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百姓們為何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過去經常發生饑荒,很多人認為這是封建制度造成的,也是因為皇族剝削百姓的原因。這種想法其實並不全面,畢竟很多統治者都不希望自己的子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過去由於生產條件所限,人們幹農活全靠“老天爺”,而這種生產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老天爺”。如果遇到極端天氣,他們根本沒有辦法挽救,那隻能是絕收,導致饑荒。

古代鬧饑荒,百姓們為何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據古籍記載,我國曾經發生過幾次大饑荒,每次饑荒慘烈,百姓死傷慘重。饑荒時期百姓的生活是何等的艱難。很多人翻閱歷史,都會有一個疑問,發現為什麼古代饑荒的時候,百姓們寧願吃草根和樹皮,也不願意去河裡抓魚?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古代鬧饑荒,百姓們為何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其實我們對古代的饑荒瞭解的並不多,我們只是看一些典籍上的記載,從中去了解,這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易子而食的故事。這裡有一部關於饑荒的紀錄片。看了這部紀錄片,你會對饑荒中人民的絕望有更深的體會。在影片中,災民因為飢餓而被迫吃掉了根莖和樹皮,視線所及之處皆是灰塵。這樣的行為在今天看來是難以置信的,但在那時因為飢餓,他們可以吃任何東西,甚至可以吃土。

古代鬧饑荒,百姓們為何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這些東西雖然一定程度上能吃,但是也有很大的危害,很多人都是因為吃了草根和泥土而死的。影片中最殘酷的場景就是易子而食來安慰自己。看著電影裡的這一幕,大家可能會憤怒,難道統治者們就沒有辦法緩解饑荒嗎?《晉書·惠帝紀》記載,皇帝問當時的官員,說:「何不食肉?」這句話曾經被後人詬病過,一個皇帝連饑荒都不知道,身為統治者,如何能拯救災民?

古代鬧饑荒,百姓們為何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事實上,當時的統治者並不是不想幫助饑荒地區,而是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因為當時的生產條件是固定的,全國人口那麼多,對糧食的需求也很大。這就導致了就算救援也無濟於事,在改革開放之前,能夠減少饑民的數量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到此,咱們還是言歸正傳吧,饑荒時候為何沒人去捉魚呢?其實細想一下,能形成饑荒,一個很大的因素,那就是降雨過多,或者是降雨過少。

古代鬧饑荒,百姓們為何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當雨水過少的時候,不僅稻田會乾涸,很多河流也會乾涸,到了那個時候,魚類根本無法生存,更別說抓魚了。當雨水過多的時候,人們連逃命的時間都很少,哪裡還有心思去抓魚?因此,我們認為可以解決溫飽問題的辦法——下河捕魚,在當時根本行不通。

古代鬧饑荒,百姓們為何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結語: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對待歷史事件時,不能只憑自己的想法去解讀,而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因為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無法理解饑荒的慘狀,但是,我們不能懷疑歷史。對於那段慘痛的歷史,我們雖不能感同身受,卻也要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