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唐到盛唐的一個關鍵:如何處理門閥門第

唐太宗重修《氏族志》,利用“今朝品秩”將關隴大姓放到河東大姓前面去,還不足以動搖整個門閥的政治與社會地位。動搖門第,要靠後來終於擺脫“九品中正制”所建立的新官制。到唐玄宗時,唐朝的官制不再沿用“上上、上中、上下……”的等級,改成了從“一品”排到“九品”。而且新的官制裡,分成四種“官”——職事官、散官、勳官、爵,四種官都各有九品。在現實運作中,一個當官的人,在一個位置上往往有不止一個官品,而是依照不同官種有不同官品。

從初唐到盛唐的一個關鍵:如何處理門閥門第

在四種官裡,“散官”又叫“正官”,這兩個名稱感覺上差別很大啊!“正官”意為主要身份,例如“正議大夫”這個官名錶示具備四品以上的身份,但這不是在朝廷體制中的職務,“尚書”或“侍中”才是,那是“職事官”。所以“正官”又叫“散官”,因為只有身份而沒有職務,必須加上“職事官”才確定在朝廷中是做什麼的。

“勳官”指的是來自軍功的加贈。有幾個官職是特別屬於“勳官”的,例如最高等級是“上柱國”,二品。這是個熟悉的歷史名詞,不是唐朝創設的,而是繼承自北魏鮮卑武裝體制。所以一個具備軍事出身的人,在唐朝會有三個不同的官品,他的“正官”也許是“正議大夫”,他的“職事官”也許是“侍中”,另外他還有一個從軍功而來的“武騎衛”作為他的“勳官”。

從初唐到盛唐的一個關鍵:如何處理門閥門第

“爵官”則是從秦漢遺留下來的“贈爵”,屬於朝廷的封賞,到了盛唐之後雖然保留了制度上的名稱,不過重要性就不如前面三種了。

如此複雜的官制是刻意設計的,為了應付原有的門第狀況。一個出身門第的人,朝廷就給你比較高的“正官”官品,維持了門第高人一等的地位。門第貴族很容易藉由“蔭官”讓家中子弟得到“正官品”,形式上取得了進入朝廷的資格。不過“正官”也是“散官”,換句話說大家很快就知道那樣的地位是“散”的、空的、表面形式的,不見得擁有實質上的職務權力。寒門子弟因其出身被世家大族看不起,他們得不到高的“正官品”,然而朝廷卻可以藉由派任給他們重要的“職事官”讓他們發揮才能。

這也就是故意平行維持幾種官制,官制與官制之間不整合為固定的關係,唐朝得以創造出模糊的地位感,不再分得清到底誰的地位較高,如此打破了原先只有門閥貴族才能當高官的限制。

從初唐到盛唐的一個關鍵:如何處理門閥門第

舊有的門第,例如參與建立唐朝的關隴集團大姓,他們的子弟可以輕易取得四品的“正官”,但有了這樣的官品,卻並不表示真的有官職。具備“散官”身份的人,數量上遠超過“職事官”提供的位子,於是就產生了新的競爭。世家子弟可以容易得到“正官”,但相對地因為“正官”身份資格來得容易,在競爭“職事官”時反而就不利了。在實際競爭中逐漸形成了愈來愈清楚的局面,和舊門第關聯的“品子”“門蔭”之類的人難以被列入考慮,而“貢舉”的重要性不斷升高。“貢舉”指的就是透過科舉考試取得資格的人。

藉由這套複雜而巧妙的辦法,門第在朝廷人才上的獨佔權被打破了,多元多樣的人才得以進入,得以發揮才能,這是盛唐偉業的關鍵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