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難以流行的真正原因,網友:別被賣情懷的騙了錢!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歷史上,漢服起始於黃帝,定型於周朝,在漢代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此後,每個華夏朝代均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然而,到了後來,因為歷史原因,漢服衣冠的傳承幾乎斷絕:明代朱元璋號令遵從唐制稍微消除了蒙古服飾的影響;但清朝的“剃髮易服”讓朱元璋恢復漢服的努力幾乎白廢。

到了現在,經過有關專家的考據,恢復了傳統漢服。為了重新塑造漢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信,社會上出現了“漢服運動”,意圖復興漢服。然而,漢服並沒有能夠流行開來。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什麼導致了漢服的難以流行?

漢服難以流行的真正原因,網友:別被賣情懷的騙了錢!

漢服復興運動

其實,首要一個原因就是:歷史上漢服是什麼樣子?這個漢服標準都並沒有統一起來。復興漢服運動剛一開始,內部就分化出了幾大派,有皇漢派、反皇漢派、考據黨、形制黨、改良黨等等。

我們知道,任何一項運動要順利開展,必須上下齊心才能做得到。否則還沒開始就會吵個不停。比如,當一個愛好漢服的同學在網上買了一件漢服來穿起來曬到網上,徐嬌就是如此。馬上可能就會有人有不同意見。有人會說,“這個不是漢服,是唐裝。”或者說“你的只是影樓裝,只是漢元素”,“你不能這麼搭配的,漢服不是這麼穿的。”等等,甚至還會有人罵你穿日本的和服,不愛國。

這樣下來,漢服的要求、門檻實在太高,讓人不敢繼續穿、不敢喜歡漢服!

再一個原因,就是傳統漢服實在是過於寬大,特別是魏晉風的漢服,屬於貴族服飾。現在復興漢服的那幫人,其實復興的漢服基本上是這種寬鬆肥大的貴族漢服,只是裝飾性的服飾,並不貼身實用。如果漢服要復興,不妨學下旗袍和唐裝的做法。旗袍就是民國時期上海女學生髮明出來的,旗袍結合了傳統旗裝風格和西方的貼身曲線裁剪技術,風靡民國成為國家禮服之一。唐裝也一樣,是根據清代馬褂和西裝工藝發明出來的。旗袍和唐裝除了貼身和實用性,還沒有漢服那種正版盜版和影樓裝漢元素裝等爭論,一切以美觀實用為標準,自然會少了很多推廣阻礙。

漢服難以流行的真正原因,網友:別被賣情懷的騙了錢!

魏晉風漢服

還有一點,其實就是復興漢服,很大程度上屬於“情懷”,怎麼也不該上升到代表漢民族文化。而很多復興漢服的人都喜歡道德綁架,希望全社會的人喜歡漢服,都要穿漢服,說復興漢服就是復興民族文化。簡直是孩子氣了,就算漢服代表了民族文化,那麼民族和文化哪裡需要我們來複興。

在我看來 ,可能復興漢服文化就是那些漢服商家推動的。這樣依靠賣情懷,又可以多賺一筆。還有,喜歡漢服想要復興漢服的群體,個人感覺很多都是學生。而漢服價格,在網上搜了下,比普通衣服都要貴很多。單單是漢服價格,就使得漢服難以流行開來了!

漢服難以流行的真正原因,網友:別被賣情懷的騙了錢!

漢服情懷

綜上,漢服難以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這三點:一,漢服標準沒有統一,穿漢服的要求太高了,稍微穿不對就有人罵;二,傳統漢服其實是貴族服飾,是裝飾性服裝,日常生活不方便實用;三,漢服價格也阻擋了漢服的流行。

最後,關於漢服到底什麼樣子?其實古畫都有所體現,不過鑑於中國畫的表現技法,感覺不如西方油畫的寫實。有一個外國人曾經畫過一幅關於中國文人服飾的素描,如下:

漢服難以流行的真正原因,網友:別被賣情懷的騙了錢!

明朝文人素描

這幅畫,繪製時間是明朝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畫中人是一個漢學家金尼閣。金尼閣兩次來華傳教,後來回到歐洲穿上明朝文人服飾,由古典繪畫大師魯本斯繪製了這幅素描,歐洲的寫實畫風為我們提供了可靠史料,估計漢服的真實樣子就是畫中的樣子。

當然了,明代的服飾可能不能代表漢服的樣式。那麼,你們覺得哪個華夏朝代的服飾更適合用來代表漢服,更適合用來作為漢服標準?

相關推薦:

漢服到底是什麼樣子?為什麼沒有流行起來?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