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2

022

年諾貝爾獎塵埃落定,各類獎項先後頒佈。諾貝爾獎被認為是世界範圍內最權威的獎項,它的設立激勵了無數有志之士投身科研探索真理,為人類文明創造了不可估量的價值,現已成為學術界個人的最高榮譽。

諾貝爾全名,阿爾佛雷德

諾貝爾(

Alfred Nobel

)。他是一名瑞典的化學家,一生髮明瞭許多東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炸藥」(

Dynamite

)。因為發明了用途廣泛的炸藥,讓諾貝爾積累了鉅額的財富,然而某一天一張報紙卻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1888

年,諾貝爾的哥哥路德維格諾貝爾(

Ludvig Nobel

)不幸去世,一家法國報誤以為是他去世,就刊登了訊息,並且稱諾貝爾為「因發明殺死更多人的方法而發財的人」。諾貝爾聽到這個訊息內心十分痛苦,想做點什麼。這促使他在遺囑裡註明,要用自己的大部分財產作為基金,設立一個獎項,用來獎勵那些為人類做出積極貢獻的人們,這就是諾貝爾獎。

1896

12

10

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義大利突發心臟病不幸逝世。留下

3158。72

萬瑞典克朗(今天約合

17。94

億瑞典克朗)用於諾貝爾獎的發放。根據諾貝爾的遺囑,每年的諾貝爾獎一共分為五份,這些獎項分別被稱為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和平獎。

1968

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

300

週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了一項「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即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發不完,你信嗎?

諾貝爾獎是由

1900

年成立的諾貝爾基金會管理。諾貝爾基金會將基金分作兩部分,大頭用作“獎金基金”(約

2800

萬克朗);小頭用來設立“建築物基金”和“組織基金”,分別用來支付行政大樓和每年舉行授獎儀式使用的大廳租金,以及五個諾貝爾學會的組織費用。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頒獎加上運營費用,資產消耗了一百多年,

2019

年底諾貝爾基金會居然還有市值

49

億瑞典克朗的投資資本,相比成立時資產增值了

100

多倍,諾貝爾基金會是怎麼變戲法,讓資產越用越多的呢?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1901

年,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為

15

萬瑞典克朗,相當於當時一位教授

20

年的工資,摺合成今天為

872。25

萬瑞典克朗。這筆錢可謂“出道即巔峰”。從第二年開始,諾獎逐年縮水。基金會也沒法子,因為諾貝爾在遺囑中明確說明,遺產要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戰爭、加稅,基金會管的錢越來越少,在

1923

年諾獎一度縮水至

114935

克朗。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轉折點出現在

1953

年,當年有免除稅等利好,基金會還被瑞典政府批准允許自由地投資股市和不動產領域、債券和有抵押貸款,投資策略從保守轉向積極。雖說及時的扭轉投資理念,讓諾獎不僅遠離破產,還狠賺了一筆。

天有不測風雲,在完美避開瑞典

1985

年的不動產稅提升和

1990

年的經濟危機之後,

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終於還是讓諾獎的投資損失慘重,丟掉了

237

萬美元。基金會不得不扎心提出,從

2012

年起,諾獎整體下調

20%

。基金會預估,想跑贏通脹,起碼要達到

3。5%

的年化收益率,才可覆蓋諾獎未來的開銷。好在到

2020

年,諾貝爾獎又提升到

1000

萬瑞典克朗的水平(說明這幾年基金會收益還可以)。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諾貝爾獎評選流程?

諾貝爾獎的頒發機構是不同的,遵循諾貝爾的遺囑。遺囑原文關於頒發機構,是這樣描述的: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頒發;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

5

人委員會頒發。”

9

月至次年

1

31

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

1000

2000

人;

每年

2

1

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每年

10

月中旬,公佈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每年

12

10

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及王后出席並授獎。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每個獎項提名人要求不同,比如化學獎,就是瑞典皇家科學院成員,瑞典、丹麥、芬蘭、冰島和挪威的大學和技術研究所以及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化學科學常任教授等(北歐學術機構在評選體系中佔據很大優勢)。

評委並不具有直接最終選擇權。比如生理與醫學獎,瑞典的卡羅琳學院下面有個諾貝爾會議(

Nobel Assembly

),大概

50

人的規模。裡面先出

5

個人負責前期的提名和篩選工作,再把名單拿到諾貝爾會議,開會討論和投票產生獲得多數票的最終獲獎者。

在諾貝爾獎中,最為公正和含金量高的當屬:自然科學類的獎項

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含金量居中,而諾貝爾文學獎和和平獎的含金量歷來為全世界所質疑。文學獎和和平獎評委組成就有問題,主要面向白種人和極少數符合白種人立場,主觀性太強,這就造成歷史上大量文學巨匠都與諾獎無緣,諾貝爾和平獎猶如一個扭曲的綜藝節目,成為西方標榜偽民主和人權的賣家秀。

