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歐洲有三大半島,謂之曰巴爾幹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

這三大半島都處於山海夾縫之中,跟歐洲大陸多有隔閡,因此也多了不少故事。

巴爾幹成了火藥桶,亞平寧孕育了榮耀羅馬,至於伊比利亞半島,則引領了大航海時代。

一個成矛盾源泉,一個成文明源泉,一個成時代先驅,這三個半島可謂非常有意思。

有意思了之後,真要追溯源流的話,巴爾幹和伊比利亞這歐洲東西兩個半島,多有相似之處。

那就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文明的紛爭前線。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文明的紛爭,爭得到底是什麼?

除了明面上的教義之爭,信仰之爭外,更多的則是領土、人口和財富之爭,也因此,才有了兩大文明長久交鋒史後產生的不少悲劇。

這其中犧牲品,莫過於在文明爭鋒夾縫中的那些國家和民族。

巴爾幹成為歐洲火藥桶,就是源自於此,最後又因為宗教影響(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裂成了無數片。

今日主題不是巴爾幹,而不是伊比利亞半島,就不多說了。

那麼為何要說伊比利亞,因為哪裡有兩個頑強的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他們居然在文明爭鋒中,被統治了700多年,還沒有被同化力強大的伊斯蘭教義征服,無疑可算奇蹟。

是什麼促成了奇蹟發生?

請讀者們隨我一路看過去,看這一段從羅馬帝國到中世紀的歷史。

看看頑強的伊比利亞人是如何做到的!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一:羅馬時代。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人類活動由來已久。

今日留存在阿爾塔米拉石洞裡的巖畫就是這文明的痕跡。

巖畫證明了早在距今11000-17000年前,伊比利亞半島就進入了舊石器時期,人類活動頻繁。

經歷舊石器時代的漫長歲月後,伊比利亞半島先後受到希臘人、科爾特人和迦太基人(腓尼基人)影響。

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跟羅馬帝國爭鬥三輪最後徹底失敗的迦太基。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作為羅馬的強勁對手,迦太基是一個海洋商業帝國。

富裕是他們的代名詞,僱傭兵是他們的武力保障,名將漢尼拔則是一個讓羅馬膽寒的敵人。

但國家的實力強弱,在古典時代,除了面積、人口和財富之爭外,也有制度之爭。

相較於迦太基的貴族共和制,羅馬人的古典共和制和公民權制,無疑是當時更先進,更能調動國力的制度。

這決定了迦太基雖然稱雄一時,卻也無力抵擋羅馬源源不斷地反擊,。

因為羅馬失敗了不可怕,制度優勢讓它們還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可迦太基失敗了一次就很可怕,因為奴隸不會跟國家共情,貴族則多有算計,一敗塗地之後,往往就是土崩瓦解。

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在伊利帕克戰役中大勝迦太基,順勢結束了第二次布匿戰爭,也讓源自北非的迦太基失去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的控制權。

不久後爆發的第三次布匿戰爭讓迦太基徹底成為過去時。

伊比利亞半島就此成了羅馬人的地盤,變成了帝國行省。

羅馬意味著歐洲,被羅馬文明覆蓋和影響的區域,也都是今日歐洲覆蓋的區域。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為何會如此?則跟基督教有關

世界史上就沒有永久強盛的帝國,羅馬也不例外。

奴隸制經濟的衰落,讓羅馬帝國陷入苦難的3世紀危機,後續接連的蠻族入侵,讓羅馬人焦頭爛額,不得不分而治之。

一個看似統一的帝國,變得越來越分裂。

這狀況,讓不少帝王開始尋思如何逆轉乾坤。於是,就有了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13年頒佈的“米蘭敕令”出爐,還有後續的羅馬確定基督教為國教。

羅馬帝國指望用承認基督教方式,讓帝國獲得信仰紐帶,完成意識形態整合。這舉措,也讓伊比利亞民眾接受了基督教。

可謀劃是好的,卻抵不過時代滾滾,也抵不過蠻族入侵。

羅馬帝國依舊持續沉淪並迎來了

“現狀無法忍受,未來也許更加可怕”

