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隋唐長安城建於開皇年間

文:正史漫談

圖:來自網路

我國曆史上那些著名的盛世中,最為人忽視的,當屬短命隋王朝的開皇盛世。隋文帝楊堅用了二十年打造起來的樣板,其後的大唐王朝足足用了100多年才全面超越。

封建王朝盛世的創造,自然需要雄才大略之君,但更離不開鞠躬盡瘁之臣。那麼開皇盛世的頭號功臣是誰?《隋書》中有言:

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昇平,熲之力也,論者以為真宰相。

這裡的“熲”,即高熲。他是眾人心悅誠服的“真宰相”,在當政期間被楊堅一家視為親人;君臣之間的感情,與劉備、諸葛亮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後來,這位為楊氏王朝殫精竭慮的頂樑柱,卻被廢為平民,並在楊廣繼位後落得被殺的下場。直至唐朝,仍有無數世人為其喊冤。由於隋王朝的曇花一現,這位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與戰略家,其後逐漸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今天,我們就隨著高熲的波折一生,探究封建王權下“模範人臣”的無奈宿命。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高熲畫像

嶄露頭角的政壇才俊

高熲出生於公元541年,其父高賓為大司馬獨孤信的幕僚,

後被賜姓獨孤氏

。據史書記載,高熲天賦異稟,自小就體現出過人之處:不僅“少明敏,有器局”—聰明機智、格局恢弘,而且還飽讀詩書,文字功夫、溝通水平都相當了得。

由於才能突出,在十七歲時,高熲獲得了北周皇室名將、齊王宇文憲的青睞,被其招為記室(處理文案工作);在周武帝宇文邕當政期間,他被提升為內史下大夫;公元577年,因平定北齊有功,高熲享受了開府的待遇(可以自行建立官署、挑選幕僚,古時高階官員的殊榮)。其後,他被越王宇文盛選中,參與平定胡人叛亂,軍事經驗得到了進一步的積累。

如果就這樣按部就班下去,高熲也不失為一個成功的封建官僚。但隨著故人楊堅的崛起,他引來了轉變人生軌跡的契機。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楊堅畫像

楊堅篡權時的心儀幕僚

高熲與楊堅同齡,而且還是老熟人:作為孤獨信的老部下,高、獨孤兩家感情深厚,在獨孤信因宮廷政治被殺後,兩家人仍頻繁往來;獨孤信的小女兒、楊堅的妻子獨孤氏,即後來大名鼎鼎的孤獨皇后,在幼時經常出入高熲家。

因為這一層關係,再加上同為“官二代”,楊堅深知高熲“有器局、習兵事、多計略”;而對於“相貌非常、天下歸心”的楊堅,高熲也暗自欣賞,二人頗有惺惺相惜之意。

公元580年,在朝廷寵臣的幫助下,楊堅以皇帝外公的身份參與“輔政”;但“楊丞相之心、路人皆知”,朝野內外都明白,北周朝廷即將山雨欲來。

關鍵時期,楊堅急需要有能力且可靠的得力干將。他首先想到了高熲,於是讓弟弟楊惠前去試探。高熲的表態則出乎意料的乾脆:

熲承旨,欣然曰:願受驅馳。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

也就是說,他願意豁出全家性命來助自己成大事。楊堅不禁大喜,任命高熲為丞相府司錄,這是次於司馬的總管職位。其後,面對政壇鉅變帶來的紛繁事務,高熲處理的有條不紊、各得其益,越來越受楊堅倚重。

同年六月,北周名將尉遲迥起兵討伐楊堅,面對這一挑戰,高熲的卓越膽識與才能得到了充分體現。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尉遲迥影視形象

受命於危難,化解最大危機

北周名將、相州總管尉遲迥,是北周開創者宇文泰的外甥,還娶了公主為妻。他一生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大將軍,上柱國、大司馬。手下擁有精兵13萬;他的弟弟尉遲勤為青州總管,也擁兵近十萬。

作為北周朝廷的利益攸關者,得知野心勃勃的楊堅擅自掌權後,尉遲迥立即扯起“匡國庇民”的大旗,起兵反楊,並在南方得到了司馬消難、王謙兩位地方大員的呼應。

如果不能解決這一勁敵,楊堅的所有努力將付諸東流,為此他調動了自己所能掌控的最強陣容:名將韋孝寬掛帥,梁士彥、元諧、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楊素、李詢等一眾久經沙場的公侯親自出馬。

但尉遲迥也非泛泛之輩,他率大軍與以沁水為屏障,將韋孝寬等人擋在對岸無法前進;此後,又暗中派人向自己的舊交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等贈送金銀,一時間,形勢極為混亂。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楊堅大為憂慮,在李德林的建議下,他決定派一名在眾將中有威信的心腹去前線壓陣。但面對這一棘手任務,滿足條件的崔仲方、劉昉、鄭譯等人以各種藉口推脫,楊堅極度失望。

