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歷史上,國都一旦被攻破,往往意味著一個王朝的結束。而唐朝卻不同,從安史之亂開,大唐曾“國都六陷、天子九逃”,卻依然頑強的生存了下來。本文將要講述的便是一場比安史之亂範圍更廣的藩鎮叛亂,而其源頭依然是安史之亂。

1、唐代宗李豫平定安史之亂的策略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開始,至公元762年唐玄宗和唐肅宗全部去世之時尚未平定。為了儘快結束亂局,唐代宗決定只追究史朝義的責任,《新唐書·僕固懷恩傳》記載:

初,帝有詔,但取朝義,其他一切赦之。故薛嵩、張忠志、李懷仙、田承嗣見懷恩皆叩頭願效力行伍。

於是,受偽官者一概不問。因此,官軍所到之處,河北叛軍爭先迎降,史朝義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最終被李懷仙逼得走投無路而自縊。

安史亂平後,李懷仙為范陽節度使,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張忠志(即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薛嵩為相州節度使。四人皆為安史降將,所以河北地區其實僅僅是不再公開自立而已,這便是所謂的被平定的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從此拉開了帷幕。

2、唐德宗想要削藩

唐德宗李適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與其父不同,李適想要重振中央權威,改變藩鎮割據的局面,風雨欲來。

安史亂後的藩鎮,大致可以分為四大板塊:

其一,是拱衛京師的邠寧鎮的朔方軍、涇原的四鎮北庭軍、鳳翔的幽州軍

其二,割據河北的河朔三鎮

其三,中央尚可控的河南藩鎮

其四,迅速崛起的江淮藩鎮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河南,在安史之亂中是對抗的前線,也是李光弼的大本營。所以,河南整體上還是中央能夠控制的。但河北不同,河朔三鎮始終令唐德宗如芒在背。然而,要想東擊河北,必先穩定後方。於是,唐德宗的削藩其實是先從郭子儀的朔方軍展開的。

3、朔方軍一分為三

朔方軍堪稱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大功臣,可是其並非皇帝嫡系部隊,於是不被皇帝信任的命運其實從安史亂平之日便註定了,只不過由於郭子儀為人圓滑,皇帝不好下手而已。史載,唐德宗即位的當年(779年),

詔尊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尚書令,增實封滿二千戶,月給千五百人糧、二百馬食,子弟、諸婿遷官者十餘人,所領副元帥諸使悉罷之;以其裨將河東、朔方都虞候李懷光為河中尹、邠、寧、慶、晉、絳、慈、隰節度使,以朔方留後兼靈州長史常謙光為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遠、天德、鹽、夏、豐等軍州節度使,振武軍使渾瑊為單于大都護、東、中二受降城、振武、鎮北、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分領其任。

郭子儀明升暗降,實權皆罷,其原職則一分為三。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瓦解朔方軍後,從代宗朝開始建立的神策軍取代朔方軍成為唐德宗在關中軍隊的嫡系,也成為德宗應對內外危局的主要力量。穩定後方之後,德宗便開始對河朔地區動手了。

4、四鎮之亂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以其子李惟嶽繼任節帥。唐德宗不允許,《資治通鑑》記載:

上曰:賊本無資以為亂,皆借我土地,假我位號,以聚其眾耳。曏日因其所欲而命之多矣,而亂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亂而適足以長亂也。然則惟嶽必為亂,命與不命等耳。“竟不許。悅乃與李正己各遣使詣惟嶽,潛謀勒兵拒命。

在唐德宗看來,這正是打擊藩鎮割據的絕佳時機,於是戰爭開始了。成德李惟嶽與魏博

田悅

、平盧、山南東道四大藩鎮齊反,史稱“四鎮之亂”。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5、唐德宗調兵遣將

四鎮之亂可以分為南北兩個戰場,而最初其實只有北線戰場,也就是河北地區,因為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一出手就擊敗了山南東道的梁崇義,梁崇義兵敗自殺,只剩下河朔三鎮。之後,唐德宗以李希烈為檢校司空,兼任淄青節度使。而李希烈勢大,漸有自立之意。

唐德宗從關中投入的第一支部隊是李晟的神策軍,討伐李維嶽,之後又派出了李懷光的朔方軍。至782年初,成德鎮將領張孝忠投靠到了平盧節度使朱滔,而李惟嶽被手下將領王武俊殺死,王武俊又率領全鎮降唐。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之後,唐德宗將成德鎮一分為三,然而由於張孝忠、王武俊、朱滔等對地盤分配不滿,朱滔又聯合魏博田悅、淄青李納和淮西李希烈再反。

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的造反,使南線戰場壓力陡增。公元783年,李希烈圍襄城,由於此時的神策軍已經全部投入到了北線戰場,唐德宗急忙抽調涇原兵五千人赴援,而正是這五千涇原兵改變了歷史的發展方向

5、涇原兵變

唐德宗重視嫡系神策軍,常常優先保證嫡系的軍餉供應,而不太在意關中其它軍隊的狀況,而正是這一點導致了涇原兵士由於錢糧及犒師飯菜粗糲而譁變,涇原兵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

這便是涇原兵變,又稱奉天之難。

大唐這一場叛亂,兩個藩鎮稱帝,四個藩鎮稱王,範圍超過安史之亂

與此同時,盧龍朱滔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魏博田悅稱魏王,淄青李納稱齊王,淮西李希烈稱楚帝,涇原兵變後擁立朱泚為秦帝,一時天下儼然有了戰國七雄之相。

唐德宗被困奉天,朔方軍李懷光率軍勤王,擊敗朱泚後由於不被德宗信任也加入了叛亂。於是,唐德宗又逃到了梁州(今陝西漢中)。最終拯救德宗的是神策軍的李晟,李晟由此成為“奉天定難”的第一功臣。

後來,在李晟的攻擊之下,朱泚戰敗被殺,而朔方軍的首領李懷光則由於無所適從而自殺。

當此天下大亂之際,唐德宗兩次出逃的尷尬經歷,讓他為自己對功臣和其它軍隊的不信任付出了代價,同時唐德宗也再無力討伐東方各個叛亂藩鎮。李希烈被部將所殺之後,唐德宗以削去王號為條件,承認了各個藩鎮在當地的統治權,唐德宗最初的遠大志向至此消失殆盡。

這場比安史之亂涉及範圍更大的“二帝四王之亂”,與安史之亂一樣,依然是一場“沒有結局的結局”,藩鎮割據依然繼續,而唐朝的真正平定藩鎮割據則要等到德宗的孫子“小太宗”唐憲宗即位,那就是“元和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