的總解體時期。

財源匱乏弄得兵源枯竭,兵源枯竭又讓邊防廢除,然後匈人帝國還有上帝之鞭阿提拉來了。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公元375年的匈人帝國西遷,讓西歐迎來混亂時代,在匈人驅趕之下,日耳曼人紛紛湧入羅馬帝國,跟隨而來的其他族群也紛紛移民羅馬。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指望虛與委蛇,用僱傭兵的方式安置日耳曼人,卻抵不過他們的野心升騰和武力強悍。

接連的厄運之後。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羅馬城。

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帝國境內建立了第一個日耳曼王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沒了,日耳曼人開始了狂歡,其中的西哥特人,在公元5世紀末6世紀初將版圖擴充套件到了西班牙北部和高盧南部,伊比利亞半島成了他們的家園。

可西哥特人雖然建立了王國,但制度的落後性,讓王國治理卻一團糟,也讓原本擁有健全體制,制度優勢的歐洲,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日耳曼人也在這混亂和無序中開始了羅馬化的時代。

顛覆了羅馬,又學習羅馬,這就是後進文明面對先進文明的必然。

不過這過程卻是漫長且混亂的。

這就讓另一個文明有了可乘之機,它就是後來旋風般崛起的阿拉伯文明。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二:阿拉伯崛起。

在歐洲一片混亂時,阿拉伯半島也發生了大事件。

公元570年麥加古萊氏族雜湊姆家族中,有個男孩誕生了,他就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是個可憐的娃,出生沒多久父親就去世,6歲時母親病故,8歲時祖父也走了,無奈的他,只能跟隨伯父艾布·塔利卜生活。

但生活的苦難沒有讓穆罕默德長歪。

為人誠實謙虛,辦事公道,樂善好施的穆罕默德,收穫了“艾敏”(即忠實可靠者)稱號,並在25歲時開始了經商歲月,成了一個擁有社會聲望且富有的人,這也為他的傳教事業奠定了基礎。

有了這基礎,穆罕默德行動了!

公元610年的一個夜晚,40歲的他在希拉山洞潛修時,說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達了旨意。這旨意之後,穆罕默德也成了安拉的使者,開始了他的傳教時代。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這就是伊斯蘭教誕生的故事,一場洞中仙緣。

有了這仙緣就有了伊斯蘭教和穆斯林。

伊斯蘭是順服安拉的意思,穆斯林則是順服安拉意志的人的意思。

傳教之後,穆罕默德社會威望節節高,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領袖,也讓部落林立的阿拉伯半島有了整合的可能。

為何能整合?

除了他的努力,也跟教徒在他死後,以他言行和教誨編撰的《古蘭經》有關。

《古蘭經》是一本為信徒提供宗教戒律,為個人和公眾明確社會法規和政治制度的典籍。

即是宗教書籍,又是政治書籍,這就讓《古蘭經》成了團結阿拉伯部落的利器。

因為書中的話語,宣感測染力十足不說,還條條框框都說透了,最大作用居然是整合整個阿拉伯世界。

這當然受到當權者的推崇啊,可以用宗教完成自己的訴求,他不香嗎?

世俗的王權和宗教的權利融合,就有了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制度出現。

集世俗和教權的二合一制度,就是哈里發制度的最簡單詮釋。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其實羅馬帝國為將基督教弄成國教,不也是這個目的嗎?唯一可惜的是,羅馬帝國的世俗和教權融不到一起去。

除了這之外,《古蘭經》還有一個隱藏的功能,助力了阿拉伯帝國的崛起。

那就是語言教科書屬性。

所有信徒都要熟讀《古蘭經》。

這發音一致,文字一致,不就是書同文,字同音嗎?

威力如此大,成果當然非凡。

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時,部落林立的阿拉伯半島就基本完成了統一。

統一後的阿拉伯帝國,在《古蘭經》所言的跟異教徒戰鬥,死後去天國的感召下,戰力爆表,衝出阿拉伯半島的他們,開始了開疆擴土的大時代,並在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國第一輪擴充套件結束時,成就了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性帝國。

這被征服的區域,就有伊比利亞半島。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公元7世紀末8世紀初,阿拉伯人擴張到北非,此時的西哥特王國卻處於混亂時代。

因為王位繼承製沒有采用世襲制而是貴族選舉制,弄得王位爭奪激烈,有三分之一的國王死於內鬥,這狀況哪裡會好?

