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叫絕的中國古代計算工具,現在還在使用

令人叫絕的中國古代計算工具,現在還在使用

雖然數字叫“阿拉伯數字”,可卻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最初是由印度人發明,只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才會被稱為阿拉伯數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簡單、運算方便,因此很快就流行開來。

阿拉伯數字是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隨著佛學東漸傳入中國的,但那時的中國人並沒有使用阿拉伯數字計數。

儘管在元朝初年再度傳入,同樣沒有被中國人所接受。中國人開始廣泛使用阿拉伯數字,已經是清末民初的事情。

我們知道,中國的數學發展得很早,也有一批非常著名的古代數學家,創造了一系列先進的數學演算法。可是不使用阿拉伯數字,他們怎麼書寫那些複雜的數學算式呢?要解釋這一點,還得從算術的誕生開始說起。

遠古時期,別說數字,就連文字也沒有,所以人們在計數的時候,會在繩上打結,這就是“結繩記事”。

雖然很簡單,也很方便,可也僅僅適用於簡單的數字記錄。後來,人們還使用不同花式的繩結來代表不同含義的數字。

令人叫絕的中國古代計算工具,現在還在使用

有的時候,人們還會在樹木和獸骨上劃痕,來進行計數。這是三皇五帝時期的“書契記數”,主要用於記錄剩餘糧食的數量。

夏商時期,文字元號開始出現,人們發明了代表相應數字的十三個文字元號,分別是從一到十,以及百、千、萬。

周朝時,古人發明了“籌算”這一計數和運算方法,也叫“算籌”。

這個方法就是用同樣長短和粗細的棍子,透過變換位置,變成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數值,根據這些圖案代表的數值就能進行計算。

這個方法雖然看上去很簡單,但不管多複雜的算式都能算出來。

對於算籌的應用方法和計算方式,《孫子算經》一書中都有十分詳盡的說明,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就記載在《孫子算經》之中。除了這本著作,古代數學工具書還有著名的《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

在中國古代,人們還發明瞭一種影響久遠的計算工具——算盤。事實上,算盤可以說是算籌的另一種形式,它和算籌的計算方式差不多,但是比算籌更易於攜帶。配合口訣,還能運算更復雜的算術。

據說算盤是誕生於唐朝時期,因為中外交易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繁榮的,需要計算的情況和數目多了,才促發了人們發明算盤。

所謂的計算口訣,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珠算口訣。分為加減乘除寺中,還有撥珠動作和撥珠規則,互相配合就能運算各種複雜數目。

令人叫絕的中國古代計算工具,現在還在使用

計算的方式、工具和口訣都有了,那麼運算的公式和結果,又是怎麼書寫的呢?既然中國人不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也沒辦法用,自然就得用漢字了。

除了之前提到的十三個文字元號,還有零可以寫成“〇”。而且比萬大的數字單位,還有億,甚至是比億還要大的單位:兆、京、垓、秭、穰、溝、澗、正、載、極。不僅如此,漢字中還有很多特殊的數字符號,例如表示二十的“廿”,表示三十的“卅”,以及表示二百的“皕”等。

可是漢字複雜,在書寫時其實還是阿拉伯數字更加便捷,而且還曾兩度傳入中國,為什麼中國人卻不喜歡使用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由於計算工具等一應俱全,並且中國的計數方式已經成了一套成熟的體系,所以並沒有覺得另一種方式有使用的必要。

第二個原因則是古代中國人書寫習慣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人們書寫是自右往左、自上而下,

可是一串數字這麼個寫法,未必有點不太美觀,而且難以分辨。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於阿拉伯數字筆畫簡單,所以也極其容易被篡改。

明朝朱元璋為了不讓官員有貪汙的可趁之機,還要求他們必須寫更復雜的大寫數字文字。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阿拉伯數字雖然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但並不符合咱們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