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播下一顆科學“種子”(在一線)

直播科普課走進鄉村——

在心中播下一顆科學“種子”(在一線)

本報記者 喬 棟

“你推別人時,別人也在推你。”“給一個支點,我們真能撬動地球嗎?”陳徵深入淺出,引導孩子們思考力的原理。

11月26日,山西汾陽南垣村寨小學的孩子們瞪大眼睛,生怕錯過一個細節。

用頭髮摩擦後的氣球,可以隔空托起撕成“水母狀”的塑膠繩;一根摩擦後的PVC水管,可以隔空操控空易拉罐……演示各種力學小實驗,讓孩子們不時發出驚歎聲。

這間不足30平方米的教室裡,架起了兩臺攝像機,這是一堂“給力”的科學課,授課者是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後陳徵。除了三到六年級的12名孩子,教室裡還擠進了6位學校老師,用老師們的話說,“孩子們跟科學家學知識,我們跟科學家學習如何教孩子學知識”。

這堂科學課,還同時面向22個省份的150所鄉村小學進行直播。這是“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系列課程,在兩個月的時間裡,用10堂直播課程,將包括航天、海洋深潛、南極科考、天文、氣象、古生物、動植物等學科在內的優質科普教育資源帶到鄉村。

對陳徵來說,來到南垣村寨小學這樣的鄉村學校,同步透過網路直播方式給農村孩子講課,是一次新鮮的科普體驗。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陳徵都動了一番腦筋,他特意找來孩子生活中的常見物品,降低參與實驗的門檻。氣球、水管、易拉罐、塑膠繩……不起眼的小東西,居然變成了生動的教具,電視螢幕上的課件,也配有一張張卡通插圖。

為了通俗地解釋壓力和壓強,陳徵拿出兩個粗細不同的針管推水裝置,讓孩子們選出了班上力氣最大和力氣最小的兩位同學進行比賽。力氣大的男孩子用兩隻手,全力都推不動粗針管裡的水,而力氣最小的女孩卻手握細針管輕鬆贏得了比賽。

原本40分鐘一堂課,講著講著就拖堂了。

“這些孩子大部分時間和祖輩生活在一起,基本上都是留守兒童,爺爺奶奶教不了他們什麼科學知識。”南垣村寨小學校長任旺清說,“到博物館、科技館看一看玩一玩,對城市孩子來說尋常,但對於鄉村孩子來說,科學往往還是課本上的概念。”

鄉村學校的師資力量,更加捉襟見肘。現在,南垣村寨小學全校僅17名學生、6名老師,一個老師教一個年級的所有課程。6名老師中,僅有一位有本科學歷的在編老師。這不是個例。據瞭解,參加該公益課的150所鄉村學校中,師資緊張情況比較普遍。

在致力於科普的陳徵看來,憑藉直播技術和即時互動優勢,包括“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在內的網路平臺直播公益課,把一線城市的優質資源以高效、便捷的方式帶到鄉村課堂,“鄉村孩子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創造力需要呵護,希望他們把對科學的興趣‘種子’儲存好,將來生根發芽”。

南垣村寨小學六年級學生劉文強的課後作業上,畫了一架天文望遠鏡。兩個月前,劉文強在直播間裡第一次見識了天文望遠鏡。班主任說,“愛看星星”的劉文強迷上了望遠鏡,“想看看月亮上的環形山長什麼樣子”。

全國政協委員朱定真觀摩直播科普課後說:“科普的意義不在於一次傳播了多少知識,而是在孩子心裡埋下科學的種子,這樣的一次課,很有可能影響孩子們很久,甚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