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問曹操曹丕:我這一生哪次說錯了?聽我一次,三國早結束了!

他笑問曹操曹丕:我這一生哪次說錯了?聽我一次,三國早結束了!

荊軻刺秦王時的幫手秦舞陽因為十三歲殺人而知名,此人也曾十三歲殺人,許劭曾品評此人為“佐世之才”, 許劭是誰?他就是那個被曹操圌逼著才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許劭。

此人料人料事極其準確,“極其準確”的意思就是,至少在有記載的史料上,一次都沒說錯過,足可以當得起“算無遺策”四個字,他年輕時血氣方剛,志存高遠,出身高貴且有一身讓人驚豔的本事。

曾經因為家大業大被大山賊鄭寶盯上,於是他設鴻門宴殺鄭寶,當時大家都不敢動手,是他自己提刀把鄭寶給砍翻了。

他笑問曹操曹丕:我這一生哪次說錯了?聽我一次,三國早結束了!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兩次獻策卻分別被曹操和曹丕兩父子所拒絕採納,然而,無論哪一次,都是有機會打破三足鼎立局勢的絕佳妙策,他歷仕數朝,更是曹魏的三朝元老,然而,就是如此一個牛人,最後卻瘋了,死在孤獨和絕望之中。

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就是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劉曄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了悲劇色彩。

說起來,劉曄的具體生年並沒有留下來,只能從史書中的事件年代推測,他應該比郭嘉略小几歲,大致屬於一代人,然而,比較兩人的際遇,差距卻是巨大的,都是“算無遺策”,郭嘉的模式是,說什麼曹操聽什麼,然後果然應驗了。

他笑問曹操曹丕:我這一生哪次說錯了?聽我一次,三國早結束了!

而劉曄的模式是,說什麼曹操、曹丕、曹叡不聽什麼,然後也都果然應驗了,當然,要說這三位什麼都不聽也是不對的,但是聽的都是無關緊要的,最關鍵的計策卻都沒有聽他的,否則,三國最後圌程序如何,真真的不好說啊。

建安二十年,征討張魯的時候(此時郭嘉已經不在了),劉曄給曹操提了三個計策,曹操聽取了其中的兩次,第一次是曹操在漢中就想退兵,劉曄勸曹操前進,曹操聽了,於是打贏了張魯,第二次是戰勝後劉曄勸曹操繼續進軍蜀中,把劉備給滅了,曹操不聽,第三次是在七天之後,曹操又回心轉意考慮去打劉備,劉曄說時機已過,曹操這次又聽了。

第一次和第三次的計策曹操都聽了,唯獨第二次最為關鍵的一次,曹操卻沒聽,這就不得不說是劉曄的悲劇了,至於曹操為什麼沒有采納劉曄最關鍵的第二次計策,估計是因為,此時的曹操曹操,已經遠不是當年郭嘉所面對的曹操了。

他笑問曹操曹丕:我這一生哪次說錯了?聽我一次,三國早結束了!

當年的曹操進取心強,危機感也強,敢於弄奇用險,而郭嘉正能投其所好;而現在的曹操守著既得利益,遇到艱險想要退兵,打贏了也不想乘勝追擊,他的心態已經老了,不過,話說回來,劉曄能在這種情況下說服曹操攻克張魯,已經是功力不淺了。

而到了曹丕在位時,也曾經有過一個絕佳的機會,就是蜀吳聯盟的大破裂,劉曄最早看到了這個機會,在旁人都不相信的情況下,預言了劉備會伐吳,後來孫權被打急了,來向曹魏投降,劉曄又提出了先聯蜀伐吳、再滅蜀的戰略規劃。

同樣的,歷史無法假設如果曹丕聽了,結果會怎樣,因為曹丕沒有聽,而是接受了孫權的投降。

他笑問曹操曹丕:我這一生哪次說錯了?聽我一次,三國早結束了!

後來,東吳勝了夷陵之戰後,吳蜀又恢復了聯盟,此時的孫權,當然不會再結好曹魏,這一切是劉曄早就預料到並且和曹丕苦口婆心說過的,然而,這時候曹丕卻想起伐吳來了,劉曄也隨行,當所有人都說孫權會親自來應戰的時候,劉曄說不會,果然孫權就沒來。

劉曄這一輩子,說魏諷有異志,曹操沒有在意,然後魏諷反了,說孟達不可信任,曹丕沒有理會,然後孟達反了,他還說公孫淵後必為患,曹叡依然無視,而他卻沒能活到公孫淵反的那天。

那麼,說到底,為什麼和郭嘉同樣算無遺策,郭嘉得到曹操的重用,而劉曄卻接連被曹氏三代都給忽視了呢?究其原因,很有可能和劉曄的出身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放在和平年代,劉曄的出身恐怕比郭嘉要好一萬倍,是真正的皇室宗親。

他笑問曹操曹丕:我這一生哪次說錯了?聽我一次,三國早結束了!

然而在那個年代,劉姓的身份反而成了他上升的障礙,雖說劉曄未必有什麼“興復漢室”的想法,甚至避嫌還來不及,但是曹操吃過劉備的虧,很有可能對劉姓者會本能地忌憚。

另外,劉曄出身於淮揚一系,他不像郭嘉這樣的潁川人,能天然得到荀彧等同鄉的推薦和接應,作為一個外來者,是很容易被邊緣化的。

最後因為曹叡的故意疏遠,導致劉曄鬱鬱寡歡,因而發狂,太和六年即二三二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鴻臚,兩年後再任太中大夫,及後死去,諡景侯,由此結束了充滿了悲劇色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