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仙在重病中表示:至死都不會讓林徽因進梁家的大門

1924年,林徽因和徐志摩一同出演話劇,林徽因扮演公主,徐志摩扮演愛神,兩人在臺上“眉來眼去,情意綿綿”。臺下的李蕙仙看得火冒三丈,事後宣佈:至死都不會讓林徽因進梁家的大門!

李蕙仙在重病中表示:至死都不會讓林徽因進梁家的大門

誰能想到,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也遇到婆媳矛盾這個千古難題,她和梁思成這對璧人,也曾遭到婆婆的激烈反對。

說到底,李蕙仙和林徽因之間的矛盾是新舊思想的對立。

李蕙仙出身名門,是順天府李朝儀的獨生女,自幼熟讀詩書,在當時也是小有名氣的才女,嫁給梁啟超後,夫唱婦隨,賢良淑德,有傳為佳話的“賢夫人”的口碑。

李蕙仙是舊宦門調教出來的大家閨秀,思想保守傳統,認為女子應當極其注意言行舉止,不能有出格行為。

林徽因8歲入西式小學,12歲入教會中學,16歲便隨父親林長民赴歐洲遊覽,深得西方現代文明的薰染。她身上既有中國傳統閨秀的氣質,也融合了西方的特質。

林徽因追求個性的獨立和自由,不拘禮法,聰明高傲,她的很多行為在李蕙仙看來是有傷風化。

1920年,16歲的林徽因在歐洲結識了徐志摩,兩人都接受過西方現代文明的薰陶,有很多的共同話題,經常在一起出演話劇,常有書信來往。

李蕙仙在重病中表示:至死都不會讓林徽因進梁家的大門

儘管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但他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和美貌所吸引,對她展開熱烈的追求,情書不斷。

即使沒得到林徽因的應允,徐志摩也堅持要和髮妻張幼儀離婚。

雖然林徽因也欣賞徐志摩淵博的學識、不凡的談吐,但是她始終無法接受這樣一個有違倫理的婚姻,當徐志摩一再表達熾熱的愛戀時,林徽因只得求助父親。

秋天時,林長民帶著林徽因悄悄回國,與徐志摩不告而別。

這一段情感糾葛,在大洋彼岸傳得沸沸揚揚,再漂洋過海,傳回了國內,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這口口相傳中,林徽因的形象大跌,甚至被誤傳插足他人家庭,這實在太冤。

可這些說不清的小道訊息傳到李蕙仙耳中,讓李蕙仙對林徽因產生了不好的印象。

林徽因回國後,以半相親半自由戀愛的形式和梁思成走到一起,這讓李蕙仙開始謹慎地考察起林徽因來。

李蕙仙在重病中表示:至死都不會讓林徽因進梁家的大門

1923年,梁思成騎摩托車上街,不小心被汽車撞倒,傷勢嚴重,這次車禍導致梁思成的左腿比右腿略短一寸,造成終生的跛足。

梁思成住院期間,林徽因每天都奔走於家和醫院之間,無微不至地照顧他。

車禍造成腿傷,梁思成大受打擊,情緒低落。

林徽因經常坐在他的床邊,安慰他,和他開玩笑,幫助他一點點重拾信心。

當時正值6月酷暑,天氣炎熱,梁思成經常只穿一件背心,也熱得汗流浹背,林徽因便用溼毛巾幫梁思成擦拭身體。

梁思成行動不便,林徽因就充當他的柺杖。

這些貼心的舉動,在現在看來,一定會讓人豔羨他們感情好,可是在民風尚未開化的民國,卻引來旁人的指指點點。

李蕙仙在重病中表示:至死都不會讓林徽因進梁家的大門

尤其引起了李蕙仙的反感,這樣不避諱男女之別的親密舉動讓她勃然大怒,怒斥:“未出閣的姑娘,成何體統!”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更讓李蕙仙堅決反對林徽因成為梁家兒媳。

1924年,泰戈爾訪華,林徽因和徐志摩經常陪著泰戈爾出現在公眾場合,三人經常同時登報。

林徽因還和徐志摩一起出演話劇,林徽因扮演公主,徐志摩扮演愛神,在臺上,徐志摩假戲真做,把對林徽因的愛戀表現得淋漓盡致。

臺下的李蕙仙看到這一幕,氣得火冒三丈,她認為林徽因的種種拋頭露面的行為實在是有辱門庭,不適合做兒媳婦。

即使後來病重中,李蕙仙也說:“死也不能接受林徽因作為兒媳。”

李蕙仙在重病中表示:至死都不會讓林徽因進梁家的大門

直到李蕙仙去世3年後,梁思成和林徽因才結婚。

站在李蕙仙的角度,想找一個顧家,賢惠的兒媳婦無可厚非。

李蕙仙自己是從做人媳婦過來的,她知道要照顧好一個家庭,要付出多大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她期望的兒媳婦,是能像她一樣,全心全意打理家庭事務。

而林徽因對她而言,光芒太過耀眼,個性太過鮮明,林徽因的一言一行都在摒棄三從四德式的溫順。

傳統禮教對撞新式思想,必定會火花四射。這是時代的劇變帶來的對立。

婆媳關係,是個千古難題,即便才貌雙全,也難以做到周全。

做婆婆的要學會放手,分清界限,不要過多幹涉年輕人的生活;

做媳婦的,自然要照顧好家庭,孝敬公婆。

最好的相處,應該是彼此尊重,將心比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

李蕙仙在重病中表示:至死都不會讓林徽因進梁家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