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走向共和:玩轉“非暴力,不合作”

史球記29 羅馬共和國

羅馬王政時代(前

753~前509年),在平民與貴族的合作中終結;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在平民與貴族的矛盾、鬥爭中拉開序幕。合作的專案是推翻

傲慢者塔克文的獨裁統治,推完一想,這國王權力不能弄太大了。於是,把元老院權力弄大點,人弄多點,從

200人弄到300人。前面的200人沒有平民的份,平民能接受;這新增的100個席位,還是一個沒有,平民這就來氣了。

而且,共和國初期,多戰事之秋,大批平民因戰破產。

公元前

495年,一個曾經屢建戰功、戰時家園被毀、如今無力還貸、因而身陷囹圄、或將賣身為奴的百夫長在公民大會上發牢騷,迅速引起廣泛共鳴,一些貴族中的右翼分子也共鳴。關鍵是發

牢騷的時機選得好,伏爾西人來幹仗,平民也不是隻共鳴一下就了了,實質性的行動是拒絕服兵役。羅馬政府只好答應平民的要求,平民踴躍作戰,打跑了伏爾西人,政府變卦。

這事一直鬧到第二年還得不到解決,好在戰事頻繁,又有仗要打了,平民們萬人空巷地撤出羅馬,搬到東郊的聖山上。這一次,不能再聽忽悠,合同先簽好,設定了一種特殊的官職,叫做

“保民官”。保民官,2名,只從平民階層選拔,行使否決權。除獨裁官外,其他所有人的決定,包括元老會的決議,只要侵犯了平民的利益,保民官均有否決權。獨裁官是隻在戰時設立的臨時職位,保民官的權力實際上相當大了。

古羅馬走向共和:玩轉“非暴力,不合作”

百夫長

這就是著名的

“平民撤離運動”,非暴力不合作地解決了問題,沒有弄得魚死網破,挺好。估計平民們也挺滿意,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鬧這個事。之後公元前449年那次鬧得比較大,起因得再往前倒兩年。前451年,羅馬成立了一個“十人立法委員會”,搞出來著名的《十二銅表法》,標誌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十二銅表和酒店大堂裡掛著的時區鐘沒有關係啊,意思是寫在十二個牌子上的法律條文,他們管牌子叫銅表。

就是這個立法委員會的頭克勞狄,他不僅立法,還以身試法,作為反面案例以達到教育民眾的目的。他看上了一個平民姑娘,而貴族、平民不能婚,於是他說那個姑娘是他家裡的奴隸生的,綁架回家。姑娘的父親是民族脊樑,正在前線為國作戰。趕回來後也弄不過克勞狄呀,找到女兒哭道:

“能讓你自由的路只有這一條了。”一劍刺入女兒胸膛。事情很快傳遍全馬,前線平民士兵紛紛撂挑子回城,連同城裡平民,又一次上了聖山。克勞狄自裁,更改法律,貴族、平民允許通婚。

撤離運動,成為羅馬平民鬥貴族的利劍,以這樣一種和平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權力。平民們多次重複這種運動,有記載的就有公元前

494年、前471年、前449年、前342年、前287年這麼多次。日積跬步,功不唐捐。公元前421年,重要口子財務官,也向平民開放了。再後來,平民也可以競選執政官,做上最高領導人了。

古羅馬走向共和:玩轉“非暴力,不合作”

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