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在分手後,小葉哭著來到了諮詢室。

她的男朋友,哦不,前男友,是她精挑細選挑中的模範男友。

小葉追他的時候經歷了許多的波折。

終於在一起後,她滿心歡喜的覺得自己找到了那個命中註定。

小葉這麼和朋友們描述前男友:

“我沒見過這麼好的男人!重視我,肯定我,家裡還有錢自己有能力。”

她形容那種感覺:

就像是童話照到現實裡一般,我一個醜小鴨也能找到屬於我的王子。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圖源:Loli。Yang

但直到這一天,小葉的朋友告訴了她一件事,完完全全顛覆了她對男朋友的完美認知。

這種顛覆讓她開始陷入巨大的焦慮和失望裡。

在故事的最後,小葉和他大吵了一架。

王子拿著披荊斬棘的寶劍離開了城堡去了遠方,醜小鴨躲在破碎的城堡裡痛哭。

小葉很不理解:

為什麼她找到的命中註定的白馬王子,卻讓自己這麼痛苦?

一種虛偽的自我欺騙

小葉以前有6次失敗的感情經歷。

這6段感情結束的原因只有一個:

小葉覺得對方嚴重的漠視自己。

節假日不買禮物,從來不發她的照片在朋友圈,不知道她喜歡哪個牌子的口紅和香水等。

這種感覺很差,她最終提出了分手。

從那之後,小葉就一門心思的要找到一個“滿眼全是她”的伴侶,直到前男友的出現。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圖源:Loli。Yang

在她眼裡,這個男人哪裡都好。

但直到有一天,小葉的朋友告訴小葉。

“你男朋友昨天晚上加我的微信,我以為你們是吵架了;

透過一看他來和我說了一堆有的沒的,我覺得你要小心點啊。”

小葉一看聊天記錄:

“你身材真好”、“可惜沒有早一點認識你啊”等等曖昧的話語刺痛了她的眼睛。

但小葉依舊為他辯護:“他只想融進咱們的朋友圈裡多瞭解我一點,他沒有惡意的。”

朋友翻了個白眼索性不理會她。

但這件事還是給小葉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她問諮詢師:

“我覺得好痛苦,他為什麼和我想象裡的完全不一樣呢?”

諮詢師告訴她:對方其實是你理想化的產物。

過度的理想化,是會讓人痛苦的。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小葉這時候突然明白,她對對方的過度美化和扭曲,形成了理想化。

毀了她自己,也破壞了她的愛情。

其實在早期的相處中小葉就發現對方並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麼好,但她一直不肯相信。

她男朋友其實佔有慾極強,控制慾也特別嚴重。

比如他會時不時的檢查小葉的微信通訊錄,摸清楚她的異性朋友關係網;

還會限制小葉和異性朋友的接觸來往;

還比如他會堅持替小葉在生活中所有的小事上做“決定”。

譬如今天小葉身體不舒服所以她該吃什麼、今天該穿什麼等等。

這種被限制的人身自由令小葉感到焦慮。

但最後她還是說服自己接受了:

這種佔有慾就是對她的愛護啊,大男子主義也是爹系男友所該有的品質,他已經做得非常好啦。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圖源:Loli。Yang

在這樣的想法下,她平和的承受了來自對方一再變本加厲的佔有慾。

忍受了來自對方莫名其妙的大男子主義。

直到有一天,兩人的矛盾迎來了最高峰。

小葉只是因為和異性同事工作交接晚了幾分鐘沒回男友訊息,正好被前來接她下班的男友看到。

接她回家的路上兩人大吵一架,小葉怎麼解釋對方都不肯聽。

男朋友索性將她扔在了半路上,自己開著車揚長而去。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小葉回家後大哭一場,和朋友傾訴。

朋友氣得不行,說你找的滿眼都是你的白馬王子就這德行?

小葉卻突然冷靜了下來開始分析利弊:

“他這樣總比我前男友什麼都不管好得太多了吧?爹系男友不就是這樣的嗎?

他這樣起碼還證明他是愛我的。”

當她把這個答案再一次和諮詢師說的時候。

諮詢師卻問:“你為什麼要說服自己?”

小葉愣住了。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圖源:Loli。Yang

英國精神分析學者Donald Meltzer如此評價理想化:

就其本質而言,它是我們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者Otto Kernberg進一步將理想化具體化:

理想化實際上是指:

當事人透過說服自己某物或某人比他們曾經經歷的或現在經歷的更好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理想化的第一個表現出來了:

自我欺騙

因為之前戀愛被忽視帶來的傷害,讓小葉形成了這樣的一種心理防禦:

她透過理想化對方為完美伴侶,來欺騙自己現在的男朋友要比以前的男朋友更重視她。

與此同時在這段感情裡小葉也否認了對方“過分的佔有慾和控制慾”的缺點。

即使對方過度佔有已經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她也不覺得這是種負擔。

畢竟佔有和控制慾更能體現對方對自己的重視,和不被重視比,這簡直太幸福了吧!

