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昨天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在上海開幕

“15歲女生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

登上微博熱搜

就讀於華師大二附中的高一學生談方琳

是昨天下午青年論壇最年輕的與會者

別看年紀小,其實已經是二度參會

去年,她還是個初中生呢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小談研究的領域是

菲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談方琳(圖自新聞晨報)

長相清秀的談方琳在會場上聽得很認真,兩隻手握著拳頭,託在腮幫上……看上去和一般認真聽課的高中小女生沒什麼區別。

如今也不過15歲的她,早在初中階段就憑藉課題“菲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一等獎。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她的研究專案第一次建立了菲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絡。作為應用,解決了貝祖數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計問題,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首屆論壇上,談方琳(左一)與2014年諾獎科學家面對面交流。圖片來自網路

去年,還是一名初中生的談方琳,因為在各類科創比賽中取得的出眾成績,受到上海青少年科學社的邀請,參加了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

網友感慨:

“別人家的孩子”

微博討論,滿屏都在感慨:

“別人家的孩子”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不少網友感嘆:

“千萬別讓我媽看到”

“我連名字都看不懂”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群裡大家的反應是……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還能看到人們熱切的期待

希望中國這一代青年人中

能夠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全球頂尖科學家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小小“數學家”說:

從不參加數學競賽

談方琳的父親是大學數學老師,受父親的影響,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小學階段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

主要是去學知識,沒有去參加數學競賽,因為參加競賽要刷題,會佔用很多時間。

初一時,她發現自己對數論方向更感興趣。

我爸爸不是這個研究方向的,就幫我聯絡了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數論的一個數學教授。

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跟著這個教授做研究。其間,她還在教授的引導下,自己去翻閱《美國數學月刊》上的相關文章。她隨後的課題成果,就是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

說起參加這個頂尖論壇的體驗,談方琳顯得很淡定。她說,主要是來見世面,瞭解到了很多大咖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認識了很多有豐富科研經驗的學長學姐。

她也坦言,因為自己現在的知識儲備太少,所以大咖們的成果介紹環節,她只能聽懂數學建模相關的部分,物理學的也能聽懂一些,其他的內容就有些吃力。

論壇上“別人家孩子”系列

其實,不想讓自己媽媽看到的不止這位小姑娘

論壇上的“別人家孩子”系列

除了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之外

大會邀請了不少青少年科學家參加

他們大多出生於2001-2004年

北京四中高三生王硯弈:

整個北京只有四個學生來這裡

來自北京四中的王硯弈坐在1號桌,正對主席臺第一排。1號桌的“重量級嘉賓”,還有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科斯特利茨、2015年度圖靈獎獲得者赫爾曼、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霍夫特。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面對這些世界頂尖科學家,正讀高三的王硯弈並不怯場,他十分踴躍地參與討論。

怎樣在科學上取得突破?王硯弈講了一個馬丁·赫爾曼在交流中分享的故事。赫爾曼有一篇文章第一年被雜誌社拒絕,卻在第二年成為年度最佳文章。

王硯弈總結道:

永遠不要害怕被拒絕,不要害怕犯錯誤,要把它們當做一種成就。做你所喜愛的事情,並挑戰不可能。保持瘋狂,保持飢渴。

能夠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的高中生自然不簡單,2016年,正讀高一的王硯弈就以“一種快速自穩定影像平臺”專案獲得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不過,像王硯弈這樣高中生還有十幾位,他們透過中國科協的“英才計劃”的遴選來到這裡。“北京四中只有我一個,整個北京只有四個(學生)。”王硯弈驕傲地對記者說。

潘柏樂:9歲時就開始在家做實驗

光催化、電吸附海水脫鹽、消防員防火潤膚霜,年僅16歲的潘柏樂對自己參與的科研專案甚是自豪。

在2018年入選英才計劃後,潘柏樂師從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童葉翔教授。去年,潘柏樂參加了科研專案,並作為第三作者,在SCI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

今年5月,潘柏樂和團隊憑藉“利用廢棄物和太陽能對抗淡水危機——花生殼基活性炭/缺陷MoS2電極材料的製備及電容脫鹽效能研究”專案,拿到了代表中國出征斯德哥爾摩青少年水獎瑞典總決賽的入場券。

斯德哥爾摩國際青少年水科技發明獎,被譽為“世界青少年水科技諾貝爾獎”。每年不同國家和地區透過相關比賽選拔出最優秀的獲獎學生來參與此項國際賽事。

當然,這些成果也離不開潘柏樂的家庭因素。潘柏樂介紹說:

父母在大學工作,九歲的時候我就買了一套化學實驗箱在家裡做實驗,從那時候開始父母就非常支援我做科研。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求知若渴的他也承認年齡帶來的限制:

作為高中生,知識的積累非常有限。缺少大學基礎知識,是非常需要我去突破的地方。

在與各位頂尖科學家交流後,潘柏樂瞭解到,需要在更多領域的不斷探索,才能形成比較宏大的世界觀。潘柏樂說:

要有好奇心,而且要去探尋那些最看似荒誕奇怪的東西,如果一開始不能讓你覺得荒誕,研究下去的話,你可能會找不到方向。

頂尖科學家寄語:

“承受住壓力,在逆境中成長”

面對面的交流機會固然珍貴,但和頂尖科學家們親密接觸,共享滴水湖畔的“高光時刻”,甚至得到人們更為熱切的關注。對於這些青春勃發的少年英才來說,不是目的,也不是結果,只是前行路上的一個機緣,光環耀眼,但千萬不要去留戀。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今年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威廉·凱林,就以自己的故事激勵青年科學家。

他說他從小就不是“別人家的孩子”,第一次進入實驗室時並不被教授認可,一度放棄科研,成為一名臨床醫生,直到後來他才找到機會,來到世界一流的導師戴維·利文斯頓的實驗室,重新走上了科研道路。

他想告訴年輕人,承受住壓力,在逆境中成長,你才能有大的進步。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再比如,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饒子和他和團隊,在短短一兩個月的時間裡,首次在冷凍電鏡下,得到了高解析度的非洲豬瘟病毒結構。

饒子和把他的成功歸結為運氣,但是在這背後離不開痛苦的科學研究的積累:“不斷地探索和積累總會感動上帝,讓運氣降臨到你的頭上。”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牛頓研究萬有引力定律時,也沒想過這項研究是否有應用前景,值不值得花心思研究。你要記住,解決任何科學問題的方法,最後都會歸結於基礎科學。”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教授餘金權語重心長地對重慶高三學生徐翊恆說。

15歲上海女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留的“課後作業”竟是……

15歲的小談同學

昨天在現場收穫的科研密碼是

“TAGFY”

Troubles are good for you

困難是好事兒

這是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

吉羅·麥森伯克在桌布上分享給大家的

小談由此給自己留了份“課後作業”

學會面對困難和失敗

嗯,果然是位聰明的姑娘!

本文綜合自:新聞晨報、東方網、話匣子、上觀新聞 等

微信編輯:奈米、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