣襟,右手作揖。”武丁大喜,說:“的確是這樣。”

其實上帝預告讓失仲滅亡,是因為失仲的妻子生了一對孿生兄弟,這兩個孩子樣子古怪,像兩隻小豬,失仲稱之為“二豕”,覺得是不祥之兆,想殺了這“二豕”,又拿不定主意,故占卜了一下,向神靈求問:“我是殺了他們?還是不殺他們?”得到的占卜結果是“勿殺是吉”,失仲卻違背了神意,殺了其中的一個,留下了“一豕”,神怒而假手武丁來滅掉“失國”。於是武丁就順應天意,讓傅說去討伐失仲。武丁一直沒能動手,因為沒有合適的領兵人選。這樣過了很多年,那一“豕”都成人了,上帝才給了武丁一個傅說,武丁命他帶領商師去伐失國,把失仲的城邑圍起來攻打,稱為“圍伐”。失仲和兒子一豕知道打不過商師,為了活命,在城池下面挖條地道,帶著近親族人順著地道逃走了。傅說領兵佔領了失仲的城邑,安撫了老百姓,從此以後失國也就成了殷商的屬國。失仲和一豕在逃亡途中,一豕帶了一部分族人偷偷地離開了失仲,去自謀生路。後來一豕這一支失族人繁衍成一個戎狄部族,稱為“赤捊之戎”。

傅說伐滅失仲之後,武丁又命他在北海的一個島上築了一座城,當作“圜土”,就是監獄。傅說完成築城之後,回來交工。武丁發現他真的是很有才能,於是封他為“公”。武丁又謙虛地要求傅說及時向自己進諫,希望能使自己像太戊一樣“克闢萬民”。

傅說的故事有很強的神話色彩,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高宗武丁繼位時,正逢西戎為患,朝政衰敗;武丁為使國家振興,便隱瞞王室身份,深入瞭解民間疾苦,希望找到一位能輔佐他的得力大臣;有一次,他在建築工地遇到奴隸傅說,他發現傅說雖出身寒微,卻天生聰穎、好學不倦,對國家大事頗有見地;武丁很佩服他的才識,就與之結為好友;在與傅說相處這段期間,武丁學到了不少治國的知識和本領,也就有意藉助宗教迷信拔擢傅說為人臣。

在甲骨文卜辭中,提到武丁有一位大臣叫做“侯雀”(雀國侯爵),他曾經帶兵攻打失國,後來失國也確實向商王朝進貢,由此,許多人認為傅說就是侯雀。

箕子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箕子(?-?),子姓,名胥餘。商朝宗室,帝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紂王)叔父,官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曾勸諫紂王,惟紂不聽,反囚禁之。於是他披頭散髮,裝瘋,以躲過災禍。周武王克殷後,命召公釋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詢治國之道,記載於《尚書·洪範》。

《論語·微子第十八》中記載箕子與微子、比干合稱“殷有三仁”。元朝時追封為仁獻公。據《淇縣縣誌》記載,河南淇縣有“三仁廟”,奉祀微子、箕子、比干,配祀先師孔子、孟子、曾子、陽明子、文昌君。亦縣塾所在,邑民頗奉香火,太平天國時被毀。

根據司馬遷《史記》說法,箕子晚年統治朝鮮。另傳說,箕子死後被朝鮮族追諡為大聖王,《舊唐書》中說箕子也被朝鮮族奉為神祭祀。《舊唐書·卷199上》記載,後世的高句麗“頗有箕子之遺風”,“其俗多淫祀,事靈星神、日神、可汗神、箕子神”。平壤牡丹峰腳下原有箕子陵,1959年被金日成下令拆毀。

據《史記》記載箕子朝鮮據說是商朝的宗室箕子建立,典籍中最早出現“朝鮮”一詞的是《尚書大傳》中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有謂“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雲:“朝鮮有溼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雲:“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史記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

《今本竹書紀年》殷紀中記載紂王五十一年‘冬十一月戊子,周師渡孟津而還。王囚箕子,殺王子比干,微子出奔。’,但記載箕子的這兩本古書並沒有提及箕子從中國遷徙到朝鮮或者箕子建立朝鮮的描述。

一部分考古發現表明被認為是箕子封地的朝鮮(今遼東,朝鮮)琵琶型的銅劍在外形和金屬成分上與同期中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武器有所不同,但禮器,生活器具則大體相當。

有一種觀點認為箕子朝鮮的疆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動的,起初與孤竹國一同處於遼西地區,有遼西出土的殷晚期青銅器中,方鼎內底中心有銘文“其侯”為佐證。後來由於燕國的強大而退居遼東和朝鮮。《魏略》中記載“秦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餘里,至滿潘汗為界。朝鮮遂弱”。

箕子朝鮮然後被衛滿朝鮮所滅。漢武帝時滅了衛滿朝鮮。

微子啟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微子(?-?),子姓,名啟,世稱微子、微子啟、微子開,是殷商宗室貴族,商王帝乙的長子,帝辛的庶兄,微子啟叛商降周、為春秋宋國的開國始祖。《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子為“殷三仁”。元朝追封為仁靖公。

