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就要求學生讀書應躬行實踐,這位南安舉人為家鄉育才無數

冬日的大廷古村落,一片古建築在橘紅色的暖陽照耀下,顯得分外妖嬈,像是被歷史遺落的畫卷,又像是穿著旗袍的古典美人。在柔軟的陽光沐浴下游走於古樹和古建築間,感覺無限生意還在滋生。

百年前就要求學生讀書應躬行實踐,這位南安舉人為家鄉育才無數

松村空萬籟,對此興超然。

腳踏塵中地,心遊物外天。

山川皆道竅,草木亦詩箋。

悟到生生意,乾坤在眼前。

在《松村精舍偶成》裡,戴鳳儀悟到的“生生意”,或許就是歸隱林下後講經授徒,淳化鄉民,著述論學。

“學跂程朱志懷韓範,德施桑梓功在菁莪。”清代太子少保、協辦大學士、法部尚書戴鴻慈對以倡道興學育才為己任,終生不渝的戴鳳儀評價甚高。

百年前就要求學生讀書應躬行實踐,這位南安舉人為家鄉育才無數

故居航拍

松村精舍

在碼頭高速出口不遠處有一片紅磚古厝,沿著一條小路進去,最先看到的是戴鳳儀故居一側的“松村精舍”。

戴氏宗親會一行人告訴我們,這裡曾是戴鳳儀藏書、讀書、教習、寫作的地方。當時此處有數百株松樹成林,松色、松花、松蔭形成的美景,令戴鳳儀大為稱讚,且松樹根抵盤深,可寓意為國家備選棟樑之材,故而戴鳳儀取名為“松村精舍”。

走到故居大門口,上方懸掛著“內史第”三字。兩扇大門上繪有一對文官,門的兩側有浮雕、木雕、彩繪,是一座典型的三落兩戶閩南翹脊紅磚大厝。故居坐西北朝東南,南面可見高蓋山。

當時,該大厝周邊有山有水有樹,清幽靜謐,是讀書居家的好地方。而今,周圍都是民房,處於村落之中,已沒了往日的清淨山村之景。而原先門口埕前有兩個半月形魚塘,現已填為農田,一眼望去依稀可見舊時痕跡。故居左右兩側及後面,有10多棵百年荔枝樹環繞,樹冠碧綠蒼勁,是戴鳳儀當年親手所植。

百年前就要求學生讀書應躬行實踐,這位南安舉人為家鄉育才無數

故居航拍

走進厝內,牆上題有戴鳳儀自撰的《承志堂記》,裡面記載構建時間、地點和建築過程,而整個房屋建設都是其弟弟戴鳳書操辦,大門兩邊的彩畫也是戴鳳書親自繪製。

經過門廳天井,可見廳眉處懸掛著3塊匾額,分別寫著“恩元”“文魁”“光祿署正”。廳頭懸掛“明經”二字,並供有戴鳳儀塑像。厝內大廳上的木柱、大梁雕刻,精美的門窗裝飾線條,以及磚雕等保護得很好。

百年前就要求學生讀書應躬行實踐,這位南安舉人為家鄉育才無數

祖廟內部

穿過大廳旁的小門,來到了後落。分佈在正房、邊房,雙邊護厝、後落的天井,讓整座大厝顯得明亮通透。

一梁一木一磚一瓦一方一石,做工平順,構建嚴謹,分佈穩妥得當。其結構不失豪華大氣,卻又頗為清新。

和煦暖陽透過天井照進古厝,厚重的年代感一下讓身在此處的我們思緒倒帶。

百年前就要求學生讀書應躬行實踐,這位南安舉人為家鄉育才無數

松村精舍內部

四門嗣響

清道光卅年(1850年),戴鳳儀出身於詩山大廷一個書香世家,年少時秉承祖父庭訓,志卓行純,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其父戴定國極重視家教,戴鳳儀10歲時,就構置專門教學的“詩畫樓”,5年後又在樓後構置了“樂道軒”,在這裡先後請了鳳儀的族叔戴懷萱等三位老師來授課。

戴鳳儀11歲時,一天戴懷萱試著給他出了一個上聯:“一葉落而天下秋,”鳳儀應聲對曰:“群英起則海內春。”戴懷萱對其才能和志向感到非常驚奇。

25歲那年,戴鳳儀連赴縣試、府試,因名列前茅被遞補為縣學生員。第二年秋天由於母親身體不適而在家侍奉,他每天早晨侍親後必先靜坐誦讀朱子《敬齋箴》,檢束身心,然後再開始一天的功課。

1882年,戴鳳儀到福州入鰲峰書院學習,並在那一年參加鄉試,高中舉人。次年春季他進京應試,會試禮部,可惜落第而歸。

後來他又於1889年、1890年、1892年三次參加科舉考試,雖被閱卷老師推薦仍然沒被主考官錄取。故留下“三薦虛名深惱我,四門嗣響屬何人”之句。戴鳳儀在最後一次科舉失意後,雖被選入內閣為中書,但“見清廷喪權辱國,國是日非,壯志難酬,乃歸隱林下”。他從京師迴歸故里,一心專注著述,並致力於家鄉文化教育事業,弘揚程朱理學。

而“四門嗣響屬何人”的遺憾,再次牽出高蓋山下戴氏家族與歐陽詹(字行周,中唐時期國子監四門助教)的淵源。繼戴廷詔(明萬曆進士,官至布政使)後,戴鳳儀亦是對歐陽詹情有獨鍾,推崇備至,他為歐陽詹撰作專傳、籍貫考辨、文集作序,並創作了大量的紀念作品。

