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真正一統天下的並非秦始皇,而是他!

秦始皇並未徹底統一天下

前209年7月,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各地農民起義一觸即發,靠不光彩手段登上皇位的秦二世胡亥招來親信趙高,二人合謀決定幹兩件大事給那些大臣們看看。第一件事是誅殺自己的親兄弟,這對於血雨腥風的封建王朝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二是出兵統一天下。這件事則讓人產生疑問。根據我們熟悉的歷史,秦二世的爸爸秦始皇在前221年就已經掃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晚唐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提到的“六王畢,四海一”,更是深入人心。那麼,胡亥又何來“統一天下”呢?

歷史冷知識—真正一統天下的並非秦始皇,而是他!

最後一個國家

事實上,秦始皇生前確實留下一個國家沒有掃滅,它就是衛國。

衛國的開國國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武王死時,成王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由於周公的名聲越來越大,引起了他的哥哥管叔(文王第三子)、弟弟蔡叔(文王第五子)的嫉妒。這兩個人四處散佈謠言,說周公企圖篡奪王位,謠言所至,連成王、姜太公、召公奭等人都將信將疑。見時機似已成熟,管、蔡拉攏被分封於殷的商紂王之子武庚,聯絡淮夷,一舉起兵反叛。在這種情況下,周公一面向太公望召公奭解釋自己的良苦用心,一面組織力量,出師東征,討平叛亂。在平定叛亂的戰役中,康叔始終堅定地支援四哥周公,立下了汗馬功勞。戰爭結束以後,論功行賞,周公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商遺民七族分封給康叔,成為當時的大國,為十二諸侯之一,定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到了戰國時期,衛國式微,淪為附庸,不在戰國七雄之列。

說起來,衛國的命運真是曲折,在歷史上兩次被滅又兩次被救了回來。第一次被滅發生在前660年,當時的國君是衛懿公。此公性喜養鶴,愛鶴勝過愛人,把最受寵愛的鶴全都封成“將軍”,而不顧人民的生死,結果被狄(又作“翟”)族所滅。有趣的是,當狄族軍隊一擁而至時,衛懿公讓手下的人出力殺賊,沒想到,這些平時被他看得連鶴都不如的人來了個以牙還牙,讓他去找那些鶴將軍們出力。結果,懿公被殺,衛國被滅。

歷史冷知識—真正一統天下的並非秦始皇,而是他!

可能是天不滅衛,“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這時候拉了衛國一把。他親率大軍,在謀臣管仲等人的輔佐之下,揮師北上,幫助衛國復了國。齊桓公回國時,新立的衛文公為表感激,送他一程,不知不覺走出了衛國國境,深入齊國國境三十里。春秋時代,諸侯國君送他國國君有足不出境的規矩,齊桓公就立即把腳下的那塊國土割給了衛國。衛國重新在楚丘(今河南渭縣)建都。此是第一次復國。

後來衛國內亂不斷,外憂不絕,漸漸衰敗。四百多年後,即前254年,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為了在馬陵之敗後重振雄風,攻打秦國陶郡,順便把附秦的衛國也滅掉了。衛國第二次被滅。如果沒有意外,衛國該就此壽終正寢了,孰料,一向只肯弱肉強食的秦昭王竟然“仗義”幫助衛國復了國。事實上,秦昭王之所以幫助衛國也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意藉此打擊魏國。衛國就這樣第二次復國,自此衛國也成為秦王國的附庸國。

戰國後期各大諸侯國爭霸,衛國日漸式微,最後只剩下濮陽城這個彈丸之地。前241年,秦國取了濮陽等地,衛君角被迫遷往野王縣,衛已是名存實亡了,但畢竟不算滅國。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才算徹底滅亡。

臥榻之側何以安睡十三年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句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但衛國卻偏偏在“少恩而虎狼心”、信奉唯我獨尊的秦始皇眼皮底下“安歇”了十幾年,這其中有什麼微妙的原因嗎?通常的看法是,嬴政之所以沒有滅衛,是因為衛國太小了,而且已經稱臣,根本不值得去滅。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衛國雖小,終究還是個國,雖然是附庸之國,仍非郡縣可比。因此,它被忽略的可能性較小,有意不滅更可信一些。

那麼,秦王嬴政為什麼有意不滅衛呢?

可能是因為衛國當年是乃祖幫助復國的,而且已成為秦王國的附庸,於是就放他一馬。再說,留下一個附庸國或許也是有顏面的事吧?

民間還有一些有趣的說法。有人說,

秦始皇是商人呂不韋的兒子,而呂不韋的老家是衛國,所以,衛國是秦始皇的“祖國”。再說,讓秦國崛起的商鞅也是衛國人。因此,不滅衛國,是秦始皇對“祖國”的尊重。

以上說法僅是猜測,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有漏洞。但是不管怎麼說,秦始皇在前221年掃平了六國,卻沒有統一天下。而當四海歸“一”時,秦王朝也走向了末路。秦始皇時期雖然未四海歸一,但是,衛國卻一直存活在始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直到秦二世胡亥時,隨著衛國國君被貶為庶民,衛國這才滅亡。嚴格來說,胡亥還真是統一天下的人,只不過,當時的衛國太過渺小、不堪一擊,因此,被人忽略了而已。

歷史冷知識—真正一統天下的並非秦始皇,而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