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撞色、豹紋和扎染的你,說不定和古人撞衫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作為時尚的弄潮兒,你是否相信,活躍在秀場上的撞色、豹紋和扎染元素,可以在古代文物上找到痕跡?難怪人們常說時尚是個圈,週而復始的趨勢恰恰是一種復古。

不管是日常出行的便衣,還是盛典中端莊的華服,作為 “衣食住行”之首,“衣”不僅是人們展示自我風姿的最佳素材,也是社會禮儀制度的直接體現。現在談流行、講時尚,殊不知當今流行的風格,或許千年前也曾獨領風騷。在成都博物館即將開幕的“雲想衣裳——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特展”中,多件華服擁有撞色、豹紋和扎染元素,讓你一不小心就跟古人撞了衫。

穿豹皮褲的唐代彩俑

上世紀,美國時裝設計師曾將豹紋元素引入時尚界,一時風靡全球。實際上,在久遠的古代,人們早已透過捕獵野獸,利用其毛皮禦寒。

在本次展覽中,有一件唐代彩繪黑人俑格外引人注目。這件陶俑帶有典型的域外風格,身穿時髦鮮豔的豹皮褲,頭扎橘黃色巾,頭髮披垂至頸,髮梢上卷,身穿淺黃色圓領緊袖短衫,腳蹬黑靴,姿態愉悅張揚。

熱愛撞色、豹紋和扎染的你,說不定和古人撞衫

彩繪黑人俑 唐 慶城縣博物館

可以想象,在強盛且開放的大唐,遠道而來的使者、商人、傳教者帶來了多元文化,服飾文化的爭奇鬥豔的背後,是文明不斷交融、發展的勃勃生機。

陶淵明筆下的紫纈襦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人們將衣服在染色時部分結紮捆綁或打結,再浸入染料,被捆綁處不能著色,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印花效果。花紋疏大的叫鹿胎纈或瑪瑙纈;花紋細密的叫魚子纈或龍子纈。還有比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東晉南北朝時,絞纈染制的織物多用於婦女的衣著。

晉陶淵明在《搜神後記》中有過描述:“淮南陳氏于田種豆,忽見二女子,姿色甚美,著紫纈襦,青裙,天雨而衣不溼。”書中描述的紫纈襦即可在本次展覽中看到。

熱愛撞色、豹紋和扎染的你,說不定和古人撞衫

紫纈襦 前秦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此衣看似樸素,卻暗藏玄機。袖口寬大,領襟與衣身相接處,有紅色三角形拼縫裝飾。衣身與袖連線處亦有拼縫布條。近腰處分作兩片,上為紫纈絹,其扎染纈點呈方框形。儲存如此完整的絞纈衣十分難得。

前秦緋碧裙也愛撞色

撞色是當今時尚界最流行的元素之一。所謂“撞色”,即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對比較強的色塊並置,以營造對視覺的衝擊效果。

展覽中,一條來自前秦的“緋碧裙”格外引人注目。裙有碧、緋兩色,共六片並錯,採用了“紅配綠”這種公認的高階感十足的補色配合。裙上有繫帶,穿著時圍而系之。這種裙子在當時稱為“襉色裙”,採用裙幅之間跳色拼接的方法制作而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十分流行。

熱愛撞色、豹紋和扎染的你,說不定和古人撞衫

緋碧裙 前秦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當下追求的“時尚”感並非無根之源,它們實實在在紮根於我們的服飾傳統和民族藝術中。也正得益於此,時尚之“圈”才能夠圓滿扣合。從古至今,人們對美的審視、思考、創造和追索從未停歇。“雲想衣裳——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特展”即將開展,春季逛成博,瞭解根植於華夏文明中的衣冠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