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來你追我趕的 macOS 和 iOS,最終註定會走到一起

去年 WWDC 釋出會的最後一個環節,負責軟體的蘋果高階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上臺,向開發者分享了最新版的 Metal 影象引擎和 CoreML 機器學習引擎,這兩項技術既可以跑在 macOS 上,也可以跑在 iOS 上。緊接著,他丟擲了一個底下的開發者們早就想問的問題,「蘋果推出這些 macOS 和 iOS 通用的技術,是不是想要將它們合二為一?」

自問自答,Craig Federighi 的答案是一個大大的「No。」,macOS 和 iOS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獨立存在。但這不過是一個表面上的回答,實際上,蘋果已經花了 8 年時間,試圖融合 macOS 和 iOS 的體驗。8 年之後的今天,融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八年來你追我趕的 macOS 和 iOS,最終註定會走到一起

去年 WWDC 上 Craig 在 Keynote 裡放了個大大的 No | Apple

Mac 的 iOS 化

這一切要從 8 年前說起。

2011 年,依然是 WWDC 的舞臺,蘋果釋出了 iOS 5、OS X Lion 和 iCloud。在 iOS 5 上,蘋果釋出了基於 iCloud 的 iMessage,OS X Lion 則開始支援「推送通知」這一源於 iOS 的功能,還新增了 AirDrop 隔空投送功能。

八年來你追我趕的 macOS 和 iOS,最終註定會走到一起

WWDC 2011 會場 | Wikipedia

在 2011 年之前,MacOS 是 WWDC 上毫無疑問的主角,而前四代 iOS 都隨 iPhone 一起釋出。2011 年的 WWDC 會場裡,隨處可見的巨幅海報上畫著「iOS 5 + OS X Lion + iCloud = WWDC」,iOS 從此成為了和 Mac OS 平起平坐的一套完整系統。

同年 10 月,搭載著最新的 iOS 5,iPhone 4 橫空出世,成為 iPhone 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就是在 2011 年,iPhone 首次超越 Mac,成為了蘋果最大的收入來源。

在 2011 年之前,iPhone 多少有些依附於 Mac 的名氣。喬布斯在初代 iPhone 釋出會上宣稱「iPhone 上執行著 OS X」,因為當時消費者對 Mac 的接受程度、認可度要高於 iPhone。之後,iPhone 上的系統才被重新命名為 iPhone OS,iPad 釋出後才更名為 iOS。

但在 2011 年之後,情況逆轉了。iPhone 賣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為人所知。蘋果開始用 iPhone 的成功經驗反過來指導 Mac,之後的 8 年裡,iOS 不只是和 macOS 平起平坐,反而逐漸成為了 macOS 的老師。macOS 和 iOS 體驗上的「融合」就此開始。

2012 年,Mountain Lion 成為了第一代像 iOS 一樣免費升級的大版本 Mac OS,且加入了原生於 iOS 的 Game Center、iMessage、通知中心;

2013 年,Mavericks 加入了地圖、iBooks、iCloud 鑰匙串;

2014 年,Yosemite 跟隨前一年 iOS 7 的腳步,將整套 UI 扁平化了。同時還加入了關鍵的 Continuity 功能,使用者可以在 Mac 上使用 iPhone 的電話簡訊功能、直連 Wi-Fi 熱點,在 iOS 上做到一半的工作可以在 Mac 上繼續。

2015 年,El Capitan 按照 iOS 上的邏輯重製了地圖、照片和備忘錄 App。

2016 年,Sierra 開始支援 Siri、iCloud Drive、Apple Watch 解鎖、全域性剪下板(使用者可以在 iOS 上覆制然後直接在 macOS 上貼上),Apple Pay,Night Shift 夜覽模式。

過去兩年,High Sierra 和 Mojave 和 iOS 11、12 的很多新功能都是同時釋出,比如「雲端簡訊」、「FaceTime 群聊」。

昨晚,最新的 macOS Catalina 仍未停下腳步。和 iOS 13 同步更新了照片、備忘錄 App,還有徹底重製過的提醒事項 App。

資料、程式碼、介面、互動

蘋果在過去 8 年的時間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是讓自己的第一方 App 在 iOS 和 macOS 上能有相似的體驗。從最早的簡訊、FaceTime、照片、地圖、郵件、備忘錄,到最近的家庭、股票、新聞、語音備忘錄 …… 任何一個 iPhone 使用者第一次接觸 Mac,都能很快上手這些常用 App。

