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戰神”朱祁鎮,為什麼被後人嘲笑了百年?

天順八年正月十六,38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在這一天駕崩。

不知臨終前,朱祁鎮對自己的一生有何評價,但回顧整個中國歷史,能將帝王生涯過得如此波瀾壯闊的,獨此一家。

從麓川之役到土木堡之變,再到最後的奪門之變,朱祁鎮的形象一變再變,民間更是將他列為昏君的行列。

可在史書上,朱祁鎮卻並無太多不堪。

《明史》記載:“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當時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評價朱祁鎮,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朱祁鎮善良也好,天真也罷,但作為君王,他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天下,輕信他人,盲目自信,最後卻使得大明一地雞毛。

而這一切種種,皆因為他不自知的性格而起。

俗話說:“不知人害己,不知己害人。”太多時候,引起災難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自以為是。若一味沉浸在錯誤認知的虛幻中,只能在現實世界遭受錯誤與悔過的折磨。

真正的解脫,從不是逃避,而是自我認知的覺醒。

大明“戰神”朱祁鎮,為什麼被後人嘲笑了百年?

1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登基為皇,改年號為“正統”。

那時的朱祁鎮年僅八歲,尚不知如何治理國家,於是家事國事皆由他祖母,太皇太后張氏負責。

張氏雖為後宮女子,可卻有著自己獨到的政治眼光。她重用仁宣舊臣,以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為主組建內閣,史稱“三楊”。在此期間,國家安防,吏治清明,經濟穩定,大明國力期間鼎盛。

隨著太皇太后病逝,朱祁鎮開始親政,嘗試掌控整個大明王朝。

起初,朱祁鎮有著青年帝王的雄心壯志,在“三楊”的輔佐下,勤於政務,勵精圖治。然而,隨著“三楊”年事已高,逐漸退出內閣,朱祁鎮卻發現,身邊已無人能輔助自己。

這時候,從小陪朱祁鎮長大的宦官王振,站了出來。

此時王振已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握了“批紅”大權,是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存在。

史書記載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他將朱祁鎮的脾氣性格摸得一清二楚。之前有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在,他不敢放肆,可隨著眾人的離去,他的野心也越來越膨脹。

他開始只是為朱祁鎮出一些主意,可漸漸地,他左右起朱祁鎮的抉擇。

朱祁鎮沉溺在他的恭維與稱讚之中,甚至稱呼王振為“先生”。而王振掌權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禁止宦官干預政事”的祖訓鐵牌摘了下來。

對內,他察言觀色,迎合皇帝;對外,他利用皇帝不知外廷的弱點,欺上瞞下。

王振提拔他人,不看其能力,只憑送禮多少,若得他意,便會得到提拔;若不合他心,就會面臨貶斥,甚至牢獄之災。

王振的權利越來越大,甚至連外派官員回京,也要給王振帶去禮物。

王振不僅貪百官之財,連國家之錢也貪得無厭。

彼時蒙古分為瓦剌和韃靼,二者爭雄不斷。

隨著時間流逝,瓦剌逐步強大起來。春夏之際,草原肥沃,瓦剌便以朝貢為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秋冬之時,資源不足,便南下侵擾明朝疆域。

王振不滿瓦剌此種行徑,便要剋扣對其賞賜。瓦剌太師也先以此為由,揮師南下,逼近大同,威脅北京。

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聽聞此訊息大怒,決定要北伐大漠。

他不止一次對王振說:“太祖驅逐韃虜,問鼎中原;太祖父遷都北京,鎮守國門。我身為朱家子孫,理應身披戰甲,橫掃漠北。”

王振也藉此鼓動皇帝:“皇帝您英明神武,若御駕親征,瓦剌蠻夷不得望風而逃。”

一番誇獎,使得朱祁鎮心花怒放,誓言御駕親征,封狼居胥。

朝中大臣相繼勸阻,言皇上乃千金之軀,怎可以身犯險。

朱祁鎮卻毫不在意,對滿朝文武言道:“父親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了漢王,我身為朱家子孫,理應效仿,況且我大明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有何可怕?”

當時,朝廷軍隊主力都在外地,於是朱祁鎮便從京師附近,湊得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親自率軍討伐瓦剌。

為了說服母親同意,他不僅把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更讓弟弟朱祁鈺監國。可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弟弟的命運,也改變了自己的餘生。

2

兵法有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出兵征伐這種國家大事,更要三思而後行。上天也看出此事不易,於是連降大雨,阻止朱祁鎮出兵。

可朱祁鎮一心要與父輩比肩,在王振的蠱惑下,他迫不及待遠征大漠。大軍行至大同附近,已疲憊不堪,再加上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開始動搖。

