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一、農奴制度的由來

俄羅斯的封建生產關係,雖然開端於十~十一世紀,但是最初的農民還沒有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們只是遵照習慣耕種領主的土地,當然也就按照習慣向領主繳納貢租。然而從十四~十五世紀以後,隨著商品與貨幣經濟的發展,使所謂“封建危機”更形嚴重。因為領主經濟一旦跟市場發生關係,就產生了種種奢侈的新欲求,因而他們就需要大量的貨幣。領主為了使自己經濟環境適應這種新社會形態,就把以前向領內農民所徵收的雞蛋、乳酪、蜂蜜等所謂

小貢租

,從這時起改收貨幣。至於其他穀物、皮革、油類等所謂

大貢租

,仍然按照以前的辦法徵收實物,因為農民拿不出大量的現金貨幣。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伏爾加船伕曲

同時這些領主非常聰明,他們為了

配合新經濟形態的變化,就擴大經營自己的直轄領地,並且儘量配合市場的需要,目的是要擺脫以前依賴農民的小規模經營

。尤其是到了十六世紀中葉,隨著貨幣的貶值而使穀物騰貴,就更加了領土配合市場生產的傾向。在這種領主大規模經營直轄地的情況下,當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於是他們就強化領內農民的勞役。這一經濟形態的轉變,雖然威脅到農業經濟的自主性,而助長了領主對農民的禁屬性,於是才形成了俄國史上有名的

農奴制度

二、恩賞領地與世襲領地之爭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隨著貨幣地租的出現,就某種程度來說已經把農民經濟與商品經濟連在一起。不過這卻不能意味著農民負擔的減輕,只能說是促進了農民階級的分化。後來更隨著地租的增高與地租形態的推轉,領主們為了確保勞動力就把農奴制度予以法制化。在這種情形之下擁有廣大

世襲領地的貴族諸侯經濟

,和僅有小塊

恩賞領地計程車族經濟

,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所謂

恩賞領地,就是通常所說的封土,也就是帝王賞給臣下的領土。因為按照歐洲封建制度的傳統慣例,每當封臣有功績或盡忠職守,主君都要按規定恩賞封臣財物或者領土,這種領土就是恩賞領地的最早來源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歐洲貴族

不過這種恩賞領地並不是世襲的,而是在某種條件之下由臣子利用一定年限。後來隨著莫斯科大公國的統一,尤其是到了十五世紀的八十年代以後,這種

恩賞領地就發展成士族階級的基礎

。再加上有沙皇的從旁以法律保護,因此士族階級對一般農奴的收奪就更加厲害。還有這種恩賞領地為了爭奪農奴的勞動力,就跟各大貴族的世襲領地發生競爭,於是世族階級經濟才跟世襲領地經濟有了衝突。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歐洲騎士

但是由於世襲領地的領主,不是大貴族就是富裕的修道院,跟士族競爭的結果極佔優勢,因而才直接威脅到恩賞領地的經濟情況。不得已這些舊日的沙皇功臣就在朝中活動,企圖用政治力量維護他們的利益,就是以高壓手段把農奴附著在他們的領地上。恩賞領地既然受到了政治的保護,那是世襲領地只好退避三舍,經濟利益遭到慘重損失,而無法維持他們以前所要求的自主經濟。世襲領地經濟的凋落,導致大貴族與大修道院的式微,結果就是他們跟士族階級的仇恨更加深刻。

三、老牌農奴哥薩克人的奮鬥

這種封建領土內部矛盾衝突的發生,就更加使領主與農奴的對立尖銳化,可是每當封建領主進行殘酷的巧取豪奪時,農奴就會進行或明或暗的抵抗。雖然政府也曾一再鎮壓,可是仍然制止不了農奴的逃亡。尤其是到了

十六世紀的七十年代

,由於國家“

皇室領地制度

”的實施,以及

立窩尼亞戰爭

所消耗的龐大軍費,結果才

破壞了農奴經濟的完整性

。同時在另一方面,更由於國家在東南俄開闢了殖民區,因此很多農奴都從諾夫哥羅德和中俄往南逃亡,結果就使這些地方的農村因為缺乏勞動力而荒廢。另外還有一大批農奴,因為忍受不了平日領主和國家的雙重剝削,冒險翻越國境,逃往國家權力所達不到的南俄大草原地帶,來投奔自十五世紀以來就定居在這裡的