第二件是讓資料能夠透過順暢地在 iOS 和 macOS 間流動。你在 iOS 上覆制一句話,一張圖,在 macOS 上按一下貼上就出來了;你在 iPhone 上聊到一半的簡訊,回家開啟 Mac 可以無縫接上。這些是蘋果自家軟體的體驗,第三方開發者也可以透過 iCloud 做到這一點,比如在寫作應用 Ulysses 裡,你在 iPad 上寫到一半的文稿可以直接在 Mac 上編輯。在推特客戶端 Tweetbot 上,iPhone 上讀到一半的資訊流可以在 Mac 上無縫繼續。

但這還遠遠不夠。

完整的軟體體驗大致包含四個層級:資料、程式碼、介面、互動。資料和程式碼是底下的兩層,介面和互動是表面的兩層。macOS 和 iOS 需要共享全部的四層,才能真正提供完整、連貫的體驗。在這種理想狀態下,所有 macOS 軟體都能有對應的 iOS 版本,它們之間資料無縫同步,介面操作邏輯一致,每個熟悉 iPhone 或 Mac 的使用者都可以完全無負擔地上手另一款裝置。

八年來你追我趕的 macOS 和 iOS,最終註定會走到一起

Craig 釋出 iPad 和 Mac 協同工作的 Sidecar 功能 | Apple

此前,蘋果對第三方開發者的支援更多隻是在「資料」層面。昨晚的釋出會上,蘋果釋出了 Project Catalyst 和 SwiftUI,幫助開發者能夠在「程式碼」和「介面」這兩層,將 iOS app 的體驗,複製到 macOS 上。

Project Catalyst 讓開發者能夠輕鬆地將自己的 iOS 程式碼移植到 macOS 上,開發者可以一鍵將 iPad app 輸出成 macOS 的版本。SwiftUI 則為所有的蘋果智慧系統打造了一套通用的 UI 設計方式,開發者現在只需要寫一遍程式碼,就可以透過 SwiftUI 生成包括 iOS、watchOS 和 macOS 在內的多個平臺的介面,適配數十種不同的硬體。

至此,iOS 和 macOS 在資料、程式碼和介面三個層面實現了相當程度的共享。

關鍵在於 iPad

昨晚的釋出會上,蘋果將 iPad 從 iOS 中剝離出來,做成了一個獨立的系統 iPadOS。「Marzipan 計劃」也搖身一變成為 Project Catalyst,目前的主要功能則是將 iPad app 的程式碼移植到 macOS 上。那麼 iPad 的特殊性在哪裡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最後一層,互動。

即使蘋果已經打通了資料、程式碼和介面,一個 iPhone app 可以直接執行在 macOS 上了,但它的體驗仍不會很好。因為 iPhone 是一個小的觸控式螢幕裝置,Mac 是一個大屏桌面電腦,透過鍵盤滑鼠進行互動。之前蘋果將 iOS 的「家庭」App 移植到 macOS 上時受到了不少詬病,就是因為它的互動仍是移動端的邏輯,使用者對此很不適應。

iPad 也是一個觸屏裝置,但它在形態上已經和「膝上型電腦」非常接近了。它們有著接近的螢幕尺寸,都有鍵盤,互動上有著天然的相似之處。在新的 iPadOS 上,蘋果照著 macOS 的邏輯為 iPad 增強了 Safari,新增了檔案下載的功能;還更新了「檔案」app,現在 iPad 上檔案目錄的展示更像 macOS ,同時也支援 U 盤了。在剛剛公佈的 macOS Catalina 上,使用者可以將 iPad 連線上 Mac,作為 Mac 的擴充套件螢幕使用,同時也可以用 Apple Pencil 在 iPad 上塗、寫、畫。

這一切都是在融合 iPad 和 Mac 的互動。

八年來你追我趕的 macOS 和 iOS,最終註定會走到一起

透過 iPad、Apple Pencil 實現在 Mac 上繪畫 | Apple

iOS 和 macOS 或許不會合二為一,但 iPadOS 正在朝著 macOS 迅速靠攏。與此同時,Mac 也在朝著 iPad 挪動,ARM 架構晶片的 Mac 傳聞已久。未來,MacBook 和 iPad 或許會找到一箇中間點。順利會師。它們的成果或許會是一個「支援滑鼠、觸控板的 iPad」,也或許會是一個「沒有實體鍵盤,採用一整塊觸控式螢幕的 MacBook」。

在過去幾年裡,蘋果一直想把 iPad 打造成一個「生產力工具」,同時也想給 Mac 賦予更多「生活屬性」,現在它們找到了一條共同的路。在可見的未來裡,它們將各取所長,並最終「融合」在一起。

【來源:極客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