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樣寫隸書《石門頌》,每年上展5次,連續20餘次獲獎或入展

在全國書法展上,許多隸書創作者以漢隸書風創作的作品紛紛入展或獲獎。有些寫隸書書法的人都感到很納悶,按理來說,隸書在國展書法作品中佔有的比例很小,為什麼有些人就能次次入展?難道是有關係或後門可走?抑或是真的是水平高?其實,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因為現在的評審機制很嚴格,入展作品想要走上這個快車道幾乎是很難的。

本文就一位經常寫隸書書法的作者經驗,結合作品進行一些分析,看看他入展作品都有哪些特點,並且使用了什麼方法贏得了評委的青睞?

他這樣寫隸書《石門頌》,每年上展5次,連續20餘次獲獎或入展

有人說,書法想要入展,要“投評委所好”,這句話看似“簡單粗暴”,但也說出了其中的真諦。書法展,是對參賽人員水平的檢驗和是否在“根植傳統,鼓勵創新”這八個字上的水平如何,如果真的做到了,那也就“投了評委所好”了,也就不需要“後門關係”了。

這位作者的隸書作品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多體雜糅,融會貫通。

他這樣寫隸書《石門頌》,每年上展5次,連續20餘次獲獎或入展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隸書就是隸書,為什麼還要融合其它一些書體的寫法?有人甚至認為,當代書法如果讓劉炳森參賽,也不一定能入展。這個說法我贊成,為什麼?因為劉炳森書法只是表現了漂亮美觀的字形,但卻缺少了書法中的古意與變化,所以入展是不可能的。

這位作者的書法作品,採用了多體糅合,至少是隸書中的多碑融合的方法,使得書法顯現出古拙渾雅的風氣。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石門頌》、《張遷碑》、《好大王》等碑帖,但他所展示的並不是一種書風,因上上述漢碑是“一碑一貌”,想要融合在一起,難度是很大的,但這位作者在字形上進行了融合,同時也讓不同筆法做到了有機統一,使得作品顯得自然生動。

他這樣寫隸書《石門頌》,每年上展5次,連續20餘次獲獎或入展

飄逸靈動,質厚朴拙。

隸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雄渾樸拙,典雅厚重,然而它們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就是缺乏靈動與靈巧,一些人在創作隸書作品時,往往會把這個不足帶入到書法作品之中,因而就顯得古板肅穆,沒有靈動之氣。而這位作者在創作中,突出《石門頌》隸中草書的特點,運用靈活的筆法,結合《張遷碑》的厚拙,使得整體書風有了飄逸之氣。

它的主要做法就是在某些筆畫上,以《石門頌》的筆意,強調和誇張字的開張、舒展,這樣一來就有了動感,與《張遷碑》的沉著氣息進行了有效地融合,這種做法需要一個人的理解能力與較強的悟性才能做到,是值得書法創作時所借鑑的。

他這樣寫隸書《石門頌》,每年上展5次,連續20餘次獲獎或入展

筆墨參入,彰顯藝術。

當代人們在創作書法作品時,往往也很注重書法筆墨元素的參與,以此來達到畫面感的要求。此作者在創作隸書作品時,並沒有在筆墨上墨守成規,按照“老一套”的寫法來寫字,而是大膽用筆、大膽用墨。其主要方法是:在筆法上強調隸書的中和之氣,以中鋒書寫的方法,突顯隸書的雄渾厚重,時有側鋒用筆,強調書法的險峻之氣,而墨色上突出濃淡乾溼,突顯書法的矛盾關係,這樣作品就顯得自然、生動。

透過對這位作者隸書作品的基本分析,這樣的作品是符合“根植傳統、鼓勵創新”的要求,他利用這種方法,在近年來全國書法展上屢屢入展或獲獎,據統計,他每年都有4-5件作品入展,在中書協舉辦的書法展上,已經連續入展超過20餘次。

大家覺得他的方法如何?歡迎發表觀點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法有約

精彩閱讀:

書法名家把楷書寫成這樣,為啥能連連獲獎?這些方法是關鍵

如何創作書法大賽的參展作品?這些獲獎者做到了四點入選全國展

書法博士的水平是最高的嗎?他獲得了蘭亭獎,說明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