關鍵時刻,高熲自告奮勇,在得令之後立即啟程。他

最終,這場北周王朝內部的命運之戰在鄴城外爆發,數十萬最精銳的將士捉對廝殺。在戰局不利之際,高熲與宇文忻、李詢等人出奇計,攪動觀戰的鄴城百姓,從而造成對方軍陣大亂,尉遲迥兵敗自殺。

最強大的勢力被滅後,司馬消難、王謙也隨即被蕩平,楊堅篡位的所有障礙已被消除。次年二月,大隋王朝建立。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楊堅稱帝圖

開皇盛世的頭號功臣

楊堅稱帝后,為他立下首功的高熲被升為尚書左僕射(丞相),兼任納言(即侍中),並被封為渤海郡公。此時,他儼然成了大隋王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頭號重臣:

朝臣莫與為比,上每呼為獨孤而不名也

“獨孤”,是高熲的鮮卑姓氏,而且是其父任獨孤信幕僚時被賜予的。當時,除了高熲外,能被楊堅如此尊稱的,只有獨孤皇后。

但高熲並沒時間享受榮華富貴,此時的大隋正值草創,內外憂患重重:

對內,由於篡權而立,楊氏政權的輿論基礎並不穩固,即使是統治階層內部,對其持疑慮態度的也不在少數;

對外,北面有實力強盛、屢次入寇,曾把北齊、北周稱為“兒朝廷”的突厥人;南有雖偏居一隅,但戰鬥力彪悍,曾多次擊敗周、齊大軍的陳朝。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隋初形勢圖

在這種形勢下,高熲雖位高權重,但並沒有絲毫志得意滿,而是兢兢業業,以自己的全部才華,來回饋楊堅一家的知遇之恩:

熲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及蒙任寄之後,以天下為己任。

以天下為己任、鞠躬盡瘁,高熲為隋朝的貢獻涵蓋各個領域:

打造新政權的文武班底。

作為篡權者,楊堅對貴族圈頗為忌憚,對他們多給虛職、不賦實權。面對這一困境,經高熲舉薦,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虎等一眾文武名臣先後進入核心權力圈。正是這些人,成了楊堅穩固內政、降伏突厥、掃平南陳的生力軍。除此之外,其他在各領域為朝廷“立功立事者,不可勝數。”

隋朝內政制度的奠基者

。《隋書》稱,隋朝“制度多出於熲”。稱帝之後,楊堅把高熲以及其推薦的蘇威視為自己的諸葛亮,內政事務不管大小都與他們商議:

政刑大小,帝無不與之謀議,然後行之。故革命數年,天下稱平。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統一南北的實際操盤手

。政權穩定後,楊堅把吞併南陳大業提上了日程。根據高熲的建議,隋軍在前期採取了“疲陳”之策,每年在南方的收穫季節派兵騷擾、縱火,令陳朝逐漸疲敝;公元589年,各項條件成熟之際,晉王楊廣掛帥出征,但作為元帥長史的高熲,才是實際的指揮官:

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

行軍大腦由高熲充當,同時,帶兵殺在一線、立下頭功的兩位武將—賀若弼、韓擒虎,也都出自高熲的舉薦。

面對北方的突厥,高熲也多次出征。公元599年,他作為行軍元帥,領軍出朔州道,與楊素分頭進軍,令達頭可汗元氣大傷。

文韜武略、一心為公,在當政的近二十年間,高熲“推誠體國,處物平當”,被朝野稱為“真宰相”;楊堅也多次對人表示,高熲在自己心目中,“勝於兒子”。

但在封建王朝的官場,過於優秀,會面臨相應的困擾。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自高熲被楊堅重用那一天起,朝野內外對他的攻擊就從未停止。大隋代周後,對於高熲等人掌權,當初為楊堅輔政立下汗馬功勞的盧賁、劉昉等人憤憤不平,策劃取而代之,不過均被楊堅廢為平民;每次高熲離開長安帶軍出征之時,朝廷內稱其“必反”的言論總是如約而至,楊堅甚至不得不殺雞儆猴來加以平息。

深知大功不可獨佔、高位不可久居,高熲屢屢推讓功勞,在平陳後,他向楊堅表態:“臣文吏耳,焉敢與大將軍論功!”並多次請求退位讓賢。但出於對其才能的欣賞及品格的信任,楊堅屢加挽留,並且將太子楊勇的閨女嫁給其子高表仁為妻。

但由於高熲的忠直性格,以及形勢的變化,君臣之間的互信不可避免地走到盡頭。

忠臣、直臣的悲哀

由於楊堅的信任,高熲處理政務時,一向就事論事,從不刻意遷就,這也是他在朝廷樹敵過多的原因之一。即使在面對晉王楊廣、漢王楊諒時,他也從未因對方的特殊身份而溜鬚拍馬、虛與委蛇:

陳後主的貴妃張麗華美色天下聞名,楊廣平陳之後試圖將其據為己有,但高熲拒絕了:

武王滅殷,戮妲己。今平陳國,不宜取麗華。

其後他命人將張麗華斬首。雖然被以周武王作比照,但楊廣並不領情,兩人之間埋下了不和的種子。

在輔佐漢王楊諒出征時,熲“以任寄隆重,每懷至公,無自疑之意。諒所言多不用”,對於年幼漢王的一些明顯不合理指示,高熲時常置之不理。由此楊諒對其非常記恨,多次在母親獨孤皇后面前哭訴。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觸碰皇室底線,仕途走到盡頭