哥薩克人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文藝復興時代中的哥薩克人

所謂哥薩克,最初本來也都是俄國的農奴和奴僕以及都市貧民

,他們由於不堪俄羅斯貴族的剝削,便紛紛亡命到俄羅斯各邊區的波斯、奧斯曼、西伯利亞以及中亞細亞,所以哥薩克一詞就是土耳其語的自由人之意。後來由於逃亡人數逐漸增多,就各自組織了獨立社會,因此而就被世人稱為

哥薩克民族

。其中尤其以位於烏拉爾和第聶伯河一帶的哥薩克,到了十七世紀已經形成了實質上的完全獨立國,在當時複雜的東歐國際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哥薩克酋長國

哥薩克人民族性非常強悍,尤其善於騎射,其武勇可以和蒙古騎兵相比

。因此十六七世紀以後的歷代沙皇,為了防禦奧斯曼土耳其人和韃靼人的入侵,就供給南俄一帶的哥薩克人軍資糧餉,把他們編練成一種具有特別戰鬥力騎兵團。這種軍人社會等於是一個國家,他們可以公選自己的酋長,除了靠戰爭而獲得的生活資源外,也從事畜牧、狩獵、捕魚、貿易等事業。十七世紀以後發生階級分裂,由親俄的富貴階級統治貧賤階級。由於這種哥薩克人內部階級對立,以及由沙皇政府所加在他們頭上的強力壓迫,才使十七八世紀以後不斷髮生農民大暴動,例如

拉辛

普加喬夫

就是這些暴亂中的領袖。到了二十世紀初葉,這些哥薩克人中的富貴階層,就都成為沙皇的鷹犬幫助鎮壓革命。可是到了1917年俄國發生大革命以後,那些哥薩克人中的貧賤階層就都倒向了蘇維埃政府。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聞名天下的哥薩克騎兵

四、農奴制度的法制化

俄羅斯帝國的統治階層,為了克服由於農奴逃亡所造成的經濟危機,藉以鞏固帝國政府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於是就由政府下令將農奴制度予以法制化,嚴格管制農奴的逃亡或移動。關於這一點,

伊凡三世

早在1497年所頒佈的法典裡,就明文指定每年11月26日一天為

移動日

,准許已經償清領主金錢與勞役債務的農奴,可以在與11月26日為中心的前後各一個禮拜之內,離開土地四處移動。後來

伊凡四世

又在1550年頒佈法典,重申除了移動日之外,農民不可擅自離開領主。儘管如此規定,可是實行起來並不那麼簡單,因為在16世紀後半期,在移動日以外而出走的農民還很多,因此伊凡四世就又在1580年頒佈詔令,嚴格規定以後農民不得隨便離開領主,就連移動日的兩個禮拜也不例外。到

費奧多爾一世

時代,也規定從

1590年~1595年的5年間嚴格管制農民的移動或逃亡。在這五年期間,俄國政府特別通令全國,大量土地製成圖冊,藉以明瞭土地面積與所能負擔的租稅

。在這種土地圖冊裡,凡是登記在某一個領主土地上的農民,以後就算是這個領主的

法定農奴

,由政府賦予領主種種特權,這些特權包括對農奴的管轄權、奴役權、追捕權。到了1597年,費奧多爾一世更把領主的追捕權時間延長為五年。後來這種對

農奴的追捕時效

,又經過俄國政府的三次修訂,就延長到

15年

之久。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費奧多爾一世

到了

1646年,俄國政府又進行全國農奴人數總調查,凡是經調查登記有案的農奴,以後就都被緊緊地束縛在土地上

。不過真正把農奴制度予以最後法制化的,則是1649年由

阿列克謝一世

所頒佈的法典。根據這項法典,

凡是登記在土地圖冊上的農奴,就要終身成為由領主任意奴役的農奴,領主可以對逃亡農奴享有無限期的追捕權,一旦追捕到手農民就必須再屬於原領主

。這項剝奪農奴基本人權的法令,不但農奴的身體、勞力、自由都是屬於領主的,就連農奴的人格、精神、意志也都是屬於領主的。後來雖然經過數次修改,可是

一直到19世紀前半期

仍然存在,這就

構成了俄羅斯農奴制度的整個內容

俄羅斯帝國的農奴制度

阿列克謝一世

如此說來,俄羅斯帝國政府所頒佈的種種法令,既然已經把農奴五花大綁起來了,那俄國的農奴制度應該行之無阻才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時還有農奴的拼死反抗,以致使農奴制度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中。不過俄國即是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所以每當農奴起義以後,政府都能輕而易舉地把他們平定,因而俄國的農奴制度始終有驚無險,一直維持到20世紀初葉蘇維埃政府革命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