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人人會背的七言詩,沒有一句是七言,卻成為不朽的千古名篇

唐朝的詩詞之風大盛,因此我們現在也多稱唐詩。而唐朝的詩詞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名稱,也是因為它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雄奇飄逸的藝術風格、清綺絕豔的開闊意境而流傳千年,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七言古詩的興盛。在唐朝,因為有李白等眾多才華橫溢的詩人運用七言體作詩,所以將這一藝術形式推向了頂峰,也逐漸走向成熟,對後世的詩詞文化產生著深遠影響。

這首人人會背的七言詩,沒有一句是七言,卻成為不朽的千古名篇

熟悉和喜歡詩詞藝術的朋友都知道,七言詩詞的形式、句法、體裁和韻律等都非常的自由,極具表現力。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詩歌形式,在初唐便有詩人對它進行了運用,而且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這位詩人便是陳子昂,他的這首七言比較特殊,雖然全篇沒有一句是七言,但是卻絲毫不影響它成為一首千古名篇。

登幽州臺歌

唐代: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人人會背的七言詩,沒有一句是七言,卻成為不朽的千古名篇

這首《登幽州臺歌》其實是在懷古傷今,身前望不到古人,身後看不到來者,唯有他一個人在這茫茫天地而立,這種極盡孤獨的意境也使這首詩成為了一首生命的悲歌。極富藝術感染力的詞句,讓我們讀來酣暢淋漓。但是我們不禁要追問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它的四句詩均非七言,卻被成為七言詩呢?

在這裡,我們需要向大家介紹一下七言古詩的定義。在古代,七言古詩指的多是全篇每一句都是七個字,或者整首詩是以七個字為主,但是並沒有不嚴格限制每一句的字數。我們所熟知的《蜀道難》其實也是七言古詩,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不是七個字的詞句,所以大家不要將字數作為劃分七言詩體的標準。

這首人人會背的七言詩,沒有一句是七言,卻成為不朽的千古名篇

也有很多人認為《登幽州臺歌》每一句都不是七個字,這與七言詩還有什麼聯絡呢?為什麼前面兩句是五個字,但是卻沒有列入五言詩的行列?這裡也需要解釋一下,雖然兩種詩體的創作形式都很自由,但是相對於七言來說,五言詩對於每一句的句式其實是嚴格限定的。因為後面兩句的原因,所以這首詩不能列入五言詩類別裡。總體來看,這首詩眼界開闊,雄渾豪邁,讓我們讀來血脈噴張卻飽含熱淚。

這首人人會背的七言詩,沒有一句是七言,卻成為不朽的千古名篇

詩人被後世人盛譽為“詩骨”不是沒有原因的,這就與這首詩關係密切。這首詩能夠成為千古絕唱,一方面是因為特殊的藝術創作背景,詩人生活的年代,當時已經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位。雖然當時國力強盛,但是建國多年意已經積弊甚多。陳子昂眼見國家朝政被人把持,曾多次上書卻得不到重視,逐漸心灰意冷。後來又因為牽扯到“逆黨”事件之中而慘遭貶謫,所以更加憤世嫉俗。這樣的作品帶有時代的印記和呼號,自然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這首人人會背的七言詩,沒有一句是七言,卻成為不朽的千古名篇

因為感嘆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所以發出的吶喊是萬念俱灰的,是呼天搶地的,這樣一首千古悲歌怎麼可能不讓我們為之動容。賢君明主、忠臣義士他一個都沒有發現,這是一種何其絕望的心境啊!只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幽州臺上控訴,卻成為了我們後人久久稱頌的藝術佳作,相信未來也會一直是人們口口稱頌的千古名篇。

這首人人會背的七言詩,沒有一句是七言,卻成為不朽的千古名篇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首詩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我們在朗讀這首詩的時候就可以發現,“之”和“而”這兩個虛詞的加入讓詩詞有了停頓的空間,使得音節更為流暢自然,也讓詩人的淒涼落寞更為動人。您可以試著去掉這兩個再去朗誦,應該說那種抑揚頓挫的氣勢就會有所減弱了。總而言之,還是這首詩本身情真意切,能夠打動人心。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