美國是當之無愧的諾獎專業戶。截至

2021

年,美國有

399

人,英國

136

人,德國

111

人獲獎。二戰之前,幾乎每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都出生在歐洲,並在歐洲完成為他們贏得大獎的工作。美國的優勢在二戰後才顯現出來,這也不奇怪,畢竟美國的資金和條件更利於科學研究。

為防止同業競爭和相關內部腐敗,諾獎有提名保密

50

年的規定,也就是

2022

年可以看到

1972

年以前的諾獎被提名者。細數一下中國的諾貝爾獎“密接”。

外國國籍的華裔:

丁肇中

·物理學獎;李遠哲·化學獎;朱棣文·物理學獎;崔琦·物理學獎;錢永健·化學獎;高琨·物理學獎

中國公民獲得諾貝爾獎(中華民國的公民):

李政道

·物理學獎;楊振寧·物理學獎(

2015

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

新中國的公民獲得諾貝爾獎:

有,但當事人不承認(高行健

·文學獎,

1997

年取得法國國籍)

有,但是我們不承認(某喇嘛

·和平獎)

正常點的諾貝爾獎得主:

一個是莫言

·文學獎,一個是屠呦呦·生理學或醫學獎

總的來說,諾獎還算公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具體體現。按諾貝爾遺囑中規定的遺贈規則,獎項應授予

“在前一年為人類帶來最大利益”的人。但實際諾獎都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要想活著領獎並不容易。官方統計,通常自技術或理論提出之後

18

年左右才會獲獎。中國諾貝爾獎項得獎偏少,大致反映出的是我們上世紀

80

90

年代科技發展水平。

有沒有該獲得,卻一輩子未獲得諾貝爾獎的?

艾弗裡

——遺傳物質的發現者

1944

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裡與同事透過實驗證明了

DNA

R

型菌轉化為

S

型菌的轉化因子,進一步證明了

DNA

是遺傳物質而非蛋白質。

史蒂芬

·霍金——黑洞命運的理論

霍金關於黑洞的研究,被納入理論物理學。該理論與相對論、量子力學相結合,促進了資訊理論的發展進步。霍金輻射的理論基礎是存在的,但未經實驗或者觀測驗證的理論模型,諾獎委員會當然就不會給霍金頒獎。

德米特里

·門捷列夫——元素週期表

元素週期表不只是一張組織結構圖而已,它揭示了一切物質中質子、中子和原子的排列順序,甚至預測了它們的性質。這種驚天動地的發現卻沒能獲得科學界的最高獎項,簡直不可思議。門捷列夫

1905

年和

1906

年,他都被提名諾貝爾獎,卻沒能獲獎,因為一名評委認為他的成果太老了,也太出名了。

薇拉

·魯賓和肯特·福特——暗物質

20

世紀

70

年代,發現星系邊緣的恆星與星系中心附近的恆星的運動速度是一樣的。除非有某些看不見的東西產生了引力,將星系控制在一起。這種看不見的東西就是暗物質——這種神秘的物質佔據了宇宙質量的

90%

。它不發光,也不反射光線,也不會與其它常規物質發生反應。正是由於這種神秘而狡猾的特性,暗物質粒子本身依然是謎。現在科學家們還無法確定這種東西究竟是什麼,當時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也一樣。

和諾貝爾獎齊名的行業獎項

菲爾茲獎

像奧運會和世界盃一樣,數學界最負盛名的菲爾茲獎項也是每四年頒發一次,以加拿大數學家約翰

查爾斯

菲爾茲的名字命名,被稱為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它只授予

40

歲以下的年輕數學家。雖然只有一萬多美元,但卻被認為是年輕數學家的最高榮譽。

圖靈獎

由美國計算機協會

(ACM)

1966

年設立,專門獎勵那些對計算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其名稱取自計算機科學的先驅、英國科學家艾倫·麥席森·圖靈

(Alan M。 Turing)

。圖靈獎是計算機界最負盛名、最崇高的一個獎項,有“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之稱。

