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銅奔馬——馬踏飛燕

1969年9月,甘肅武威縣,生產隊的村民李衛東正在挖防空洞,突然腳底一滑,他掉進了一個黑乎乎的地洞。他正準備起身爬出洞時,面前突然出現了一排青磚,透過青磚上的缺口,他看到另一邊,是一副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

李衛東是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十三生產隊的村民,他們村被安排去兩公里外的山裡挖防空洞。

9月這天早上,李衛東有點頭暈,多眯了一會,結果睡過了頭。等他醒來一看,已經日上三竿了,李衛東拿起鋤頭就趕緊往外趕,小隊長給每人都定下了任務,每個人一天得挖兩方泥,挖不夠不讓回家。

到了中午,村民都回去吃飯了,李衛東看了下面前的土,由於早上起得晚,這土才挖了一點點,他咬了咬牙,繼續挖。“哐當”一聲,李衛東的鋤頭挖到一塊石頭彈了回來。

李衛東本來就身體不舒服,這下更是不滿,他舉起鋤頭使勁地往地上錘了幾下。沒料到,竟然錘出來一個洞,李衛東腳底一滑,掉進去了黑乎乎的地洞裡,他正準備起身爬出洞時,面前突然出現了一排青磚,李衛東一隻眼睛透過青磚上的缺口,瞄向另一邊,結果恍惚看到,是一副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

李衛東嚇得魂不守舍,爬出洞一路小跑,直奔大隊幹部家,大隊幹部正和婆娘吃午飯,李衛東也顧不得打招呼,大聲喊道:“大隊長,我剛才幹活時發現了一個洞,兩邊用青磚砌成,青磚後面還有銅人銅馬和人,怪瘮人的,你趕緊和我一起去看看。”

李衛東搓著雙手,急得直跳腳。卻見生產隊長不緊不慢地把碗裡剩下的幾口飯吃完,拿起帕子擦了一把嘴,端起茶杯又喝了兩口茶,這才慢悠悠地隨李衛東往山上走去。

到了那個洞口,大隊幹部瞄了兩眼,外面是一排青磚,裡面黑漆漆的。他想起以前爺爺說過,地下青磚現,必是有古墓,大隊幹部一下也精神了起來。他讓李衛東趕緊回去拿上兩個馬燈,再帶上幾根棍子。

大隊幹部帶著李衛東幾人,帶著馬燈、棍子從地道進入到墓中檢視,眼前的一幕,讓大夥眼界大開,只見這個古墓中藏著各種各樣的銅馬、銅車。

大隊幹部不愧是見過世面的人,他驚喜過後,馬上做起來安排,他讓6個婦女負責把這些文物裝進麻袋,李衛東等6個年輕力壯的男村民,負責把這些文物搬出去,大隊的會計張翠花負責統計。

李衛東和幾個個村民一起,把一袋袋的文物從墓洞中拉了出來,搬到了生產隊的庫房,張翠花認真地做著統計,一個完整的文物入庫清單被列了出來,231件文物都記錄在冊,一併鎖在了庫房。

大隊幹部還不放心,他把知情的村民聚了起來,開了一個會:“今天我們挖出來的這個古墓,裡面有不少寶貝,大家都把嘴巴閉好,不要往外傳,這是我們大隊共同的東西,等換成錢,見者有份。”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個村民回家沒忍住,給他婆娘說了這事,他婆娘又跑回孃家,給孃家嫂子吹噓了一番,不到兩天時間,訊息就傳得人盡皆知,也傳到了新鮮公社主任的耳朵裡。

公社主任藉口考察防空洞進展,來到了生產隊,他把隊長和村民都召集過來,給大家普及了法律知識:地裡挖到的文物,歸國家所有,不能私自買賣,也不能損壞,如果有發現,上報有獎勵,隱瞞和私藏都是犯法的。

至此,這批文物上報了。武威派出了文物專家黨壽山先生前來接洽,黨先生看到這些出土的文物,有銅馬、銅人和武士儀仗俑,其中一個銅奔馬實屬少見,黨先生就用架子車,將這些文物拉到了武威文廟大殿保管了起來。不過此時,並沒有人意識到銅奔馬的價值。

真正意識到銅奔馬價值的是郭沫若,當他第一眼看到銅奔馬的時候,就對銅奔馬的造型大加讚歎,他認為這匹馬有氣勢恢宏,風馳電掣,力學平衡方面又無可挑剔,是一件高度寫實的精品,這匹東漢銅奔馬和唐代金銀棺堪稱國寶。

關於這件文物的名稱,歷來專家都爭論不休,最後將其命名為東漢銅奔馬。還有其他的一些名稱也廣為流傳,如馬踏飛燕、馬踏龍雀、馬神天駟、飛燕騮等。

一件文物,卻在命名上出現瞭如此多的說法,這在藝術史中也絕無僅有,主要分歧在於馬足所塌的鳥是何種類。

第一種說法,是郭沫若最先提出的觀點,這是一隻燕子。所以叫馬踏飛燕最合適。但是卻有不少學者提出,這隻鳥的尾部沒有分叉,不是燕子。

第二種說法是龍雀。東漢張衡在《東京賦》提到過“龍雀蟠蜿,天馬半漢”的說法,龍雀是風神神鳥,寓意天馬御風而行,速度無馬能及。反對者認為,龍雀是神,怎會讓馬踐踏?所以不是龍雀。

第三種說法是燕隼。只因為那隻鳥尾部沒開叉,就叫“馬踏飛隼”,毫無邏輯。好事者豈會罷休?

第四種說法是烏鴉。此說法的依據是來自浙江龍游石窟裡,“天馬行空”圖中找到的靈感,那圖中的天馬在“烏”的上方,追趕著“烏”。這個文物的出土,代表天馬已經踏上了“烏鴉”。於是又有了“天馬逮烏”的叫法。

不得不說,眾人的想法,當得起天馬行空一詞。

最後,選擇了大家都認可的一種說法,不提飛鳥,只說馬,就有了“東漢銅奔馬”這個名字的誕生。

如今,這件東漢銅奔馬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有看到過的朋友嗎?你叫它什麼名字?

東漢銅奔馬——馬踏飛燕

東漢銅奔馬——馬踏飛燕

東漢銅奔馬——馬踏飛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