微子啟相傳為朱姓、宋姓、鍾姓、華姓(花姓)、墨姓的先祖,有人認為墨子是微子啟的後代;墨子,墨氏名翟。《姓氏尋源》說墨氏出於宋微子,為宋微子後裔。

微子生年不詳。初封於“微”。

約前1063年,周公東征平定三監之亂後,紂王子武庚被殺,周公代天巡狩,以周成王之命,封微子於宋地,以示不絕殷商之香火,爵位為公爵,準用天子禮樂祭祖,微子遂建了宋國,為周朝二王三恪之一。

微子嫡子微伯有一子腯,但微伯及後代為質於周朝作史官,不能繼承國君之位,遂按殷兄終弟及的宗法,傳位於微子的二弟衍繼位,是為微仲。

據《淇縣縣誌》記載,河南淇縣有“三仁廟”,奉祀微子、箕子、比子,配祀先師孔子、曾子、孟子、子思子、陽明子等諸賢神位、後殿祀文昌帝君,亦縣塾所在。邑民頗奉香火,太平天國時被毀。

商容

帝辛時期大臣,因為不滿紂王的荒唐暴虐,多次進諫而被黜;一說他曾經試圖用禮樂教化紂王而失敗,逃入太行山隱居。周武王勝殷之後,欲封其為三公,辭不受,武王遂表商容之閭以示對忠臣賢者的尊敬。

比干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比干(?-?),子姓,殷商沫邑(今河南衛輝)人,殷商宗室,因封地為“比邑”(今山西汾陽),故稱其“比干”,商紂時宰相,文丁之子、紂王的叔父,為三大忠臣之一,《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干,為“殷三仁”。周朝尊為“國神”,唐太宗追贈太師,諡忠烈,元朝加封為仁顯忠烈公,道教界尊為文曲守財藏真福祿真君,簡稱守財真君、文財真君、財祿真君等,被視為財神。祭典日為四月初四。比干與兒子林堅是林姓的始祖。

比干是殷商宗室,為帝嚳高辛的後代,是商天子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紂王)的叔父,幼年聰慧、勤奮,官至少師(宰相)。

湖南衛視整理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深入研究發現,比干之死與《史記》上紀載有出入的證據逐漸增多,現存有些比子廟中的碑文,顯示其比紂王還晚死十多年,不可能是紂王所殺,雖不能說是鐵證,但已構成疑點,而所謂比干因諫言剖心而死是到春秋時期才有紀載,已經相隔甚遠,且諸多文獻表明隨著歷史推演,紂王的紀錄越來越殘暴,新增的情節也越多,不能排除後人醜化的可能。到了戰國時期又有了類似於屈子的說法,是比干其實是投水而死。

近代史學家顧頡剛也曾考證提出一說,認為比子是紂王叔父,同時又是周武王舅父,這種特殊身分讓他在交戰的商、周雙方擔任了調停人的角色,然而最後調停失敗而雙方開戰且比子死於亂軍之中,周武王只能草草先在戰場掩埋屍體,等滅亡商朝戰後才重新修大墓,這也符合和解釋了戰後周武王修比子墓的紀載。

費仲

中國曆代宰相(商朝):商代多賢臣,有伊尹、微子,能開國、亡國

費仲為商朝紂王時期的奸臣。

費仲善於阿諛奉承,貪財,商朝人看不起他。崇侯虎告發西伯侯昌有不臣之心,紂王將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昌的大臣閎夭行賄買通了費仲,商獻給紂王“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商紂王指著有莘氏美女說:“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不僅釋放西伯,而且“賜以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數年後,西伯滅崇,遷都豐邑,號周文王。

飛廉

蜚廉(?-?),又名飛廉,嬴姓,中潏之子,商紂王的大將,是戰國七雄中秦、趙兩諸侯的始祖。有二子,一名惡來、一名季勝。

飛廉生子二人,長子惡來,幼子季勝。飛廉善奔跑,惡來力氣大。父子三人皆事奉殷朝。

一說武王克殷後,將飛廉趕到海邊,加以殺戮。[1]

蜚廉死後,葬於霍太山。(今山東省廣饒縣東)《清華簡 系年 第三章》:“成王伐商奄,殺飛廉,西遷商奄之民於邾,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 (翰?幹?)。”

飛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天子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代為三晉中的趙氏。

惡來

惡來,又稱為惡來革,是顓頊的後代,商朝紂王的大臣。

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紂王效力。蜚廉擅長跑步,惡來力氣大,惡來的弟弟季勝是趙國的祖先。周武王伐紂,殺死了惡來。惡來是秦國的祖先,秦始皇的三十五世祖。

據《逸周書·世俘》稱“太公望命御方來。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方來”一辭,孔晁注謂紂黨。陳漢章在《周書後案》中以為“方來”即紂臣“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