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靖難之役”的元兇是朱元璋,而非朱允炆呢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

為什麼說靖難之役的元兇是朱元璋而不是朱允炆呢?

第一、藩王實力都很強大,給朱允炆留下後患。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害怕兒子危及到他的地位,就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離皇宮都比較遠,朱元璋根本控制不了他們,所以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等朱元璋駕崩後,藩王的實力特別是燕王朱棣的實力最為強大。

為何有人說“靖難之役”的元兇是朱元璋,而非朱允炆呢

第二、朱允炆繼位,朝廷很多人不服。

中國曆代的君位繼承一般有三種:第一是兄終弟及,第二種是立愛立賢,第三種是嫡長子繼承製。這三種方法朱元璋都曾仔細考慮過,但最終選擇了嫡長子繼承法。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去世,朱元璋很傷心,一夜白了頭髮、鬍鬚。作為一國之君他不僅考慮自己的喪子之痛,更重要的他擔憂國家的安危。後來他多次召叢集臣,討論大明國事,朱元璋正式冊立了朱標太子的兒子朱允炆為未來的君位繼承人。

但是在朝廷內也有一部分大臣對這個繼承人不服,認為朱棣不論在身份上還是能力上都應該強於朱允炆。同時朱棣對父皇的做法也存有不滿,這樣在朱元璋去世後更是虎視眈眈窺視著皇位。

為何有人說“靖難之役”的元兇是朱元璋,而非朱允炆呢

第三、朱元璋在位時誅殺了很多國家元老,造成人心惶惶。

朱元璋是一位放牛娃,能夠成為皇帝,可以說一位是有勇有謀的人物,要不然也不會滅掉了元朝當上了明太祖。可是他天性多疑,自他當上皇帝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他殺掉了自己很多跟隨自己很多年的元老級人物。

相傳朱元璋做皇帝后,擔心那些與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們奪權,於是建造了一座慶功樓。慶功樓建成那天,他擺下宴席邀諸位文武功臣們前來赴宴慶功,暗地裡卻派人在樓下埋好大量火藥和乾柴,準備藉機引火燒樓,以除後患。

這事雖然做得很隱秘,但卻被劉伯溫看穿了。席上,劉伯溫坐在朱元璋旁邊,悄悄將朱元璋龍袍的一角壓在自己的坐椅上。當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時,朱元璋悄然離席。由於有衣角牽動,劉伯溫頓時警覺,於是跟隨皇帝出了門。果然,朱元璋下樓以後,功臣樓便籠罩在滾滾烈焰中。可憐赴宴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以上雖說是傳說,但是朱元璋在位時,很多大臣被他誅殺,這是不爭的事實。

為何有人說“靖難之役”的元兇是朱元璋,而非朱允炆呢

以上三點導致朱允炆繼位後,朝中沒有信服的大臣為他效力,各地藩王虎視眈眈,所以說他的後臺不是很牢固,導致他的政權不穩。

朱允炆登基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開始削藩。這些藩王可都是朱允炆的叔叔,不但有皇室血統而且勢力很大,對他的皇位威脅也最嚴重。朱允炆為了除去這些心頭之患,積極聯絡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削藩從長遠來看是對的,尤其是朱元璋封的這些個個都擁有實權,長此以往難保不成為亂臣賊子。只是朱允炆過於心急,對實力比較差的藩王都被他消滅,但是在燕王朱棣這塊就困難了。

朱允炆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可畢竟他太年輕,被朱棣渡江直逼南京城下,京師遂破。燕兵進京,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建文帝失蹤。

朱元璋的打算是很好,立朱棣是太平一代,立朱允炆是太平萬代。如果讓大家知道做太子是立賢不立長,那後人就有更加正當的理由造反,天下更加不安!

朱元璋規劃得很好,想用文韜的建文帝來管理朝政,用武略的朱棣來鎮守北疆。不過沒想到最後叔侄反目成仇,爺爺把孫子朱允炆推到了斷頭臺上。

因此說“靖難之役”的元兇是朱元璋,而非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