克拉福德獎

是已故人工腎臟發明者、瑞典大工業家霍爾格

·克拉福德與其妻子安娜-格蕾塔·克拉福德於

1980

年捐款設立的。一年頒發一次,獎金約

25

萬美元。授獎學科包括數學、地球科學、天文學和生命科學等各個領域,但每年只獎勵其中一個學科的傑出成就。

沃爾夫獎

1976

年在以色列創立,獎金十萬美元。主要獎勵對推動人類科學與藝術文明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每年評選一次,學科領域覆蓋農業、化學、數學、醫學、物理領域,以及藝術領域中的建築、音樂、繪畫、雕塑四大專案。其中以沃爾夫數學獎影響最大。

阿貝爾獎

1899

年當挪威數學家索福斯

李得知諾貝爾獎中不包括數學獎時,提出設立阿貝爾獎。

2001

年為了紀念挪威著名數學家尼爾斯

亨利克,阿貝爾二百週年誕辰,挪威政府才正式設立了該獎,阿貝爾獎每年

3

月進行頒獎,獎金與諾貝爾獎相當,

2019

年的阿貝爾獎獎金達到七十萬美元。

邵逸夫獎

2002

11

月宣告成立,以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獲得突破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意義深遠影響的科學家,原則是不論得獎者的種族、國籍、性別和宗教信仰。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由邵逸夫獎基金會管理及執行,目前有三個獎項,分別為:

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

每個獎項包括證書、金牌及一百二十萬美元獎金。

這個獎是諾貝爾獎的有力競爭者,獎金額比較大,獎項合理(如能加入化學獎就更好了),有助於提高東方在科學界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前景

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是蒸汽機,理論是熱力學。理論和技術幾乎不分先後,同時成長。

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是電氣工程,理論是電學磁學。

1831

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

理論

1866

年,西門子發明第一臺實用發電機

技術

1865

年,麥克斯韋統一電磁學

理論

1895

年,馬可尼進行首次無線電通訊

技術

。理論和技術隔了

30

年。

第三次工業革命,代表技術是計算機,理論是量子力學。

1900

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

1956

年,人類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問世,中間隔了

50

年。

第四次工業革命,沒有力挽狂瀾的標誌性技術,原子能、新材料、航天、奈米、生物、人工智慧很雜,但理論沒啥大的突破,技術沒大的創新。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從最近的諾貝爾化學獎看,基因編輯、酶的定向演化、生物分子高解析度結構測定、

DNA

修復的細胞機制……化學獎一多半被生物學霸佔,這說明生物學在沿著化學的方向奔跑。

普通力學變化不大,機器裝置想山寨也不困難。中國憑藉旺盛的工業化需求,催生出各種應用技術,甭管山寨還是原創,總之建立了齊全的工業體系。日本德國瑞士等國沒啥基礎理論可貢獻的,就退守到材料學裡面。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機床,主軸和軸承摩擦產生的熱變形、刀具的磨損,都會帶來加工誤差,這些問題依賴材料的提升;液壓系統,密封圈不給力,液壓油容易洩露。液壓油不給力,熱脹冷縮影響精度,這顯然是材料的問題;飛機發動機,渦輪葉片,結構設計,還是材料的問題。螺栓,高溫高壓腐蝕性的極端環境,沒幾家扛得住,還是材料的問題。有商業價值的,歐美還領先我們前面。在軍事價值、科研價值較高的材料領域,我們只要肯燒錢,並不落後。

得益於近幾年大量燒錢,中國生物學很快還上歷史欠債。

1965

年的結晶牛胰島素,是人類第一次人工合成有活性的蛋白質,妥妥諾貝爾級的發現。醫藥學西方砸錢多,我們的差距甚大。中藥之所以爭論不休,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找不到證明哪種成分在起作用以及具體作用過程,但未來提升的空間很大。現代醫學只知道某種物質有效,但完全靠著燒錢和不斷病理實驗拼湊出來,提升的空間有限。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

美國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總投入的

15%

,每年還有兩三個點的增長,投入最多,產出也最多。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基礎研究並不是緊迫的事情,工業化才是王道。中國應用技術的發展速度遠遠甩開了基礎科學,科學大旗之前主要是美帝在扛,科學人才也都往那跑,未來可能就不同了。

因為中國基礎研究經費佔研發總投入常年維持在

5%

左右,

2019

年猛增

22。5%

,首次突破

6%

2020

年預計

8%

2025

年目標

15%

。屆時,中國研發總投入會超過美國。當東方智慧和科學思想擦出火花,早晚西邊不亮東邊亮。

科學獎叫什麼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我們要培養科研的氛圍和耐心。培養科學人才就像培育森林系統,要有小草,有灌木,有蟲有鳥,那樣肥沃的土壤才能孕育出一棵棵參天大樹。你永遠無法指望從沙漠或者草原上能冒出大樹。相信科學,是不會錯的!

諾貝爾獎的成功,可以被我們複製嗎?