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繡篇(上)——與賈詡宛城重逢

漢末群雄系列之張繡(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原計劃本期開始講袁紹,但是袁紹勢必要用很多篇才能講完,可是陸遜也還沒完成,就先不開新坑了。近期對於三國之外的題材也有些想法,這篇之後先集中精力把陸遜篇結束,然後再看看寫什麼好。

廢話不多說,咱們進入正題,本期講張繡。也不知道“北地槍王”這稱號最早起源於何處,似乎在某些評書裡張繡跟趙雲還是師兄弟,這個當然是藝術加工,正史裡是沒有這麼中二的稱號。要講正史上的張繡,其實大家都知道,無非就是依附劉表對抗曹操,投降復叛害死曹操長子曹昂跟愛將典韋,接著又投降曹操,最後死的不明不白。結束了。

張繡的主要歷史事蹟就這些,但其死因倒是一直爭論不休,關於這點筆者放到後面討論。按照慣例,還是以時間順序講講張繡的生平。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繡篇(上)——與賈詡宛城重逢

張繡重大事件之一——為縣長報仇,以義聞名

張繡(?—207),武威郡祖厲縣(今甘肅靖遠)人。因為叔叔張濟是董卓部將,張繡得以在縣裡做個小吏。

中平元年(184),當黃巾之亂席捲中原時,涼州邊地也不太平,邊章、韓遂帶領的叛軍攻城略地,甚至一度包圍了涼州治所冀城。有個金城郡叫麴勝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邊章、韓遂的部下,襲擊了祖厲縣並殺掉了縣長劉儁。

張繡作為縣吏,感念劉儁對自己有恩,於是找機會刺殺了麴勝為老領導報仇。這件事在武威傳開,當地人都覺得張繡為人仗義,對其敬佩不已。

《三國志·張繡傳》載:邊章、韓遂為亂涼州,金城麴勝襲殺祖厲長劉儁。繡為縣吏,閒伺殺勝,郡內義之。

按理說麴勝能夠襲殺縣長,必定不是孤身一人,他應該是帶著一幫叛軍來佔領城池的。從張繡需要等待機會“閒伺”來看,也能予以佐證。但是張繡報仇之後什麼事沒有,反而因此揚名,並且有許多年輕人追隨他,成為當地的豪傑人物。

可見當時的涼州亂成什麼樣,朝廷的統治已經無力維持,在這裡就是靠武力說話,誰拳頭硬聽誰的。不過這件事也能看出張繡和通常印象中的涼州軍閥有所不同,他為縣長報仇而贏得了當地人的支援與尊敬,是一個重義之人。為什麼強調這點,因為這種性格跟他後來凡事尊重、信任賈詡息息相關。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繡篇(上)——與賈詡宛城重逢

張繡重大事件之二——繼承張濟餘部,聯合劉表

初平三年(192),董卓身亡。王允對董卓舊部展開瘋狂清算,導致涼州系將領李傕、郭汜、樊稠、張濟等人聯合起來反攻長安,揚言為董太師報仇。張繡跟著叔叔張濟,在涼州諸將擊敗王允、呂布奪取朝政後,張繡被任命為建忠將軍,封宣威侯。

一個有趣的現象,早在此時張繡就已經是雜號將軍、縣侯。可別小看這個官職,直到208年赤壁之戰後,周瑜才只是偏將軍。原因很簡單,孫權的官職也只到雜號將軍,沒辦法給周瑜更高。這就涉及到筆者經常談到的問題,所謂雜號將軍,切記不能望文生義覺得“雜號”是雜牌,不值錢的意思,其實雜號將軍在漢朝的地位已經非常高。只是漢末以來天下大亂,有張繡這種輕鬆混來的雜號將軍,也有像孫權這種屈居的雜號將軍,各種“德不配位”的現象出現,導致官職體系看起來比較混亂,其實並不亂,關鍵看誰掌握朝廷,誰就有封官的權力。

此後幾年張濟一直駐紮在弘農,朝廷由李傕、郭汜、樊稠三巨頭把持。在李傕篇筆者講過,經過一系列變故,漢獻帝最終離開長安東歸,涼州軍閥失勢。

建安元年(196),張濟因為缺乏糧草而向南攻打穰縣。這裡是荊州南陽郡地界,屬於劉表的勢力範圍。結果堂堂驃騎將軍、位同三公的張濟陰溝翻船,被流矢射中陣亡,於是張繡接管了叔叔張濟的部隊。這支部隊具體規模不詳,考慮到張濟是涼州軍閥四巨頭之一,雖然實力比其他三人略弱,但兵力也不會很少。加上涼州兵悍勇,張繡的存在仍然是劉表的一大威脅。

這時候劉表倒很聰明,主動向張繡遞出橄欖枝,表示張濟的死完全是意外,自己本沒有敵對的意思,假如張繡願意,別說穰縣,就是把宛城讓出來都可以。

《三國志·劉表傳》載:荊州官屬皆賀,表曰:“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於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使人納其眾,眾聞之喜,遂服從。

劉表的動機很明顯,張繡手下兵力很強,如果能在其危難時幫一把,這些涼州兵將成為把守荊州北大門的鐵閘,自己就能安心統治荊州了。而且早先孫堅死在自己手裡已經跟孫策勢不兩立,要是北面再多個張繡,劉表的壓力更大。

