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在輔佐越王復國後,為何會選擇全身而退歸隱江湖?原因很簡單

公元476年,在范蠡精心輔佐下的越王勾踐終於有能力去和吳國進行對抗了。但是由於吳王疏於裝備和擴充國家實力,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使得吳國的國力嚴重消耗,最要命的是大軍北上後方就空虛,只剩下老弱病殘和太子留守。越國經過了將近20年的精心準備,國力強大已經是今非昔比了。當然在這二十年當中,勾踐也是臥薪嚐膽,終日不敢忘記昔日的恥辱啊。而就在此時,范蠡看準了機會,建議勾踐立即興兵伐吳。

范蠡在輔佐越王復國後,為何會選擇全身而退歸隱江湖?原因很簡單

公元前473年,吳軍被越王徹底打敗,因此作為戰敗國君王,吳王同時派出使者向勾踐求和,當然吳王是希望他能夠放他一條生路,畢竟在20年前吳王同樣給了他一條生路啊。而自己也會像當年的勾踐一樣倒過來為他為奴服役。此時的勾踐其實還真是動搖了,但是范蠡卻站了出來對勾踐論述了利弊,從而打消了勾踐赦免夫差的想法。夫差此時是後悔不已啊,如果他當初能聽了相國的勸告殺了越王絕對不會是今天的下場,只能自己目光短淺,只看到表面,未看到本質,最後是蒙上了面拔劍自刎的。

范蠡在輔佐越王復國後,為何會選擇全身而退歸隱江湖?原因很簡單

由此也可以看出范蠡自身有很強的智慧和才能。並且像范蠡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比較自負的,但是在越國處於危難之際,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的時候,范蠡沒有背信棄義,依然陪伴在越王勾踐的身邊為他出謀劃策,幫助他重拾信心,給他樹立信心和勇氣。於是在他的耐心輔佐之下,越王終於東山再起,在這幾十年的時間裡面,他教導越王要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等待有朝一日時機成熟便一雪昔日的恥辱。同時也很好地證明了他確實是有十分卓越的軍事才華。當然也表明了他高貴的道德素養,他沒有臨陣脫逃而是心懷家國心懷世人。他所做的種種都體現了他是一位賢良的忠臣。

范蠡在輔佐越王復國後,為何會選擇全身而退歸隱江湖?原因很簡單

滅掉吳國之後,大功臣范蠡本可以繼續留在越國來享受他應得的榮華富貴,但是此時的范蠡卻像勾踐提出了自己隱退的想法。勾踐當然知道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對他做過挽留,但是范蠡並沒有動搖自己的決心,毅然決然地還是走了。范蠡在離開之前還告誡從楚國一同前來的好友文種,他說道: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這句話就是咱們傳頌至今的名言,此話就是出自范蠡之口。

范蠡在輔佐越王復國後,為何會選擇全身而退歸隱江湖?原因很簡單

他認為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但是不可以共富貴。

范蠡之所以有十足的把握說勾踐是一位過河拆橋的君王也是在他這些年來和勾踐朝夕相處中感受到的,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當然在前期的越王當然對范蠡那是推心置腹,而且也是十分的尊重,因為那個時候的范蠡對於他來說還有可以利用的價值,但是此時今非昔比啊,現如今的越國在范蠡的出言獻策當中那發展的是十分的強大,可以說此時的越王應該是高枕無憂了。國中所有威脅的因素已經在范蠡的指導之下徹底地清除了。那麼如果說唯一可以讓越王不放心的因素就是范蠡本人。畢竟古往今來功高蓋主的功臣是不計其數,況且如今的范蠡確實才華過人,由此也就招來了勾踐的嫉妒之心。如果范蠡再繼續留下來的話勢必會引來殺生之禍,這個范蠡是十分清楚的。

范蠡在輔佐越王復國後,為何會選擇全身而退歸隱江湖?原因很簡單

然而對於范蠡的忠告文種最終還是沒有聽,選擇繼續留在了越國,結果當然在文種的意料之外,卻在范蠡的意料之中,後來勾踐賜給文種一劍,並且寫一封信給他:大致意思就是讓文種去死,最終文種是飲劍自殺了。事實證明範蠡的選擇是對的,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范蠡在輔佐越王復國後,為何會選擇全身而退歸隱江湖?原因很簡單

辭官後的范蠡去了齊國,為了和自己的過去徹底說拜拜,他把名字都改了由兩個字改成了四個字的名字,叫做鴟夷子皮,在海邊搭了一個房子居住,從此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范蠡和兒子努力耕作,同時也兼營副業,很快積累了數千萬的家產。有了錢之後范蠡是仗義疏財,經常給鄉親們做好事。

由於范蠡不僅勤勞努力,又樂於助人,很快他的好名聲便傳遍了齊國,他在齊國那個地方也有了很大的聲望,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和擁護,所以說有才華有德行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受人敬仰和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