朱祁鎮眼見軍心不穩,便有撤軍的打算,可若如此班師回朝,又覺得太過丟臉

王振看出了朱祁鎮的顧忌,便建議繞道蔚州回宮。其實,王振並非為了皇帝著想,他讓朱祁鎮繞道,是因為自己老家就在蔚州,皇帝跟自己回鄉,必能彰顯自己。

蔚州離大同非常近,如今瓦剌大軍逼近大同,隨時都可能面臨風險。

群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意外,可朱祁鎮卻想給王振這次露臉的機會。

若眾人經過蔚州而南下,也能避開瓦剌的侵略,可王振擔心大軍過境,踩踏壞自己家的莊稼,便建議朱祁鎮,原路撤軍。

等到大軍行至懷柔城邊的土木堡時,又發現輜重未到。於是,王振便下令原地等候。這一等侯,便等來了瓦剌軍,將眾人困在了土木堡。

當瓦剌太師也先掐斷大明水源,使得其軍心動盪,後假意議和,使朱祁鎮心存僥倖。趁著明軍不備,瓦剌發動總攻,大舉進攻土木堡。

此時,朝臣眾人也開始殊死一搏,他們先殺死了王振,後組織兵力,阻擊瓦剌。

可彼此差距依舊很大,此戰過後,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等大臣戰死,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俘虜了皇帝,也先又憂又喜,喜的是連皇帝都抓住了,可謂大勝;憂的是不知該如何處置朱祁鎮。倒是也先弟弟覺得朱祁鎮奇貨可居,打算以此為餌,好向明朝索要財物。

然而,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卻不願想瓦剌低頭。

眾臣奉朱祁鈺登基,同時朝廷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這樣一來,朱祁鎮的皇帝身份變得毫無意義。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

可他們沒想到的是,在滿朝文武眾志成城,北京保衛戰,大敗瓦剌軍,從此瓦剌退走大漠。

之後一年裡,瓦剌又多次被明軍打敗,於是派人南下求和,說願意放朱祁鎮。

朱祁鈺心中不願,便派楊善等人去查探虛實,誰知楊善乘機迎駕,將朱祁鎮接回,

終於,羈留塞北一年之後,朱祁鎮“北狩”歸來。

沒有人知道朱祁鎮、朱祁鈺兄弟的會面是怎樣的,但實際上,回京的朱祁鎮,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七年裡,朱祁鈺對他嚴防死守,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就這樣,朱祁鎮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3

朱祁鈺是意外獲得這個皇位的,他倍感珍惜。在位期間,不僅重用於謙等人,還多次打敗瓦剌,將國家治理得井然有序。

然而,誰都有私心,而且權力越重,私心越大。他為了讓自己一脈永世為帝,便想廢掉了皇太子朱見深,換成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種種作為,頗讓眾臣不滿,讓世人詬病。

可沒過多久,朱見濟卻夭折,皇儲之位又一次空懸。又不多時,朱祁鈺也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大明將何去何從。

而這時,卻有一群人密謀復辟。

古之朝堂,升遷最快的有兩種方式,一為軍功,二為從龍。

所謂從龍之臣,便是輔助登基的那些人。如今朱祁鈺病重,這讓投機者們看到了希望。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朱祁鎮。

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數千,將南宮大門撞開,擁立朱祁鎮登基。

朱祁鎮被攙扶登輿,趕往奉天殿。

早朝時分,忽然宮門大開,徐有貞等人宣佈朱祁鎮復辟,百官無從選擇,只能拜賀朱祁鎮。

八年之後,朱祁鎮又一次成為了大明皇帝。復位當日,徐有貞等人便逮捕了于謙、王文,準備以謀逆罪,處死二人。

朱祁鎮猶豫,說當年抵禦瓦剌,于謙功在社稷。可徐有貞卻說:“不殺于謙,復位無名。”

朱祁鎮最終同意,以謀逆罪處死於謙、王文二人。

復辟之後,朱祁鎮開始重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朝廷權利被重新劃分,一時間大明王朝又被搞得烏煙瘴氣。

可這一次,朱祁鎮並沒有讓這些人放肆下去。

在失去皇位的這幾年時光裡,他成長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想要有所成就,想要讓天下覺得自己是天授之子,便不能再寵信那這些只懂弄權斂財的小人。

他開始重用李賢、王翱等賢臣,並在他們的輔佐下,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並在之後的幾年裡,拼力贖罪,誠心去做一個好皇帝。

他知道自己已堵不上天下悠悠之口,他只希望,在臨死之時,自己的良心可以不再那麼痛。

4。

人們常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在病榻之上,召見了他的兒子朱見深,將國家正式交付給他。

朱祁鎮對兒子說:“但逢帝崩,後宮多有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跪在床前的朱見深,重重點頭,將父親最後的遺願記在了心裡。

朱祁鎮一生犯過很多大錯。因看不清他人,所以在任性中失掉勝利;又因不相信自己,所以枉殺于謙,在悔過怨恨中度過餘生。

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用最後的權力,救了無數人。

其實,一個人的成就,從不是依靠他人來獲得的。所以,為人處事,始終應該保持清醒的認知,別太高估別人,也別太低估自己。

《格言聯璧》中說:“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人這一輩子最好的狀態,就是認清自己的路、也看清他人的心,胸懷謙卑,三思而定。

只有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才能在選擇上,無畏無懼,如此,才書寫出更好的故事。

作者:琳小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