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中華大地是東亞文化發源的重要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文化傳播最廣的地區之一。中國各個時期與鄰國的外交情況,不只記載在中國的書文中,也存留在鄰國的文化記憶裡。朝鮮位於朝鮮半島,臨近中國的東北部,和我國有密切的歷史淵源。

整理、分析和總結朝鮮文章對中國的描述方式,有助於我國加強對自身歷史的正確認識。

山海關

一直被朝鮮人民視為進入中國的大門,朝鮮文人經常以“

遼燕舊界

”和“

華夷大界

”二詞,代指中國的山海關。本文將對兩個詞語

用法的形成

代表的內在含義、形成原因

進行分析,展現古代朝鮮人對山海關真實的歷史意向,總結他們對古代中國的真實認知。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山海關不同稱呼的具體含義

1、山海關概述

《明史》記載:“

朝鮮在明雖稱屬國,而無異域內

”,朝鮮王朝初期的59年內,朝鮮王共遣使399次嚮明朝朝貢,朝貢的內容分別為:

進賀、進獻、奏聞、進香、進表、陳慰、謝恩、押送和告哀

等,從政治上確定了兩國之間的宗藩關係。

宗藩關係是指古代中國對其他國家的統治秩序,主要分為宗主國和藩屬國。雙方的義務為,宗主國幫助藩屬國維護政權統治,藩屬國定期向宗主國朝貢。藩屬國的國王繼位,需得徵得宗主國的同意,由宗主國冊封。

山海關作為守護中華大地、彰顯漢人威儀的史詩級關塞,位置“

蓋畿輔邊隘,東括于山海。

”,是朝鮮嚮明清兩朝

朝貢

的必經關隘。

朝鮮朝貢路線有兩條,第一條:從漢陽開始,透過陸路和水路進入南京,中間途徑平壤、鴨綠江、渤海、蓬萊、淮安等;第二條:從明成祖朱棣開始,朝鮮

遣明使團

從漢陽出發,經過九連城一路北上至遼陽,再西行途徑鞍山、牛家莊、沙嶺、廣寧、小淩河和沙河至山海關入京。

山海關成為朝鮮入京的最大關隘

,史稱:“天下第一關”。

2、“華夷大界”為山海關地理界線的代稱

古代朝鮮人有文章寫:“

角山,山海關北,長城枕其上,為華夷大界

”,華夷大界本是古代朝鮮人民對明朝疆界的統一說法。清朝統一中國後,“遼”和“燕”之間不再存在邊界,從政權上是統一整體。

山海關也不再是漢人和東北少數民族之間的分界線,反倒成為朝鮮和清朝之間的分界線。山海關城中有個題字“華夷大界”的匾額,所以,

華夷大界

在古代朝鮮人的文章中,從明朝邊界的統一指代,變成了山海關的代名稱,意指

朝鮮和清朝之間的地理分界線。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3、“遼燕舊界” 為山海關文化界線的代稱

清朝的時候,南京政治地位下降,

南直隸

改為

江南省

北直隸

改為

直隸省

。直隸省後更名

河北省

,最終定名

遼寧省

。“遼”字在古代朝鮮人筆下代表遼寧地區時,多指

遼寧地區

。朝鮮人有詩云:“

長城萬里遼東界,大筆千年天下關。

女真人入關之前,“遼”字代表的地區不屬於明朝疆域範圍,而是屬於國外。所以,清朝之前的朝鮮人文章裡,“遼”字代表的是

明朝東北的外國人

“燕”字在古代朝鮮人筆下多指,

明朝

朝鮮

距離較近的地理位置,例如:河北。朝鮮人有詩云:“

燕路三千樹入雲

”,這裡的“燕”字被代指為明朝的“河北”。那些描寫

朝鮮使臣

前往

明朝朝貢

的書籍,取名基本採用“燕”字,例如:“燕行紀”和“燕行錄”,表達“向燕地行進”的意思。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為什麼古代朝鮮人會以“燕”字代指兩國邊界地區呢?第一,地理因素:春秋戰國有“燕”地,是離朝鮮半島最近的漢人政權。第二、政治因素:“燕京”為明朝首都的名稱,是朝鮮人歷年朝貢的目的地。

綜上所述,“遼”和“燕”是古代朝鮮人民在明朝時期,代指中國東北邊境的字,“遼”多指明朝國外,“燕”多指明朝國內。山海關是明朝以

山海關城

為主體,連線長城,抵抗中國東北:契丹族、女真人和蒙古人的軍事屏障。

所以,“遼燕”在組合成詞的時候,多指山海關。

當清朝統一中國後,古代朝鮮人多使用“遼燕舊界”指代明朝時期的山海關,主要作為文化的區分。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保留“遼燕舊界”代稱的原因

1、情感原因

古代朝鮮人民對“明朝”和“清朝”有截然不同的情感。古代朝鮮人知道女真突破長城,攻進中原後,滿懷憤恨地寫下了《山海關》一詩:

“天邊鋪練望秦垣,跨壑縈巒鐵作門。

百場戰伐難全勝,千載英雄幾斷魂”

