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昭侯與申不害,1+1>2的典範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綜合國力最弱的國家,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為何能在大爭之世堅持百餘年?或許除了與它鋒利強勁的武器裝備有關外,還與一個人的功勞密不可分,那就是申不害。

韓昭侯與申不害,1+1>2的典範

申不害出任韓國相邦。

在申不害成為韓國丞相之前,韓國的政治較為混亂,法律、政令的前後不一,讓群臣吏民無所適從,且加上貴族擁兵自重,君王權威被進一步削弱,所以雖然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但是文治不行,武功再好也沒用,就像一條腿走路,總是跑不贏兩條腿的人。

從韓哀侯滅亡鄭國,遷都新鄭以來,韓國基本上是處於被其他列國毆打的局面,直到韓昭侯繼位,拜申不害為相,行改革之法,韓國才強盛起來,諸侯不敢來犯,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申不害的變法成功離不開韓昭侯的大力支援,與商鞅的“法治”不同,申不害更強調“術治”,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更“唯上”。如果遇到的君王是睿智的,善分斷,那麼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是必然的;如果遇到的君王是糊塗蛋,不那麼聰明,那麼國家走下坡路也就不可避免。

韓昭侯與申不害,1+1>2的典範

韓昭侯與申不害。

幸運的是韓昭侯就是這樣一個睿智的君主,不幸的是韓國也只出了一個韓昭侯。

所以申不害的變法只能“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而在他死之後“人死政廢”,韓國自然也就一日不如一日;而反觀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一日較一日強盛,終一統天下。

且不論後面的事怎麼發展,在韓昭侯主政期間,他任用申不害為相,產生了1+1>2的效果,一度被諸侯國稱之為“勁韓”,而且終其一生他都在貫徹申不害的法治思想,堪稱其最好的學生。

一次申不害為其堂兄請仕,遭到了韓昭侯的拒絕,申不害就很不開心,面露埋怨之色,於是韓昭侯就對申不害說道,“我這是從你這裡學來的治國主張。你是讓我答應你的請求,而拋棄你的教導,還是應該推行你的主張,而拒絕你的請求呢?你曾經說君主要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決定官職的等級,今天你來請求我,這讓我聽從你哪一種教導呢?”於是,申不害就向韓昭侯請罪,說:“你這種行為才是我所盼望的真正的君王。”

還有一次韓昭侯喝醉了,在寢宮睡覺,因為典衣不在,所以他身邊的典冠為避免其著涼,就將衣服蓋在了韓昭侯的身上,而這本來應該是典衣乾的活,雖然典冠初心是好的,但是屬於越權行為,於是韓昭侯懲罰了兩人。

韓昭侯與申不害,1+1>2的典範

韓昭侯酒醉。

都知道包拯有個很有名的斷牛舌案,韓昭侯時期也發生了一件異曲同工的事情。有一次,韓昭侯在喝粥的時候,吃到一塊生肉,於是他叫來廚子問是何原因,廚子說自己熬了兩個小時的粥,不可能還有生肉,他也不知道。於是,韓昭侯叫來幫廚,當場升他為廚子,幫廚很高興,叩謝隆恩,但是韓昭侯馬上變臉,要賜死他,幫廚不斷求饒,承認自己是為了廚師的位置才做這樣的事,韓昭侯說,“你今天敢放生肉,那你明天就敢放毒”,於是便殺了他。從這件事來看,韓昭侯確實是一個善斷的君王,能一舉看破幫廚才是嫌疑人,因為廚師被免職,幫廚就是直接獲益人。

權謀很重要,因為在大爭之世,它可以讓一個弱小的國家縱橫捭闔,避免城破國忘。但同樣的,如果只知道權謀治國,而不想方設法強大自身,一味地將國家安危寄託於“術治”之上,並非長久之計,猶如曇花一現,雖然很燦爛,但卻不持久。

韓昭侯與申不害,1+1>2的典範

韓昭侯與他的廚師和幫廚。

申不害死了,韓昭侯死了,但他們留下的“術治”思想卻在韓國生根發芽,繼位的韓國國君不再思危圖安,變革振興,而是一心鑽研術謀之道,力求在這個戰亂的時代避禍謀人。如韓非之才,被迫入秦,死於牢獄;如水工鄭國之能,入秦鑿渠,不但沒能消耗秦的國力,反而助秦一臂之力;也如韓獻上黨於趙國,禍水東引,避免了秦伐韓,但是終究挽救不了韓滅國的結局,或許這也是小國的悲哀,因為打鐵終需自身硬。

韓昭侯與申不害,1+1>2的典範

公元前230年,韓滅。

一個韓昭侯,如果沒有申不害的輔助,在這戰亂的時代,只能被動挨打;而如果申不害沒有韓昭侯的支援,也只能做一個小小的官吏,不能將所學所悟用於治國經邦,開創法家“術治”之先河。

如果韓昭侯是1,申不害也是1,那麼1+1就不會≠2,而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