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打東吳背後的深刻用意

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害,劉備聽聞訊息痛哭不已,不顧反對決定率兵東征。《三國演義》中交代了劉備伐吳的原因,“朕不為弟報仇,雖有江山萬里,何足為貴?”好像劉備伐吳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好兄弟關羽報仇。

書中給的為兄弟報仇的原因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三國演義》終究還是小說,它的話不能全信。仔細分析劉備伐吳其實還包含了其他的因素,這裡我從三個角度談談對劉備伐吳的理解。

首先從荊州的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荊州位於長江中游,下轄七個郡縣,地勢廣闊。北接曹魏,東鄰孫吳,西可通巴蜀,且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是兵家必爭之地。赤壁之戰後,劉備就將荊州當作了自己的“根本”,所以不能丟。

其次從戰略角度來分析,荊州是劉備實現自己統一天下,這一理想的關鍵。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就向劉備提出了這樣一個戰略規劃,“如果天下發生了變動,你就命一位上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和洛陽進軍,將軍你自己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發。”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劉備日後兵分兩路北伐中的關鍵一環,丟失了荊州,也就意味著諸葛亮的“隆中對”無法實現,劉備本人也無法統一中原。身為一個政治家的劉備,他也應該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所以荊州是不能丟的。

然後再從情感的角度來看,確實如書中所言,劉備和關羽是情似兄弟,恩如父子。從桃園結義到千里走單騎,最後敗走麥城,關羽本人有著一顆赤誠忠心,人人都為之感動。況且劉關張三人都是重情重義之人,兄弟被害,如果熟視無睹,這不符合劉備為人的作風。所以劉備要親自伐吳,以洩心中的怨恨。

上面的這三點已經足以解釋劉備伐吳這件事的原因,但如果將劉備伐吳放在整個蜀漢政權的發展經歷上來分析的話,又會得到一個新的結論。

劉備攻益州,關羽打襄樊,劉備伐東吳,諸葛出祁山。似乎自從赤壁之戰後,蜀國一直都在發動進攻。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小的一方,劉備集團自始至終都貫徹著“以攻為守”這一戰略戰術。他只有不斷地發動進攻,才能彰顯自己的實力,避免受到侵犯,小國尤要自強。

總而言之,劉備伐吳的背後原因是複雜的,但絕非只是為了兄弟之情,為報關羽被殺之仇。從客觀和宏觀等的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也許就會得出不一樣的認知,這也是我們能從歷史中汲取的經驗。

劉備打東吳背後的深刻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