至於張繡這邊,到底是為叔叔報仇,跟劉表死磕到底,還是放下仇恨,接受劉表的招攬,也是很為難。現實情況是手下一眾涼州兵餓著肚子,自己要是不能給他們個交待,可能很快自己就要交待了。關鍵時刻,還是聰明人賈詡表態應該跟劉表聯合,張繡才下定決心。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繡篇(上)——與賈詡宛城重逢

張濟

張繡重大事件之三——與賈詡的重逢

接著上面談,原來張繡選擇聯合劉表是聽從賈詡的建議,看來張繡對賈詡真是言聽計從,完全信任。那麼問題來了,賈詡跟張繡又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

賈詡雖然幫助李傕、郭汜攻佔長安把持朝政,但他不想捲入太深,於是輾轉投奔了駐軍華陰的段煨。段煨跟賈詡是同鄉,出身名門,為人較為正派。不過賈詡名氣太大了,段煨時常擔心自己這小廟容不下大神,總是心裡打鼓,時間一長跟賈詡之間關係比較尷尬。

按照《三國志·賈詡傳》的記載,張繡當時在南陽地界,賈詡便藉機脫離段煨。

《三國志·賈詡傳》載:“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詡說繡與劉表連和。”

對於賈詡這次改換門庭的細節就不展開了,等以後專門開篇講賈詡再說,咱們主要從張繡的角度來談。一個細節,張繡“執子孫禮”迎接賈詡。賈詡生於桓帝建和元年(147),按年紀來算確實是張繡的長輩。但張繡確實不光給足面子,從後來的事情上看,他對賈詡真的特別尊重,言聽計從。

上面說的想必很多朋友之前就瞭解,那接下來講到的可能相對冷門些。

《獻帝紀》載:傕等與詡議,迎天子置其營中。詡曰:“不可。脅天子,非義也。”傕不聽。張繡謂詡曰:“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這段史料講的是李傕、郭汜兩人翻臉,在長安城外互相攻伐。李傕想把皇帝劫持到自己營中以便掌握主動權,賈詡不同意,認為威脅天子不符合臣子之道。李傕不聽,還是把漢獻帝弄到自己營寨裡了。另一邊郭汜則把公卿百官押到營中,雙方連日征戰。

不知為何張繡這時候沒在叔叔張濟那裡,而是在李傕這邊,張繡便勸賈詡,此地不可久留,您還是早些離開吧。賈詡則表示我受國恩,不可違背大義,要走你自己走吧,我不能棄皇帝不顧。

事實上鑑於賈詡在涼州諸將中的特殊地位,他確實為漢獻帝出了不少力,在保護皇帝安全以及後續漢獻帝東歸的過程中賈詡都功不可沒。不過筆者想說的是張繡,原來這兩人認識的時間比通常人們認為的要早,更重要的是,從這段史料來看,張繡顯然也不贊同李傕的做法。在李傕營中,張繡能跟賈詡做這種對話,可見兩人關係不一般,而且對待皇帝的態度一致,有著接近的價值觀。

這段史料也是賈詡輾轉投奔張繡的重要因素,兩人早就有交情,而且互相印象都不錯。

這當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賈詡投奔張繡的時機。按照《賈詡傳》的說法,賈詡暗中聯絡張繡,當賈詡來投時張繡是予以隆重禮儀迎接的。也就是說這當中至少有一定的聯絡過程,要花費一定時間。賈詡雖然孤身一人投奔,但他算準了段煨不敢把自己家人怎麼樣。

另一方面,張繡得到兵權可是臨危受命的意外事件,他叔叔張濟在穰城突然陣亡,張繡才被動登上前臺。再加上張濟出兵是因為缺糧,所以張繡接管軍隊後必然沒有多少時間可供考慮,他應該見到劉表的使者後很快就做決定,否則吃不上飯的軍隊可等不起。

問題來了,賈詡投奔的是張繡而不是張濟,可張繡自領兵到跟劉表講和,這個時間視窗非常短,賈詡幾乎是在張濟死後立刻就投奔了張繡,然後勸說張繡接受劉表的善意。

筆者能想到的理由,就是賈詡擁有強大的情報來源,為了離開段煨,賈詡一直在暗中蒐集周圍勢力的情報。張濟在弘農那麼多年賈詡不去投奔,結果換成張繡馬上光速來投,連家屬都來不及帶。說得好聽是算準了段煨必然善待有加,其實還是時間不允許,只能孤身一人。他必須趕在張繡做出錯誤決定之前現身,阻止張繡跟劉表火拼,才能掌控這支張濟留下的強大的涼州軍。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繡篇(上)——與賈詡宛城重逢

賈詡

作為以俠義、信義立身的張繡來說,他沒有太複雜的思維,他能夠為縣長復仇而充當刺客,能夠冒險勸說賈詡離開李傕,張繡在涼州軍閥裡算是一股正人君子的清流了。可惜他碰上了人稱“三國第一聰明人”的賈詡,人家來投奔你張繡絕不只是看中你忠厚老實樂於納諫,而是要利用張繡對自己的崇拜以及這支涼州精兵達成自己的目的。

與賈詡的這次重逢,會給張繡帶來怎樣的命運?我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贊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援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