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面若老實,內心精明,這種人能混得多好?

《資治通鑑》第四十三卷,漢紀三十五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丙午,公元46年)

【原文】

初,陳留劉昆為江陵令,縣有火災,昆向火叩頭,火尋滅;後為弘農太守,虎皆負子渡河。帝聞而異之,徵昆代林為光祿勳。帝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後守弘農,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帝嘆曰:“此乃長者之事言也!”顧命書諸策。

【譯文】

起初,陳留人劉昆當江陵令,縣裡發生火災,劉昆對著烈火磕頭,大火隨即熄滅。後來劉昆當弘農太守,郡中老虎都揹著幼虎渡過黃河遠去。劉秀聽說以後感到驚奇,徵召劉昆代替杜林當光祿勳。劉秀問劉昆:“以前你在江陵,轉變風向,撲滅烈火;後在弘農任太守,老虎向北渡過黃河。你推行的什麼德政,竟至發生這樣的事?”劉昆回答:“不過是偶然碰上罷了。”左右侍從都忍不住笑起來。劉秀嘆息說:“這才是年高有德的人說的話。”下令把這件事記載在史書上。

資治通鑑:面若老實,內心精明,這種人能混得多好?

【解析】

材料中的劉昆是西漢時期梁孝武王的後代。

這個梁孝武王就是漢景帝的同母兄弟,被漢景帝忽悠瘸的那位。

上面提到劉昆的兩個事情,都頗為奇特。

要我說,事情或許有,但其中緣由牽強附會。

但如果上面這段材料解讀到此,則略顯得無味,咱們換個角度來看。

劉昆此人學問很高,早在王莽年代就已經開始教授徒弟。

後來王莽敗亡,漢光武帝劉秀繼位,舉劉昆孝廉,後者不應而逃跑,在江陵繼續教授徒弟。

劉秀直接任命他為江陵令,後提拔為弘農太守,再後

專任

光祿勳。

按照咱們現代的價值觀來說,如果有個機會給你,好比說做官可能立馬就去了。

但在古代,不是這樣的。

像劉昆這種文人,做官之前普遍要

望。

所謂”望“就是名聲、名氣。

這個不好理解,咱們用另一個東西類比一下。

明清時代,如果要做官,一般來說都是走科舉通道,考上進士。

但還有些官員並不是正規科舉考中進士之後上來的,往往就是秀才、舉人之類的,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天花板很低,一入宦海就到頭。

一些大家族的子弟,雖然有機會直接進入官場,會繼續讀書爭取考中進士之後再入仕。

透過這點來看“望”就

相當於考科舉中的進士,要是養的望更大,就好比是考中個三甲。

而在科舉中,能考中三甲,必定入翰林,而宰輔也出自翰林。

所以,某種程度,望越大,將來的仕途天花板越高,發展前景越大。

劉昆面對舉孝廉選擇逃跑,並不是他不想,而是時機條件都欠缺一點,不如靜下來繼續

望。

再看材料提到的劉昆兩件事,火災磕頭滅火,大虎負子北渡,其中內涵就是劉昆的

望。

到時候,陌生人一聽劉昆這名字,就忍不住嘆到”莫非是仁義道德無雙,劉弘農、劉侍中?“

這感覺是不是立馬就高大上了?

因此,說來說去,

望這個東西就是給自己臉上貼金,提高知名度。

如此做,迴歸本源還是要混一張進入官場的頭等艙票。

其中又是如何運作的?

關鍵點要引起上官亦或者皇帝的注意力。

任何組織、單位提拔都是如此,你能力再強、業績再好,提拔的時候領導想不到你,不知道有你這號人,你談什麼提拔?

