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公元前3世紀,勾奴人興起於北方蒙古高原,遊騎南下,侵擾中原。秦始皇連線戰國秦、趙、燕長城,構築萬里長城。漢武帝北擊勾奴,山西北部長城關隘成為漢匈戰拿的要塞。東漢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依附,曹魏時分其為五部,多數安置在山西境內;北匈奴在與漢王朝的百年角逐中,逐漸西遷,脫離漢境。魏晉時期,北方的羯(ie)、羌、氏(di)、鮮卑等民族陸續內徙。西晉末年,南匈奴後裔劉淵在離石建立漢國,揭開了 “五胡十六國”的序幕。其後200年間,山西成為北方各民族碰撞融合的中心舞臺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胡傅酒樽 西漢 何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高奴廟鍅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銅人形鎮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提樑筒形器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嵌貝銅鬼鎮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今天山西的平魯、朔州一帶,在漢代曾是漢王朝與北方的勾奴等遊牧民族的交錯地帶。20世紀80年代,平朔漢墓的發掘,以15000餘件出士文物為我們鋪開了一張漢代山西北部生活的歷史畫卷,多元共存的文化面貌反映了當時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狀況。平朔漢墓中發現了一批有匈奴、鮮卑民族特色的墓葬,出土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文物近百件。右玉縣大川村出士的胡傅溫酒樽等漢代銅器,中原器型與草原裝飾渾然一體,是胡漢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物證。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古人“席地而坐”,時間久了席角容易捲曲,於是用青銅鑄成的席鎮壓角。胡床傳入後,變為垂腿而坐,席鎮失去原有功用,被改用為寫字作畫時的壓紙書鎮。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1962年出士於右玉縣大川村,同出的還有胡傅酒樽等七件銅器,兩件器形基本相同,一件器蓋口沿陰刻銘文 “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另一件文後多一“二”字。通體鎏金,蓋中央有提環,周圍飾三個鳳形鈕,器底裝三個熊形足。蓋部和器腹滿飾高浮雕虎、羊、牛、猴等動物十餘種。中原器型與草原裝飾渾然一體,是胡漢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物證。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銅燈構思巧妙,整體造型為一隻鴻雁仁立,回首街魚。魚腹下方接兩塊弧形屏板和帶曲鋬的燈盤,可自由轉動調節燈光亮度及方向,也可以防禦來風。光燃燒時產生的煙氣可透過魚腹和雁頸匯入盛水的雁腹,起到淨化室內空氣的功效。雁魚銅燈製作精美,代表了漢代青銅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鮮卑族拓跋部早先遊牧於鄂倫春草原,後逐漸西遷,南下山西。338年,首領什翼鍵在繁峙(今渾源縣西)建立代國,後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398年,拓跋珪(guT)定國號為魏,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史稱、北魏。此後,平城成為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平城時代,輝煌百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文成帝拓跋濬開鑿雲岡石窟,孝文帝拓跋宏掀起改革浪潮,更服改姓,推行漢化;494年,遷都洛陽,將改革進行到底,全面促進民族融合。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平城是北魏早期都城,共歷六帝,計97年。《水經注等文獻對其城市佈局有所記述,考古工作也提供了諸多證據。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北魏定都平城後,不斷擴大京畿範圍,遷來許多降民,平城人口最多時達百萬之眾,成為黃河流域最大的城市。當時的平城聚集著大量異國人和異族人,分別來自西亞、中亞和東北亞等地,他們的到來促進了平城文化的多元發展。那時的平城,是個名副其實的民族“大熔爐”。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是一處北魏墓葬群中的一座。據所出墓誌磚可知,此慕為北魏大和元年(公元477年)宋紹祖墓。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

墓中出士仿木構石槨和大量陶俑。石槨為仿木構三開間單簷懸山式殿堂建築,分前廊和後室,由數百塊青石構件拼合組成。出士陶俑170餘件,以牛車為中心,可分為甲騎具裝俑、雞冠帽武士俑、風帽儀仗男俑、披鎧步兵俑、男侍俑、女侍俑、胡人伎樂俑等種類,騎兵、步兵、使樂和侍僕等組成盛大的出行隊伍,既承襲中原傳統,更顯示鮮卑特色。

山西不愧是民族熔爐,連文物都是中西合璧的樣子,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