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言過其實、才器過人還是才不配位,其實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從標題上看,對三國這段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肯定知道所說的是馬謖。馬謖在史書上不算個特別有爭議的人物,但他身上卻發生了有很多令人疑惑的事情。史書記載上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深受諸葛亮的器重”,但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是重點提到了馬謖,並對諸葛亮囑咐“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任用馬謖去守軍事重地街亭,結果被張郃擊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因此宣告失敗。

下面根據劉備和諸葛亮對馬謖的評價來了解這個蜀漢後期的參軍馬謖。

一、馬氏五常,各個都很有才氣

史書記載荊州襄陽馬氏兄弟五個,各個都很有才氣,時稱“馬氏五常”,馬謖最小。赤壁過後,劉備入主荊州,馬氏兄弟受到劉備的任用。

馬謖與哥哥馬良、陳震一起被劉備徵辟為荊州牧從事

,之後隨劉備入蜀。

馬謖言過其實、才器過人還是才不配位,其實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馬謖先後任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但比起哥哥馬良和陳震,

似乎劉備並不看重馬謖

。劉備善於識人,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馬謖在地方有何政績。綜觀陳壽在做人物傳本著嚴謹公正的精神,如果政績突出的話,陳壽是不惜筆墨也要記敘一番的,比如魏國的國淵,《魏書卷十一》裡記載了他在地方上的政績。

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

另外,馬謖的哥哥馬良在劉備和諸葛亮入蜀後,留守協助關羽鎮守荊州,後來不辱使命的出使東吳,得到劉備的讚賞,成為劉備的近臣。這些都是史書上記載的。

反而馬謖在那時沒有特別耀眼的表現,再一次出現時就是劉備在白帝城重點點名他了。

二、劉備對馬謖的評價

劉備有著過人的識人用人的眼光,拿下漢中後,破格提拔魏延鎮守漢中就是最好的例子。魏延在入川作戰前並不顯眼,是劉備的部曲(私人武裝),但魏延在入川之時衝鋒陷陣,立有戰功,讓劉備發掘了這個日後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劉備入川時是公元214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也就是說馬謖跟隨劉備入川時年齡在25歲左右。這個年齡正是大有所為可以做出一番事業的黃金時間。

劉備把馬謖安排在綿竹、成都這樣重要的地方上任也是想考量馬謖的才學能力,是真才實學還是誇誇其談之輩,直到把馬謖調往越嶲太守,這時候的劉備心中已有答案了。

馬謖言過其實、才器過人還是才不配位,其實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劉備託孤時不忘叮囑諸葛亮馬謖不堪大用

劉備從夷陵敗北迴到白帝城後,馬良之死也讓他想到了馬謖,馬謖並非是個堪當大任的大才,加上諸葛亮與馬氏兄弟交情深厚,於是在病重託孤之際對諸葛亮說出了自己對馬謖的看法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三、諸葛亮對馬謖的評價

相對於劉備有些貶低的評價,諸葛亮對劉備所說的不以為然,反而覺得馬謖非常具有才氣,與馬謖時常談論軍事計謀從白天到黑夜。陳壽在《蜀書馬良傳》裡也是這樣引用諸葛亮所說的,表明陳壽對此也是十分贊同的。

馬謖言過其實、才器過人還是才不配位,其實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馬謖與諸葛亮談論軍計

諸葛亮會不會看走眼,至少在馬謖守街亭之戰前,諸葛亮相信自己的眼光不會錯。諸葛亮雖然比不上劉備識人的眼光,但馬謖是良才還是庸才,相信諸葛亮與馬謖長時間的接觸交流,諸葛亮心中已有答案。

諸葛亮出征南中前,曾讓馬謖為自己謀劃一個平定南中的計策。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讓諸葛亮深表贊同,諸葛亮事後也是按照這一謀劃平定了南中,收到了諸葛亮在世時南人不再復叛的效果。

馬謖言過其實、才器過人還是才不配位,其實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諸葛亮平定南中收復南人之心

在諸葛亮的心裡,馬謖或許不是個文武兼備的全才,但馬謖在出謀劃策上也是個非常有見解的謀士。

所以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帶上了越嶲太守馬謖,並提拔他了隨軍參軍(參謀軍事)。

街亭之敗終究是理論敗於實踐更是檢驗了劉備的評價

街亭之敗究竟敗在哪裡?諸葛亮為何不用軍中的戰將魏延、吳懿、趙雲,而要用從未領過兵的參軍馬謖?馬謖又為何不聽諸葛亮的安排擅自改變作戰方略捨棄水源據南山紮營據敵?

一、我們先來說諸葛亮為何用馬謖而不用軍中的宿將?

街亭關係到北伐軍後路的重要關係,街亭的地理位置正好位於隴右和關中地區的中間。說白了如果守住街亭,進可以威逼關中,退可以守衛隴右。可以說就直接佔據了戰爭的先手。

馬謖言過其實、才器過人還是才不配位,其實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街亭的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

如此重要的位置,《三國志》記載諸葛亮“亮違眾拔謖”,而沒用其他有戰功和威望的魏延和吳懿,這裡面有諸葛亮的私心想要培養馬謖這樣一個後起之秀,同意馬謖領大軍前往街亭據敵,並派了相對更加穩重的王平為副將協助馬謖。諸葛亮的用心也不難理解,馬謖作為諸葛亮器重的人才,諸葛亮也想有個文武兼備的全才好以後繼承自己北伐的事業。

馬謖言過其實、才器過人還是才不配位,其實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馬謖自高奮勇守街亭

二、馬謖又為何不聽諸葛亮的安排擅自改變作戰方略捨棄水源據南山紮營據敵?

馬謖到了街亭之後,並沒有按照諸葛亮的作戰部署,而是舍水上山紮營,而且軍隊排程混亂,被魏國名將張郃發現破綻,絕斷蜀軍的水源,馬謖最終丟失街亭大敗而回。

馬謖言過其實、才器過人還是才不配位,其實史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

馬謖不聽副將王平規勸執意上山紮寨據敵

馬謖是熟讀兵書之人,來到街亭後,勘察地形後,放棄了諸葛亮當道紮寨的部署,而想憑著山勢險峻上山據敵,想借著山勢居高臨下破敵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水源,並狂妄自大地拒絕了副將王平的勸阻,街亭讓馬謖去守哪有不敗之理?

綜上,街亭之敗終究是理論敗於實踐,馬謖是個熟讀兵書的理論家,談論軍事很有一套,但真正實踐起來卻是南轅北轍,“書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

總結:劉備的識人還是很準的,斷定了馬謖不堪大用,要諸葛亮多加考察。馬謖能在平定南中時提出“攻城為下,收服人心”的計謀,表明馬謖也絕非是個庸碌、無才之輩。可惜的是諸葛亮沒有認清馬謖的定位,包括馬謖自己。馬謖最適合的還是參謀和軍師,他可以為將領提出頗有見地的謀略,但他不適合做個領兵打仗的大將。一個合格的將領不僅要有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還要有強大的承受能力以及隨著戰場變化而變化的隨機應變能力,這些能力不是靠熟讀兵書就可以掌握的,而是要透過一次次殘酷的戰爭中歷練而來的,顯然馬謖是不符合這些條件的。馬謖才不配位,這才是他的真正的歷史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