在這樣混亂的狀態之中,西哥特末代帝王羅德里克迎來了摩爾人的大軍。

阿拉伯伍麥葉王朝駐北非埃米爾(總督)穆薩,在公元711年派遣1。2萬摩爾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西哥特王國。

7月19日,西哥特王國2。5萬人迎戰阿拉伯軍,卻遭遇慘敗,早就對國王統治不滿的貴族也倒戈相向,加入了阿拉伯大軍。

僅僅半年時間,西哥特王國滅亡,阿拉伯人將伊比利亞半島納入了版圖。

若不是公元732年,鐵錘查理在圖爾戰役抵擋了阿拉伯人的進攻,整個歐洲都要淪陷。

那麼當時的歐洲又是啥情況?

答案是他們進入了教權時代和中世紀,也埋下了後來復興的伏筆。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三:教權時代。

之前說過,日耳曼人的進攻,讓西羅馬帝國滅亡。

文明發展滯後的日耳曼人,在西歐大陸建立了無數的國家,啥法蘭克啊,西哥特啊,汪達爾啊,都是代表王國。

但這群人卻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必須羅馬化,不羅馬化等於混亂。

但羅馬化是需要時間的,這時間差的存在,就讓一個在歐洲根深蒂固的存在被凸顯了出來

:這就是教會。

混亂時代,也是需要次序和規則的啊。

抓住時間差的教會,依靠廣泛的信眾支援,憑巨大影響力,成了法律和規章制定者,承擔起混亂時代,文明教化的責任。

教權也在這信眾支援下,獨立成了教權,教皇漸漸成了歐洲大陸最有權勢的人物。

跟隨教會的教化,還有教皇的指引,歐洲開始了一輪輪封建化程序。

但凡接受基督教成為國教,接受教會規則的國家,都成了教會的影響範圍。

隨著歐洲無數國家紛紛宣佈信奉耶穌基督,教會的權威也就日益增加了!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這其中西哥特王國在公元589年也選擇了信耶穌,自那以後,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民眾,都成了天主教信徒直到今日。

教皇還有宗教,成了維繫歐洲的紐帶,但教皇也是有私心的啊。

這私心就是讓歐洲不能出現凌駕於教權之上的王權。

如何做咧?聰明的教皇選擇了因勢利導。

西羅馬滅亡,奴隸制瓦解後,歐洲開始了封建化時代,這時代標籤就是采邑制。

采邑制啥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分封制。

采邑就是封地,是國王在戰爭勝利、臣子有功後,將土地分封給追隨者和繼承人的制度。

這追隨者就成了被分封的貴族!

分封的貴族獲得了土地,為了維繫土地上的權利,又會開始新的分封,穩固領主和附庸的關係,這一層層分封,最後到了最下層,就是一個完整的分封體系的出現。

在這個體系中,國王居於最上層,擁有所有領土的名義統治權也有直轄領土。

分封的貴族效忠於國王,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政治、經濟、司法權和武裝力量。

貴族分封的臣子也同樣,雙方的責權劃分也特別明確。

國王有權利要求貴族效忠和提供服務,國王也有義務保證貴族的合法權利,形成了一種雙向“準契約關係”。

這等於將完整的國家,分割成無數獨立半獨立政治實體,也成了歐洲獨有的權利制衡關係。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那麼教皇在這其中角色又如何?