這個不是說非要送禮、巴結什麼的,而是對於你個人要讓領導知道有你這號人,因此必要的宣傳還是要有的。

就好比說電視、網路中那些廣告,他們的作用是提高知名度,讓你在腦海裡面有個印象。

等你需要買東西的時候,你腦海裡面會不自覺的浮現出某個品牌,然後這個東西多多少少的會因影響的你消費決策。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是品牌,你甚至會覺得這個東西好,但好在哪裡你也說不出來,恐怕就是好在打了廣告讓你知道。

記住,人的決策會受到其過往經歷、記憶影響,人事提拔更是如此。

劉昆如此,很明顯起到了作用,核心就是他開館教徒弟,這些人就相當於他的宣傳員,讓他的事開始傳播開來。

帝問昆曰:“前在江陵,反風滅火,後守弘農,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事?”

劉昆的事蹟引起劉秀注意,讓他當光祿勳,算是從地方進入中央關鍵崗位。

面對劉秀疑問的時候,劉昆的回答卻更有意思。

對曰:“偶然耳。”左右皆笑,帝嘆曰:“此乃長者之事言也!”顧命書諸策。

偶然而已。

對於這個回答,表面上看老實,但其中卻有大巧不工、大智若愚的感覺。

換個思維,當劉秀如此問,可以有三種回答方式。

其一,有功歸上,比如,這些都是仰賴陛下聖德如此。

其二,有功歸上,比如,個人並沒做什麼,只不過是忠實

執行了陛下的政策而已。

其三,有功歸己,比如,哎呦,陛下你是不知道我做這個江陵令、弘農太守是多辛苦哦···BALBAL。

看出高低來了沒有。

前兩種多少有點老官僚式的滑頭和精明,後一種更不用說了。

再看劉昆的”偶然耳“。

這裡先不去說劉昆這個說法有什麼好處,說點其他的東西。

從基層、中層升職,前文提到要讓領導知道有你這號人物,所以要宣傳,自己也要拿得出手的政績來讓上面眼前一亮,用營銷的話語來說就是差異化。

注意這個東西的作用也僅僅是如此。

但從基層、中層跳脫出來,要進入到高層的時候,環境、語境已經改變。

這個時候上層對下屬的需求,轉變為忠誠、品質等等一些好的品質,這樣才能確保他的利益相對安全,而能力則相對次要。

你可以這樣理解,到一定層次,對人的需求,政治忠誠度的考量權重會增加。

從這一點再看看劉昆的”偶然耳“,你有什麼感覺?

很老實,實事求是,沒有

麼多。

雖然老實人自己會吃虧,但是老實人卻容易獲得別人的喜歡,尤其是領導。

左右皆笑,帝嘆曰:“此乃長者之事言也!”

所以,旁邊人都在笑,因為笑劉昆太老實,如此機會不給自己吹一吹,因為他們是從利己的角度如此。

而劉秀為

會”嘆“,因為感嘆如劉昆這種老實人太少。

【閒扯】

很多要說的話在上面都說了,就再閒扯三兩句吧。

就說說老實這個奇異的品質吧。

說他奇異,現在的語境說一個人老實,有點罵人的味道,老實這個詞內涵了傻、木訥、憨、呆、不靈光、不精明等等。

從個人自身的利益角度來說,如果真是一個老實人,毫無疑問不利於維護自己的利益,容易被欺負。

因為你老實,別人稍微用言語擠兌你、用道德綁架你、好言軟語幾句,你就服軟就範了。

而從旁人的角度而言,是很樂意麵對老實人的。

且不說能夠佔便宜,因為老實的人屬性註定了只要你不過多欺負人,老實人也不會把你如何,而因其自身相對較高的道德約束,他也不會因為利益而做些什麼小動作。

所以,世人都是嘴上說不要做老實人,卻希望身邊的人都是老實人。

再從功利辯證角度的來說。

老實不好,因為自身利益會受到損害。

老實也好,因為人樂意與老實人相處。

其核心在於,你如何運用老實人這個標籤為自己獲得你想要的。

比如材料中的劉昆。

劉秀說的他是長者,我信,人家劉昆是有大智慧的人。

正所謂,大智若愚,大巧不工,高明的獵人會把自己偽裝成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