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構造運動的表現,能間接地反映出古構造運動的歷史

從地球產生之日起,構造運動—直在進行中,現代及新構造運動可以透過直接觀察地貌特徵變化,或透過精密儀器測量反映出來。地質歷史時期發生地殼構造運動。距今久遠,無法透過直接測量來了解,但可以根據佔構造運動遺留的各種形跡來恢復地殼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的各種運動情況。具體說來,保留在岩石地層中的構造形跡,以及地質剖面中的巖相、岩層厚度和層間接觸關係能間接地反映出古構造運動的歷史。

古構造運動的表現,能間接地反映出古構造運動的歷史

(一)岩石變形:

岩石變形是古構造運動的明顯標誌。它可以是不均勻的升降運動造成的,也可以是水平運動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褶皺構造及斷裂構造,具體內容將在下面述及。

古構造運動的表現,能間接地反映出古構造運動的歷史

(二)巖相變化:

巖相是岩層形成環境的物質表現,是沉積物的特徵及其生成環境的總和。沉積岩的巖相反映了沉積物的岩石特徵、生物化石特徵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沉積環境。地質剖面中沉積相在垂向上的變化反映了古地理環境的變化,而古地理環境的變化則主要取決於地殼的升降運動。

古構造運動的表現,能間接地反映出古構造運動的歷史

透過巖相分析,可以判別地殼運動的特徵。例如,根據沉積岩的形成環境,其巖相可分為陸相、海相和海陸過渡相三大類,若一個地區由早期的海相沉積轉變為後期的陸相沉積,便反映了該地區地殼由下降轉變為上升,海洋轉變為陸地的歷史;若從陸相沉積向海相變化,表明這一時期地殼處於下降階段。當然,實際過程很複雜。還要分析其他多種因素,才能判明一個地區地殼運動的特徵。

古構造運動的表現,能間接地反映出古構造運動的歷史

(三)沉積厚度的變化:

沉積厚度是地殼下降幅度的標誌。在地殼穩定的情況下,一定環境下形成的沉積物,其厚度是有限的,有一極大值。例如,淺海沉積物平均厚度極大值小於200m,河流沉積物最大厚度不超過洪水期深水區的深度。但是,在許多地區都發現了巖相型別不變,而深積物厚度卻大大超過沉積極大值的地層。例如,燕山震旦紀淺海沉積厚達10000m以上。很顯然,它反映了地殼的下降運動,表明它是在地殼下降的同時不斷接受沉積而形成的。由於巖相沒有變化,說明了地殼下降幅度與沉積物堆積厚度大致相等。

古構造運動的表現,能間接地反映出古構造運動的歷史

(四)岩層接觸關係:

地殼運動在岩層中保留了各種不同的接觸關係,為了解古地殼構造運動及古地理環境概況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證據,常見的岩層接觸關係有整合接觸和不整合接觸。

整合接觸

把岩層的新老關係遞變十分清楚,即老岩層在下,新岩層在上,不缺失岩層(地層時代連續),而且岩層之間基本互相平行。這種整合接觸關係反映當時地殼處於相對穩定的下降過程,古地理環境也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構造運動的表現,能間接地反映出古構造運動的歷史

不整合接觸

指岩層的時代不連續,有明顯的岩層缺失現象。兩套岩層中間存在著不連續面-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侵蝕面上往往有底礫岩或古風化殼等;不整合面上下的巖性、古生物等有明顯的差異。按照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岩層之間的產狀可以分為不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的特點是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岩層的產狀彼此平行,而岩層的形成時代不連續,即其間有地層缺失。角度不整合的特點是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岩層呈一定角度相交。上覆岩層覆蓋於傾斜岩層或褶皺岩層的侵蝕面之上,岩層時代不連續,其間亦有地層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