百年前就要求學生讀書應躬行實踐,這位南安舉人為家鄉育才無數

故居後院

詩山書院

詩山是歐陽詹的破荒之地,也是朱子過化之鄉,建立詩山書院既是不少鄉紳的夙願,也是戴鳳儀長久以來的心願。

當時因時代的特殊性,村民受教育程度低,野蠻好鬥形成了很多陋習。戴鳳儀想讓鄉里鄉親和睦友善,懂禮謙讓,就想建立書院淳化鄉民。此外,詩山學子要上學須去縣城所在地豐州,而兩地相隔80餘里,如果能將書院建成,可為莘莘學子廣開方便之門。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考試後回到家鄉的戴鳳儀倡議修建書院並帶頭捐款,當時的知縣呂恩元也把俸祿捐出來響應,帶動了民眾踴躍捐款,很快募得六千餘金。戴鳳儀在原存的東嶽廟後,購買土地開建詩山書院。建設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由於用地多小田、廁池、舊墳,且還有品行惡劣的讀書人和頑民從中阻撓,戴鳳儀與其後輩勞心盡力,才得以一次性買清學院用地,從而順利施工。

1893年正月,詩山書院建成後正式開課。當時的泉州知府馮彬蔚特地來到詩山,與當地的鄉紳師生行致敬先師的禮儀,圍觀的有上千人,地方風氣一下振作起來。

為了使學校能夠持久開辦,戴鳳儀購置書田近百畝以養師生。

百年前就要求學生讀書應躬行實踐,這位南安舉人為家鄉育才無數

松村精舍

書院的學風也很獨特,戴鳳儀以尊崇先賢歐陽詹和朱熹,來培養學生的品德。在《詩山書院志》中就提到辦學宗旨,“一為易俗興賢,敦士品,勵實學,不沾沾於科舉功名;二為正本澄源,在‘海氛不靖’‘異教龐雜’之時,不使龐雜之教‘陰賊吾道’。”

書院學規甚嚴,章程完備,月月有考試,教學內容講明義禮,要求學生躬行實踐,以靜心的學習態度,將“勵實學”落到實處。

戴鳳儀回鄉20多年傾注教育,先後在安溪崇文書院、崇德里書院、豐州書院講學,辦學這塊倚重的是詩山書院。辛亥革命後戴鳳儀隱退,其長男紹箕繼任。

從開創至停辦,詩山書院走過35年風雨歷程。作為晚清時期詩山地區的最高學府,詩山書院讓詩山讀書風氣日盛,名師雲集,培養了大批精英。後來院址一度被佔為兵營,加上風雨侵蝕,年久失修,現已大半傾圮,淪為廢墟,著實可惜。

如今只能在戴氏宗親會整理編撰的史料中,可見書院興建的不易和當年的輝煌。

潛心著述

時光流轉,木石磚瓦鐫刻一段段過往,寂靜的青石板記錄每一個足跡。如果說戴鳳儀是詩山辦學的先驅,那其傾盡一生的潛心著述,更值得加重筆墨。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52歲的戴鳳儀受命參與修編《南安縣誌》,因時局動盪,人心浮動,修志工作困難重重。不僅經費籌集艱難,參與修編的人員也是抱著無所謂心態,不認真對待。當時戴鳳儀身體欠佳,但仍滿腔熱情投入,深入各地察訪。他對詩山彭溪一代的山川文獻,就做過大量的尋訪。後因家中事務,加上修志兩年效果不佳,戴鳳儀覺得一人一力難以完成編修縣誌如此浩大工作,迫於無奈不得不將其擱淺。

淡泊名利的戴鳳儀將精力投入育人和詩文著述之中。“未嘗一日不觀書,未嘗三日不著書。”其留下的著作頗豐,如《四書闡義》《松村詩草》《郭山廟寺》《詩山書院志》《朱子配義》等。《南安縣誌》中記載“希朱猶自角巾朱履,獨守古風,自比陶謝,不與俗伍,並易名‘希朱’,寄意於朱子。”雖遠在江湖外,他也一直關注國家的時局及公益事業,在他著作的《松林集詩文補編》中,常有對時局的看法和本地情況的記載。

1915年正月,66歲的戴鳳儀被聘為《南安縣誌》總纂。面對艱鉅複雜的工作任務,既要考慮宏觀問題,又要注意微觀情況。所幸第二次重修,得到了當地官員大力支援。就在他日夜不停地編寫時,無奈再次遇到了經費問題。可修志已纂三十八卷,戴鳳儀不忍修編工作功虧一簣,67歲高齡的他親自出面籌款,籌得一千餘金。

歷時22個月,《南安縣誌》五十卷終於完成。編纂完成後,戴鳳儀又拖著病體專心投入修補校對工作,繁重的修志工作消耗他太多精力,在縣誌修成後第二年戴鳳儀溘然長逝。

人物:戴鳳儀

戴鳳儀(1850年-1918年),號敬齋,晚年改名希朱,南安詩山大廷(今屬碼頭鎮)人。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後選入內閣,授奉政大夫。居鄉致力於啟蒙教育,先後主講於崇文書院、崇德里書院、豐州書院,建立詩山書院。一生勤於筆耕,著述頗豐,有《南安縣誌》五十卷、《四書闡義》、《松村文集》、《理學源流考》等。

遺蹟:戴鳳儀故居

戴鳳儀故居位於南安市碼頭鎮大庭村,建於晚清,儲存較為完好,是典型的閩南紅磚大厝。該故居加上兩邊護厝,共有30餘間,大門上方懸掛著“內史第”三字,繪於大門兩門扇上的是一對文官。大厝另一側的“松村精舍”是其藏書之所,也是讀書、教習、寫作的地方。

李楊瑜 黃奕群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