對於高熲這一故交深受重用,獨孤皇后十數年來一直頗感欣慰,對其“甚見親禮”,多次在楊堅面前為其美言。但由於一起意外,她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隋文帝楊堅堪稱千古一帝,但在感情篤厚的妻子面前並無皇帝範,多年來,雖為九五至尊,他並無其他後宮。後來,隨著事業逐漸穩定,才看中了當初被沒入宮中為婢的尉遲迥孫女。

皇后獲悉後,趁著楊堅上朝,派人將尉遲氏殺害。楊堅無比悲憤、離家出走,單身匹馬出宮奔進山林,高熲、楊素二人拍馬追上後一番勸解,楊堅夫妻才和好如初。

但在勸說皇帝的過程中,高熲因一句話惹禍上身:

“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要知道,獨孤皇后是惟一能左右楊堅想法的人,夫妻倆甚至被朝野稱為“二聖”。如今被高熲稱為“婦人” ,獨孤皇后被激怒了,對其態度從此發生轉變。

公元599年,太子楊勇逐漸失寵,楊堅夫妻計劃改立楊廣,高熲卻以“長幼有序”為由表示反對。受獨孤皇后的影響,楊堅以為他是因與太子的姻親關係刻意偏袒,日漸對其不滿。

其後,藉著其他時機,獨孤皇后多次進行毀謗,楊堅對高熲的信任逐漸被消磨殆盡。同年,涼州總管王世積涉嫌謀反被誅殺,查案官員聲稱高熲也牽涉其中。面對這一明顯誣陷,賀若弼等一眾官員上表為高熲喊冤。但這在楊堅眼中,無異於結黨之舉,他將這些官員悉數抓進大牢,再無其他朝臣敢出聲。

八月,高熲被削去官職勒令歸家。不久,聽聞他在家自比司馬懿,楊堅更是怒不可遏。但得益於自己為大隋立下的功績,高熲躲過了死罪,被貶為庶民。對此,他並無怨言:

歡然無恨色,以為得免於禍。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終老於家的夢想終究破滅

楊廣登基後,高熲被召回,擔任了主管禮儀的“太常”之職。如果他能安於這一閒置,倒也能落得清閒。但作為“至心為公”的元老,高熲目睹隋煬帝日漸奢靡、不顧民力大興土木,傾注了自己心血的隋王朝每況愈下,他多次上言進諫,並與其他先帝重臣議論時事。這在剛愎自用的隋煬帝看來,是標準的誹謗朝政之舉。

公元607年,高熲、賀若弼等大隋名臣被楊廣誅殺。

這對他們而言,也不一定是件壞事:沒過幾年,自己披荊斬棘建立起來的大隋盛世轟然倒塌,華夏大地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楊堅與高熲,這一對模範君臣建立起來的開皇盛世,從此化為塵埃。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後記: “人臣不可以身要君,自雲第一”

公元599年的一天,楊堅夫妻在三兒子秦王楊俊家聚餐時,曾召見被免職在家的高熲陪坐。物是人非,高熲悲從中來,淚流滿面;曾經對這位老臣恨之入骨的獨孤皇后,也情不自禁的痛哭流涕。楊堅卻自有一番心境,他告訴高熲:“朕不負公,公自負也”。並對身旁的侍臣說道:

“我於高熲勝兒子,雖或不見,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無高熲。人臣不可以身要君,自雲第一也。”

本來我與高熲之間,比父子還要親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但從他自毀前程後,我已逐漸將其淡忘。

為人臣子,絕不可以要挾君主,自稱第一。

楊堅的這番話,

道出了高熲失勢的根本原因:君權與臣權不可調和的矛盾

他被楊堅視為親人,更是隋王朝的頭號功臣,卻難逃功高震主的宿命

與善於見風使舵的楊素不同,高熲為人正直,處事公正,即使面對帝王之家,也從不陽奉陰違、顛倒黑白,頗有諸葛亮之風。

但在封建王朝,對人臣而言,這種處世之道是一柄雙刃劍:在創業時期,只有這樣的模範宰相,才能"執政將二十年,物無異議",創造大治;但在安定時期,這種"朝野推服"、功勳彪炳的能臣,無異於是皇權的最大威脅。加之在儲君問題上,高熲與楊堅唱反調,有偏袒姻親、心懷不軌之嫌,更是觸碰了帝王的底線。

以他們之間的瞭解,高熲會不會“自雲第一”、甚至“自比司馬懿”,相信楊堅心中自有論斷。但他希望透過那番話傳遞的,並非真實,而是“皇權至高無上,不可分享、不容挑戰”這一真理,僅此而已。

大膽假設一下:在三國時期,諸葛亮若真的統一了天下,那麼也許他會是第一個被劉禪拿來開刀的功臣。

(下一篇,我們看看才華與高熲不相上下、為人卻天差地別的另一位隋朝重臣—楊素的迥然不同命運。)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