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歸有光,雖然科舉不順且歷經磨難,但不忘為國為民做貢獻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明朝中期散文家與官員歸有光。他雖然科舉之路不順,而且一生中經歷了許多磨難,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為國家與民眾做出貢獻。

明朝歸有光,雖然科舉不順且歷經磨難,但不忘為國為民做貢獻

明朝官員歸有光

下面就來簡要回顧

歸有光先生的人生歷程。

一.

科舉不順,歷經磨難

歸有光

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

“震川先生”。於

明武宗

正德

元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

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裡一個日趨衰敗的大族之中。

歸有光

8

歲時,年僅

25

歲的母親就丟下三子兩女與世長辭,父親是個窮縣學生,家境

很快

敗落。也許就是這種困境,迫使年幼的歸有光過早地懂得了人間

的疾苦

,開始奮發攻讀。

明朝是一個科舉制度相對完備的王朝

對於出身低微的讀書人而言,

透過科舉入仕

是出人頭地的唯一渠道,家道中落的歸有光也不能免俗

他肩負著振興家族的重任,毅然走上科舉之路

歸有光自幼

聰明好學

9

歲能成文章,十歲時就寫出了洋洋千餘言的《乞醯論》,十一、二歲

“已慨然有志古人”

然而,他的科舉之路並不順利:

14

開始

應童子試,

20

歲考了個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同年到南京參加鄉試。

明朝歸有光,雖然科舉不順且歷經磨難,但不忘為國為民做貢獻

歸有光像

歸有光開始時對舉業滿懷信心

可是

後來的

鄉試卻連連落第,

他竟然

五上南京

榜上無名,其間

寒窗

15

載,

直至

35

歲時才以第二名中舉

之後

九上公車

入京應試

直到

60

考中三甲進士

正式踏入仕途。

歸有光

不僅科舉不順,而且他的一生曾歷經磨難,除了早年喪失父母,在

43

歲時,

失去了最心愛的長子,時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勞任怨、與己分憂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這位名揚海內的古文家長期拋棄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喪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艱難。不過,坎坷的生活,

倒磨鍊了歸有光深沉堅毅、不屈服於權勢與惡運的性格。

二.敢於反潮流,成正直文學家

雖然科舉之路極其不順,但是經過磨礪的

歸有光

已是縱觀三代兩漢之文,遍覽諸子百家,上自九經二十一史,下至農圃醫卜之屬無所不博。

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詩歌、張子賓的制藝被譽為

“崑山三絕”

歸有光

主試江南的張文毅

稱讚為

“賈(誼)、董(仲舒)再世”。

明朝歸有光,雖然科舉不順且歷經磨難,但不忘為國為民做貢獻

歸有光畫像

為了不荒廢自己的文學才華,

歸有光

首次

會試名落孫山

南下還鄉後,

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開始了一邊讀書應試,一邊談道講學的生涯。

憑藉他的文學才名,

四方學士紛紛慕名而來,少時十幾人,多時百餘人。

因為

自開國之初的劉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後,

明朝

文壇上就開始瀰漫起一股浮飾摹古的風氣。

從永樂到成化的幾十年間,久居館閣的

“三楊”(士奇、榮、溥)統治文壇,提倡昌明博大的文體,

作文雍容華貴、平庸空泛,號稱

“臺閣體”。

接著就

有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

“前七子”起來反對“臺閣體”。他們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句摹字擬。到了嘉靖年間,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又繼“前七子”而起,推波助瀾,變本加厲,摹古之風愈演愈烈。

歸有光

在文學創作上不附權貴、大膽創新。他

不遺餘力地批評七子派創作上追章逐句、模擬刻竊、隨波逐流的做法,

雕琢、模擬、尚華黜實的結果,使得他們喪失了辨別文章好壞的能力:

“頗好剪紙染採之花,遂不知復有樹上天生花也

”以贗為美,以假為真,

終會

給文壇帶來不良影響

明朝歸有光,雖然科舉不順且歷經磨難,但不忘為國為民做貢獻

明朝文學家歸有光

當時

散發著黴臭的摹古風氣中

歸有光

成為了一位

異軍突起的勇士,

以及

敢於反抗潮流的正直文學家。

這給當時沉悶的文壇帶來一股清風,也為我國後來的文學創新、逐步走向成熟做出了貢獻。

三.不事權貴入仕,始終為國為民

歸有光

長期科舉不順,除了他的主觀原因,還與當時明代科場上的歪風邪氣分不開,

有宗師和大官僚的提攜

成為了明朝

仕進的重要捷徑。

經歷多年考試的

歸有光

深知這一科舉內幕。

可是,他卻絕不從旁門邪道躋身仕途。

鄉試中舉時的宗師張治對歸有光十分欣賞,他為歸有光後來三番五次不能中舉

深感惋惜,

於是

幾次

“欲以舊誼招致之”,然

歸有光

“卒守正不一往”

堅決不領宗師的

“好意”

再有

歸有光屢不中式時,

明穆宗

尚未登位。

身邊的一位寵幸的宦官慕歸有光之名,

讓侄子拜歸有光為師,並幾次讓歸有光進京私

下找

自己

幫忙

,都被歸有光斷然拒絕。穆宗登位後,這位宦官權勢更大,歸有光仍然絕不與之往來。

明朝歸有光,雖然科舉不順且歷經磨難,但不忘為國為民做貢獻

歸有光與其名作《項脊軒志》

在未入仕前的

嘉靖三十三年(

1554年),

倭寇

作亂,歸有光

懷著保家衛國之心,

入城籌備守禦事宜,並寫下《備倭事略》《論御倭書》《上總制書》等,

分析敵情,條陳方略,向當局獻計獻策。後來他還寫下《崑山縣倭寇始末書》《海上紀事十四首》等,流露了同仇敵愾的愛國情感。

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歸有光在第九次會試中得到了進士的功名,

終於踏入仕途,他

被任命為長興知縣,時年已經

60歲。當時長興知縣已經空缺數年,

縣務皆由胥吏把持。豪門大族勾結府衙為非作歹,監獄裡關滿了無辜的百姓。

歸有光

上任後,認真為民眾辦實事。他

將無辜判死罪的三十餘人省釋出獄,為受誣入獄者平反,並嚴辦魚肉百姓的惡吏與捕快。每次審判聽訟

時,都

允許婦孺環立案前,

不用官話而用吳語審訊,常當堂決斷。極少具獄,對已入獄者按律令給予衣食。

明朝歸有光,雖然科舉不順且歷經磨難,但不忘為國為民做貢獻

歸有光書房

當時太湖邊

13

戶平民,被烏程縣坐指為盜;又宜興縣誣

60

人為盜,致被逼遠逃,田園荒蕪。歸有光親自

趕往

湖上,遍入山中察知實情後,移文兩縣分別為他們昭雪。經過三年整治,長興風氣轉好,往日自太湖至湖州,商賈多被剽掠,後則船隻晝夜行駛,鄉間

“夜不鳴犬”。

二.

結束語

明朝中期的散文家與官員歸有光,雖然科舉之路極其不順,而且一生中經歷了許多磨難,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為國家與民眾做出貢獻。

歸有光的科舉不順提示了封建科舉考場的黑暗;他克服生活磨難、不顧是否入仕,都要為國為民做出貢獻的精神,值得人們敬仰與學習。

明朝歸有光,雖然科舉不順且歷經磨難,但不忘為國為民做貢獻

歸有光雕像

本文由

“老wu侃國學今用”原創,歡迎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