,字裡行間盡顯朝鮮人民對明朝戰敗的痛心和對後金佔領明朝的絕望。朝鮮人民自古認為遊牧民族是“不尊漢學”、“不尊禮教”的胡族,是衣衫襤褸、性情暴悍、胡狄風氣的蠻夷。

明朝覆滅,朝鮮政治意義上歸附清朝,可還是嫌棄他們。清朝此時已經成為朝鮮的宗主國,朝鮮人民在情感上還是依舊推崇漢人。他們寫詩讚美明朝:

“民風隨處好,遊子意如何。幸今烽火少,從古塞雲多。”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朝鮮人還寫文章貶低女真人:“

關外系是邊鄙,地氣高寒,人士勁武,如我輩人無足道者

。”清朝統治中國,軍事上降服朝鮮,也不能贏得朝鮮對他們真正的尊重。明朝的山海關是漢人和蠻夷的地理分界線,清朝的山海關是“遊牧文化”和“漢文化的分界線”。

2、朝鮮崇尚漢人文化

朝鮮王朝歷時500多年,從未停止過對漢人文化的探索和學習。朝鮮初期文學“

純學東坡。

”朝鮮宣祖朝開始,文人云:“

近日中朝人,文學西京,詩祖老杜,文則三蘇,詩學蘇、黃。

朝鮮人民對於漢文化的推崇,從來不會因為中原政權的改變而改變。中國政權轉移到遊牧民族,也不會影響朝鮮人民對於漢學的熱愛和尊敬。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明朝是儒學發展的新高潮,所以,朝鮮文人會在文章中對明朝的相關寫法,給予特別的優待,這也是他們保留山海關“遼燕舊界”代稱的原因之一。

朝鮮人筆下形成對山海關獨特描述的意義

1、地理意義

山海關龍盤虎踞、威武雄壯,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扼守遼西走廊,護衛華北平原,是冀遼的分界線,是北京的重要屏障,是

“東北諸蕃第一關”。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它被建造成宏偉的關隘,是明清防衛的堡壘,整個城市與長城相連,在地域上是非自然的地理界線,在文化上是民族潛意識的劃分。

顧炎武稱讚山海關:“

芒芒碣石東,此關自天作。

”山海關自隋唐建關開始,成為中原與朝鮮對弈的第一陣地,也成為漢文化和遊牧文化的地理分界。

山海關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中國和朝鮮商貿的重要樞紐,外貿重鎮,更是

關內華夷

的地理分界,軍事重鎮。它地勢險要,是明清長城東端的起點,自帶天朝恢弘的氣勢。

靖邊樓、牧營樓、鎮東樓、臨閭樓、威遠堂,

一字排開,形成一千多米的人造城牆,如五頭猛虎鎮守明清的邊關,氣象巍峨,令人肅然起敬,不負“華夷大界”的赫赫威名。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2、文化意義

漢文化是封建時期亞洲的主要文化,漢文化的傳播主要在漢字、漢文、漢禮儀、漢習俗和儒學等方面。

誰擁有了更加傳統的漢文化,誰就能夠贏得亞洲眾國的支援和尊敬。古代中國作為宗主國,不斷影響周邊國家的思想、學術和宗教,慕華心理,是古代亞洲的主要心理特徵,朝鮮“慕明賤清”的情緒,也來源於此。

朝鮮文化是漢文化的一個分支,兩者血脈相連

。朝鮮政府信奉儒學治國,儒家文化幫助朝鮮人民形成獨立的民族意識,實現官僚和平民的社會連線,拓展朝鮮人民的知識體系。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山海關對於古朝鮮,不僅有界線意義,更有文化朝聖意味。它是朝鮮文人進入漢文化的地理之門,是通往超級文明的首選通道。

明朝的程朱理學對朝鮮王朝影響甚深,以至於朝鮮人民把孔子和朱子奉為全人類的聖人,是不可褻瀆和侵犯的。

朝鮮王朝對於儒學的虔誠,在明朝達到了頂峰。朝鮮人在清朝時期,對山海關的兩種稱呼,也是朝鮮文化尊敬儒學的表現。

高麗文宗曰:“

宋以本國為文物禮樂之邦,題使臣下馬所曰‘小中華之館’”

,足以看出漢文化對朝鮮的影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先進的文化不會被種族、地域和軍事成敗所限制,反而會因為它的精粹而爆發光明,吸引更多的人。

“遼燕舊界”、“華夷大界”,朝鮮人為何如此稱呼山海關?

總結

明末清初的中華民族已經呈現出“漢民族”的雛形。

在古代朝鮮人眼中,中國是以漢族為民族主體,聯合其他少數民族,以儒學為唯一統治思想的國家。

當清朝女真人帶著“八旗文化”入主中原,既推翻了漢民族的統治,又打破了儒學的唯一。所以,在古代朝鮮人意識裡,這次的政權更替是帶有不合理性的。證據就隱藏在朝鮮人筆下對山海關的暱稱上,“遼燕舊界”是朝鮮人從文化上拒絕承認清朝主權的證據;“華夷大戰”是朝鮮人在軍事上降服清朝的證據。

參考文獻:

1、《山海關志》

2、《悔軒集》7卷《燕行詩》

3、《明史》之《朝鮮傳》

4、《燕巖集》

5、《西浦漫筆》

6、《鶴山樵談》

7、《逍遙齋集》

8、《山海關》

9、《東史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