答案是,教皇是規則的制定者,解釋者,也是獨立於封建國家之外,擁有教會土地和武裝力量的政治勢力。

更可怕的是,這力量還不以國別為限制,而以信眾為依託。

這就是教皇在歐洲中世紀權利滔天根源。

封建國王看似身份崇高,其實治下一盤散沙,反而是教會的力量更集中且具體。(也有勢力衰微的時候)

有了這集中且具體的權利,才有了教皇的強勢,還有十字軍的出現。

於是,歐洲中世紀風雲來了,基督教世界的反擊也來了。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四:中世紀風雲。

悲催的伊比利亞半島,在被阿拉伯人統治之後,不是沒有抵抗。

西哥特人的殘餘勢力選擇退守貧瘠荒涼的阿斯土裡亞斯山區抵抗,這一抵抗就是700多年。

跟這群人的頑強比,其他伊比利亞民眾,卻在阿拉伯人的溫和統治,還有不強迫改信宗教下成了順民。這讓伊比利亞半島局勢緩和了幾百年,伊比利亞半島也因為歐洲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融合,成了文化繁榮昌盛的區域。

可在如何溫和的統治,也不會讓伊比利亞人忘記從前,因為他們還是信耶穌啊!

不滿依舊在升騰,並在阿拉伯帝國分裂後,在十字軍東征後,迎來了風起雲湧的時代。

公元1031年,阿拉伯伍麥葉王朝宣佈廢除哈里發制,末代哈里發希沙姆三世被罷黜。

帝國就此分裂成了23個小國,陷入內戰之中,後續雖也曾短暫統一,卻再也不復往日榮光。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數十年後基督教世界也發生了大事。

公元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用聖戰演講,讓西歐無數國王熱血沸騰,目標直指:

穆斯林

這給了伊比利亞半島,無數被統治的基督徒空前的信心。

他們在聽聞教皇演講後,也開始了狂熱時代,並將這場聖戰和光復運動聯絡起來。

於是,進攻伊斯蘭的“十字軍”聖戰,成了伊比利亞基督教國家的共同目標。

處於伊比利亞北方的基督教王國紛紛開始推進收復國土運動,歐洲其他國家也響應教皇的號召,參加伊比利亞聖戰,幫助恢復基督教影響力。

在無數歐洲人幫助下,公元1212年卡斯蒂利亞王國大軍在託洛薩會戰中擊敗了阿拉伯人,收穫了決定性勝利,順勢收復了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赫雷斯和加的斯等城市。

這場勝利,讓伊比利亞半島唯一剩下的阿拉伯王國只有格拉納達王國。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眼見形勢一片大好,勝利指日可待,慣性般的內鬥開始了,這也讓格拉納達王國繼續堅挺了幾百年。

遲至1469年,事情才出現逆轉。

那一年伊比利亞地界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選擇了聯姻。

卡國公主伊莎貝爾嫁給了阿國王子費爾南圖,婚後十多年兩人先後成為國王,也順勢宣佈合併,成立了統一的西班牙王國。

這兩個國王夫妻,也有了一個別稱

“天主教雙王”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

合併之後的西班牙王國順勢出擊,並在1492年1月2日攻克格拉納達王國首都。

伊比利亞地界最後的阿拉伯國家就此壽終正寢,持續700年的光復運動大功告成。

這是西班牙的復興和誕生,說了西班牙不說葡萄牙也不敢,關於葡萄牙王國是如何誕生的?我也簡述一二!

11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的卡斯蒂利亞王國阿方索六世,收復了葡萄牙北部的葡萄卡萊地區,建立了葡萄牙州。

隨後又將這塊土地封給了自己的女婿勃艮第的亨利,這就是第一任葡萄牙伯爵。

1112年亨利去世後,他的兒子阿方索·恩裡克斯有了獨立的打算,就藉助阿拉伯國家跟基督教國家戰鬥的機會,在1139年宣佈獨立,成立了葡萄牙王國。

這個王國獨立後,一直不受卡斯蒂利亞王國承認,後來還是教皇出面,在1143年主持兩國簽署《薩莫拉條約》,才算確定了葡萄牙的獨立地位。

弄完這一切後,教皇亞歷山大三世還好人做到底,承認了葡萄牙的世俗國家地位。

後續的葡萄牙王國也跟隨基督教國家一起奮戰,對抗阿拉伯人,也算是用行動證明了自己。

這就是千年伊比利亞風雲。

經歷無盡磨難最後復興的伊比利亞雙雄,也在後續的時代,用大航海的勇氣,引領了時代。

歐洲先驅,西班牙、葡萄牙,被阿拉伯世界統治800年,為何沒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