一場失望的過度期待

諮詢師問小葉,他還有什麼特質吸引你?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圖源:Loli。Yang

小葉想了很久說:“我是那種必須要努力學習才能跟得上大部隊的人,人還內向。

而他就是那種學習工作毫不費力就能取得特別好成就的人,情商還很高,為人處事能力很出色。“

“大學的時候,他就能和導員、老師們打好關係得到一些特權或者是優先順序的比賽推薦之類的;

並且在大家都在爭取保研資格的時候,他因為和老師的關係比較好。

老師偏向於他,給他寫了一封推薦信,鎖定了保研的名額;

後來也是透過老師進了一個很不錯的實習單位。

我覺得他一路走來都是暢通無阻的,而我就做不到靠著人際往上走。”

“可以說我渴望成為他。”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圖源:Loli。Yang

小葉將頭埋進臂彎裡,哽咽著繼續說:

“我當時想拿更好的學校的保研資格,十分需要老師的推薦信。

我那時候想透過他找老師要一封推薦信。

但是他拒絕了我。

他說找老師要推薦信本來就不是個很容易的事情。

後來還有實習,我一直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單位。

之前他總在說我要是找實習的話他可以去幫我和老師說一下。

我去找他幫我,可他說現在沒有實習的名額幫不了我,他即使能幫我爭取到內推,但是之後還是要我好好表現。

反正折騰了很久吧,最後內推的名額也沒拿到。”

諮詢師看著面前的小葉:“你有什麼感受呢?”

“我很失望。”

“這樣的事情以前也發生過很多次。

比如說一起去遊樂園鬼屋玩,我很怕鬼嘛,他一直說著他可以保護我,但他一進鬼屋跑得比我都快…

完全沒保護到我,我當時就覺得有點失望,但沒有這次這麼強烈。”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圖源:Loli。Yang

“落差感太強烈了,我以為他什麼都能做到,但我發現他並不是全能的。

我像個怨婦一樣開始不停地抱怨他,抱怨他什麼都做不到,越抱怨我就越痛苦。”

羅蘭米勒在《親密關係》一書裡寫到:

“那些我們渴望成為的人對我們有吸引力,我們往往喜歡那些與我們的理想自我類似的人。

即那些擁有我們期望得到的卻不具備的品質的人。”

榮格也說過:

我們之所以會對他人理想化,是因為我們對理想自我的期許,在他人身上被實現了。

我們投射的實際上是理想化的自己。

小葉也是如此,她將自己的期許投射到了男朋友身上,理想化了男朋友。

期待著自己的男朋友(即理想化的自己)完美到可以幫弱小的自己。

遠離因為人處事能力不行而得不到保研資格和實習名額的無助。

這便是理想化的第二個表現:

過度期待。

但是不是每個被理想化的對方都是擁有百寶箱的哆啦A夢。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圖源:Loli。Yang

懷揣著這樣的幻想走到最後,所有的真相依次顯露出來。

小葉得不到男朋友的幫助,甚至男朋友也沒法在鬼屋裡很好的給小葉一個充滿安全感的保護。

實際上這些行為是對小葉的理想化自我的一個否定。

“那個完美的我原來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啊。”

這種落差讓小葉感到失望、憤怒、挫敗甚至是痛苦。

我們如何規避過度理想化

(1)學會接納對方的“壞”

只有我們真正地接納了對方所有的不完美,愛其所是,才可能找到愛的正確開啟方式。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如果不能接受,也許你的愛只是出於自己對完美的投射和想象。

那麼就需要我們做到:

避免角色誤區:

我們和對方是平等的戀愛關係。

不是對方心理的懲罰者、推卸責任的責怪者、各種需求的索取者。

不過分在意:

在看到對方的缺點時候,不過分聚焦、苛責、否認;也要看到對方的優點。

(2)高度的自我覺察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曾提到,“人生所有的問題,本質上都是合作的問題”。

親密關係中的合作前提則是兩人地位平等,並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共同目標。

這就需要接受對方作為個性化人的整體,而不僅是被物化的部分。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如果你覺察出自己僅是出於實用和利己,就會產生對親密關係的過度理想化。

很難在親密關係中做到尊重和接納。

你可以每週抽出一兩天,有意識地記錄你和伴侶的相處行為和思維模式,仔細問自己:

當我對伴侶的壞行為感到焦慮和不滿,是否因為他沒能給我提供我需要的物質/精神支援?

我必須要從他身上得到些什麼嗎?

他的存在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3)尋找穩定社會支援

前文已經提到,在精神分析裡理想化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既然有防禦,就證明內心有恐懼。

在心理學上,我們還可以透過尋求外在的支援來規避內心恐懼。

我在大學一開始不參加任何比賽,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的。

但是有一次為了挑戰自己,參加了一個演講比賽,我感覺特別緊張。

但是我說完之後,有個學姐特別給了我支援。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當我感覺到自己被人看到後,我覺得我的內在變得堅定了起來。

我不需要恐懼,因為我知道有一個好的穩定的社會關係在支援我。

這種支援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面對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碰撞時候的落差衝突。

自然而然也就避免了過分的理想化對方。

寫在最後

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童話,我們都只是芸芸眾生裡的普通人。

只是因為我們愛他,所以他成了我們的王子。

過度美化伴侶,是一種自虐

但熾熱的理想化結束了之後呢?

現實永遠殘酷,王子是普通人,我們也不是那個童話裡的公主。

我們所能做到的是打造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女騎士,穩紮穩打的活在現實。

作者:碳水化合物

圖源:Pexels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注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