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臺北故宮內部人員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大家關心的是還能修好嗎?#三件國寶在臺北故宮受損原因曝光# #尋美中國#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大家好,我是@張瑞水下看世界創作團隊文物保護專家張玄微,今天我來為大家回答以上問題。

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整理文物時,發現國寶“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和“清康熙款暗龍白裡小黃瓷碗”破損,再一查,這兩件國寶是分別於2021年2月3日、2022年4月7日最後一次開啟文物包裹。到了今年5月19日,工作人員在整理文物時,又將“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文物不慎掉落,導致國寶破損。╮(╯▽╰)╭時間好像過了好久了,這是要隱瞞什麼呢?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在破損的三件國寶瓷器中,有兩件是由於包裝不完善導致的破損,一件是由於工作人員操作不慎造成的破損。僅從文物工作的角度看,這樣的意外事故其實本是可以避免的。

目前,我們用於文物包裝墊襯的主要是各類泡沫板、海綿等軟質材料。在具體包裝操作時,通常以苯板、硬質海綿等作為囊匣的內部墊襯層,且囊匣內壁要與器物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隙,空隙填充軟質海綿等彈性好可壓縮的軟質材料。這樣,即使囊匣受壓、衝擊發生變形,也不會輕易擠壓到文物本體。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但是,從新聞釋出的圖片看,包裹中破損的兩件文物應該是收藏在囊匣內,瓷器周邊的空隙填充棉絮,導致這兩件文物破損的原因很可能就出自棉絮。棉絮的壓縮性和復弾性遠低於海綿,再加上棉絮填塞得過於飽滿,當囊匣受壓或外力衝擊下發生變形,大部分衝擊力會直接傳遞到內裝的瓷器,導致破損。該囊匣也很有可能是較早之前所制,選用的內襯材料抗震、耐壓能力較差。

以筆者參與的“南海一號”宋代沉船考古發掘專案的經驗來看,如果瓷器文物包裝得當,在搬運、儲藏過程中即使發生碰撞,也不會對內部的瓷器造成破損性傷害。而館藏文物的包裝、儲存條件和環境遠遠優於考古發掘現場的簡陋環境,館藏環境下發生包裹文物破損,是極為罕見的。狸貓換太子嗎?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另外一件瓷器是在整理時,被拿至工作臺上後,不慎使其掉落地面摔碎,是極其低階且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造成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碎其損失無法彌補。我們後期對破損瓷器可以透過粘接、作色修飾等修復處理,在外觀上予以復原,但是其內部的損傷是無法恢復到“出廠狀態”的。

但是這次破損國寶瓷器的斷面,可以進行斷面分析,研判瓷胎釉層的成分、燒成技術等深入分析研究,為瓷器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料資料,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對珍貴瓷器受損之遺憾所做的一點彌補和安慰吧。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

臺北故宮內部人到底是怎麼弄碎3件國寶?還能修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