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經掩埋和摧毀,州橋依然是開封的地標

大河報·豫影片記者 劉瑞朝 侯冰玉 攝影 白周峰

屢經掩埋和摧毀,州橋依然是開封的地標

開封北宋州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的明代州橋橋面

公元1170年,宋孝宗乾道六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國,到達宋朝曾經的都城東京,在州橋遇到了一群聞訊而來的遺老。站在州橋上,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橋下是汩汩的汴河水,腳下是曾經寬闊的御道,這位詩人悲從中來,“父老年年等駕回”,“幾時真有六軍來”?

在明末被黃河水徹底湮沒在地下之前,州橋也一直是開封地標性的建築之一。北宋年間周邊的燈紅酒綠、車馬輻輳,之後的人煙稠密、州橋明月。而開封北宋州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出土的大量的瓷片,更是印證了這一點。

屢經掩埋和摧毀,州橋依然是開封的地標

開封北宋州橋遺址出土的北宋時期石壁

【區位】給人指路時常被提起 《水滸傳》中多次出現“州橋”

州橋,在明代古典小說中也多有提及,由此更可見其地標性的意義。

提起州橋,很多人會想到《水滸傳》中楊志賣刀的橋段,故事便發生在州橋。小說中這樣寫道,“(楊志)將立到晌午時分,轉來到天漢州橋熱鬧處去賣”。一個“熱鬧”,可以想見作者想象中的州橋的繁華。

其實,《水滸傳》中不止一處提到州橋。比如第六回中魯智深別了九紋龍史進,來到東京,“看到東京熱鬧,市井喧譁,來到城中,陪個小心問人道:‘大相國寺在何處?’街坊人答道:‘前面州橋便是’”。

再比如第七回中林沖被刺配滄州道,“(董超、薛霸)二人領了公文,押送林沖出開封府來,只見眾鄰舍並林沖的丈人張教頭都在府前接著,同林沖兩個工人到州橋下酒店裡坐定”。這也能看出,州橋與酒樓,確已經緊密聯絡在了一起。

小說《金瓶梅》中隊東京城的描寫主要有兩次。一次是第十八回西門慶的親家陳洪犯事,家人來保、來旺“上東京城打點”,見到了當時蔡太師的兒子蔡攸,蔡攸說了一段話,“你去到天漢橋迤北高坡大門樓處,問聲當朝右相、資政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名諱邦彥的,你李爺,誰是不知道!也罷,我這裡還差個人同你去”。

此處的天漢橋,便有地標意義了。對於初到東京城的陌生人,蔡攸讓他們去天漢橋附近的高坡大門樓處打聽,那是因為那個地方的人氣比較旺,訊息自然也比較靈通。

屢經掩埋和摧毀,州橋依然是開封的地標

開封北宋州橋遺址現場出土的瓷片

【變遷】汴河從硬化河底到自然河道 州橋長期以來是開封的地標之一

州橋,並不是建於宋代,也不是一直都叫州橋。州橋修建於唐德宗時期,宣武軍節度使李勉重修汴州城時所建,名為汴州橋,簡稱為州橋。到了五代時,又被稱為汴橋。北宋時改名州橋,正名為天漢橋。

到了北宋時期,開封成為當時的都城,州橋正處於御道和汴河的交會之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石壁上的浮雕,主要的功能是觀賞用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人士說,石壁上的石塊,都是從滎陽運送過來的,工程浩大,耗資不菲,這背後便是北宋強大國力的支撐。

北宋滅亡之後,由於黃河、汴河常發洪水,致使州橋附近的堤岸遭遇損壞,部分石壁被衝入河道,當時的人們將脫落的石壁隨意地填補在缺口之處,導致北宋時期的浮雕圖案區域性出現了錯亂。到了這時,石壁的功能就不再是觀賞用的,而是首先要保證行洪與河道的安全了。

屢經掩埋和摧毀,州橋依然是開封的地標

明代州橋橋洞

開封北宋州橋遺址內,大量的淤泥需要被清運。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大河報豫影片記者數次來到遺址內部,看到現場正在不斷地從河底運送淤泥。現場考古人員說,宋代汴河河底是硬化的,到了後代變成了自然河底,而這些淤泥,也是後來淤塞的。

除了大量的淤泥,各種殘破的瓷片,也是隨處可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技工倫鳳軍說,明代重建州橋的時候,對汴河進行了一次清淤,所以說目前發掘出來的宋代瓷片很少,大多是明代時期的。河道靠下的於積層有漕運遺落的,也有周邊居民拋棄的。但到明中晚期,絕大部分是周邊居民拋棄的。

而這,也證明了到了明代中晚期,州橋兩側和州橋之上,是有不少居民在此生活的。隨著汴河的持續萎縮,到了明晚期,成為了一條小水溝,民居侵佔州橋橋面的現象愈演愈烈,從坍塌的民房遺址可以看出,裡面有不少的石磨、石盤、水缸,還清理出了不少的成堆的銅錢。

屢經掩埋和摧毀,州橋依然是開封的地標

坍塌的明代州橋橋面

考古人員推測,當時的金龍四大王廟旁邊,還是有不少做生意的店鋪的,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州橋,依然是開封城較為熱鬧的地帶之一。

【地位】洪水戰火毀不掉 它是歷代開封人的地理座標

開封北宋州橋遺址,最深的宋金文化層,已經距離如今的地面有10多米。由此也可以看出,開封城摞城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而是反映了開封這座飽受黃河水患的城市的縱向的歷史脈絡。

在考古現場,大河報豫影片記者看到了一層較厚的淤積黏土層,位於明清文化層之中。黏土層之中,還夾雜著大量瓷片、木製傢俱、磚瓦塊等生產生活用具。

倫鳳軍說,這是1642年那場天災人禍所造成的。前面文章已經提到,李自成圍攻開封數月而不下,正值陰雨連日黃河水漲,遂挖開黃河,以水灌城,由於事發倉促,洪水兇猛,不少民眾被瞬間吞沒。在考古發掘過程中,他們已經清理出了不少這個時期的骸骨,可見當年那場大洪水給開封這座城市帶來的悲慘結果。

但是,即便是明末的那場洪水將開封城很多區域湮沒,將州橋也深埋在泥土之下。但這座從中唐唐德宗年間就建造的橋樑,其地標性意義卻並不會因此而倒塌,依舊屹立在一代代開封人的心中。

屢經掩埋和摧毀,州橋依然是開封的地標

州橋位置示意圖

州橋遺址,位於今日的中山路與大紙坊街交叉口。州橋雖然長時間湮沒在土地之中,但這座地標性建築已經深入開封人們的心中。所以,迄今依然能看到“州橋街道”、“州橋派出所”、“州橋客棧”等以州橋為名的地名。

如今的中山路,下面就是北宋年間的御道,從開封北宋州橋遺址出發,沿著中山路向北,不遠便是龍亭公園、清明上河園、天波楊府等今日開封的知名旅遊景點。大相國寺和開封府,一左一右,就在開封北宋州橋遺址的東西兩側。開封市博物館老館,也就一路之隔。

考古人員分析,州橋和開封鐵塔一樣,是開封市歷代的地標性建築。開封北依黃河,黃河在歷史上又多次氾濫,而每一次洪災對開封城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水患過後,家園不在,但災民們依然選擇回到這座城市,首先找到州橋、鐵塔這樣的地標,再推測自己家的位置。

而這,也正是開封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一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